南麂岛因何得名?据说其岛的形状似鹿麂,头朝西北,尾向东南。在没有卫星、没有无人机的年代,孤悬于海上的南麂岛,已被人发现其岛屿的形状特征,并用一个“麂”字来描述。
除了文字表述外,展示一座岛屿的地形特征,最直观的方式便是绘制地图。早在明代,南麂岛就已在一些海防书籍、地方县志、地理舆图中频繁出现。
南麂岛的面积只有7.64平方公里,距大陆最近点也有28海里,可谓是“沧海一粟”。那么,古人是怎么在地图里表现南麂岛这“一粟”的呢?
本期《雁山鳌水间》,小编就带上“放大镜”,与大家一起翻阅古籍,看看古地图中的南麂岛。
明代地图:南麂岛已见端倪
在明朝,南麂山(南麂岛)就已经出现在一些与海防相关的古地图中。
《浙江沿海山沙图》
《筹海图编》是明代一本关于沿海军事的图籍,其中的“沿海山沙图”,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内容详备而又完整的海防军事地形图。这幅地图里也能见到南麂山的身影。
《筹海图编》还记载了当时的抗倭名将俞大猷,将南麂岛列为中等重要的“避风港”,“中等安岙可避两面飓风者,凡有十八处,曰马墓港、曰长白港、曰蒲门、曰观门、曰竹齐港、曰石牛港、曰乌沙门、曰桃花门、曰海闸门、曰九山、曰爵溪岙、曰牛栏矶、曰旦门、曰大陈山、曰大床头、曰凤凰山、曰南麂山、曰霓岙。”
《筹海图编》是为了防御倭寇而收集海防有关资料编辑而成的。明代,倭寇曾多年盘踞南麂,占岛为王。在出版《筹海图编》20年后,南麂岛的倭乱终被平息,明政府也在此设立南麂副总兵。
清代地图:南麂岛逐步具像化
清初,南麂岛在地图中的形象延续了明朝“海上仙山”的描绘风格,以国画的技法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画出一座立体小山的形象。如顺治年间(1644-1661)的《浙江温州府属地理舆图》和康熙《浙江通志》里的“海防图”等。
《浙江温州府属地理舆图》的南麂山
浙江通志《海防图》
到了清末,随着地图绘制技法的不断更新,南麂岛在一些地图中的表现形式逐步具像化。
《呈送温州外洋图》里的南麂山
清光绪年间(1875-1908)的《呈送温州外洋图》,详细描绘了温州府沿海一带洋面岛礁分布及沿海驻防情况,南麂山及周边几个重要岛屿都被绘制进去。
《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的南麂山
《温州府属全境二十里方图》里的南麂山
绘制于清末的《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温州府属全境二十里方图》,则已经采用西方的经纬网法绘制,从平面视角,将南麂岛的大致形状在地图中勾勒出来。
民国地图:南麂岛被精确绘制
民国初年,温州相关的地图的绘制风格,基本与清末保持一致,如绘制于1912至1914年间的《温处旧府属十六县全图》,南麂岛的轮廓也出现在地图东南角的“洋面”上。
《温处旧府属十六县全图》里的南麂山
随着鳌江的开埠,平阳加深了与外界的学术、文化交流,测绘技术也在此期间突飞猛进,最直观的表现就在地图绘制上。
民国《平阳县志》是近代浙江方志之佳作,体例严谨,内容翔实。其中,卷一的《全县地图及各分图》一册,是根据实测大比例尺地形图编绘的平阳县地图集。该套地图精确表现了民国前期平阳县的地形高程、城乡聚落、交通水系、土地利用、行政区划与机构设置等各方面状况。
民国《平阳县志》里的《南麂岛附远图》
主修民国《平阳县志》的是“开发南麂第一人”王理孚,他自然把南麂岛纳入平阳县的重要版图。该地图集的分图就有《南麂岛附远图》,非常详细地记录了南麂列岛的岛屿名称、地形、高程、道路等信息,是研究南麂岛民国时期历史地理的基础地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