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共建共兴共享共荣共美共富 瓯越城乡逐渐深度融合

共建共兴共享共荣共美共富 瓯越城乡逐渐深度融合

温州网 2023-08-08 09:28:55

  温州网讯 瑞安市平阳坑镇塔石村,夏日清晨,70岁的梁英妹将自家南瓜、丝瓜采收后,来到温州市善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直播间。“吃不了,去直播间卖!” 梁奶奶家的“存货”,通过网络,卖到全国各地。

  回村的“80、90后”带着梁奶奶,从不好意思“上镜”,到熟门熟路,善康直播每月销售业绩超百元万。而在城市里,顾客会及时收到塔石村的瓜果。

  瓜果的新鲜之旅,和今天温州城乡的“通达”密不可分。这在梁奶奶的眼里:“放在20年前,那可不敢想!”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瓯越乡村日益落后,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八八战略”给出答案: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20年来,温州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的“温州答案”,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渠道。今天瓯越乡村,日益成为“乡里人的美好家园,城里人向往的乐园”,也迎来发展的广阔天地,乡贤、项目、资金加速注入,城和乡“双向奔赴”。

  共建共兴、共享共荣、共美共富,瓯越城乡逐渐实现深度融合!

  打开城乡互通渠道 一粒种子孕育“中国试验田”

  “2003年,种植户遇到番茄滞销,原来大家以为就只能烂在地里了,可我们合作社就一车车发到外地,都卖光了。”瑞安市梅屿蔬菜合作社理事长洪邦钱回忆,那是大伙第一次真正体会到联合的大作用。

  本世纪初,温州百万农民率先闯市场,在个私经济相对发达的瑞安,如何让农村土地“长出”更多效益?

  一场关于城与乡融合发展的探索,在瑞安展开。

  2003年8月,瑞安率全省之先创办市农村合作经济联合社,同时,成立全国首家县级农信担保公司——瑞安市农信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打通生产、信用、销售各个环节壁垒。

  一粒种子播撒瓯越乡土,孕育“中国试验田”。温州农村“三位一体”改革,两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为全国、全省推广“三位一体”建设,提供了鲜活经验。

  市委农办秘书处处长徐炯表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最核心的是实现要素无障碍流动和市场化配置。以“八八战略”为指引,包括“三位一体”改革在内,温州从改革破难,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制约。

  2011年底,温州再一次获批成为新一轮“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具体承担“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验项目。根据工作部署,温州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引领,以“确权、赋权、活权”为主线,加快实现“产权到人(户)、权随人(户)走”。乐清、永嘉、鹿城三地先后获批为全国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改革试点县。

  在“中国试验田”里,温州始终把农村改革出发点瞄准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上,如通过承包地确权固化保障农民承包权益和财产权能,通过集体资产股份量化明晰农民产权关系和份额。

  而让农民离开田,各地也有了新的探索。

  2003年以来,泰顺县牢记“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的殷殷嘱托,“共富大搬迁”的相关做法,统筹解决了制约山区群众共同富裕的结构性问题。

  泰顺县“人口集聚与农民增收致富”改革,列入农业农村部全国唯一试点,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 一举破解。

  “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泰顺,山高路远、交通落后,自然灾害频发,众多农村人口居住在山高路远的农村泥墙里,出行难、看病难、读书难问题突出,山区群众祖祖辈辈都梦想着拔穷根、改穷命。

  将山区群众整体性、大规模向中心城镇迁移,加速山区县域城镇化。20年来,泰顺县累计搬迁384个村、36924户,计11万余人,收入年均增长10%,县城的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28.7%提高到了2022年的78.3%。

  “这几年,小区生活越来越好,医院、菜场、公园、学校就在家门口。”在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峰门新村安置小区,峰门村老支书邓敏良,聊起搬迁后的生活,乐开了花。

  目前,泰顺县城常住人口超过12万人,基本实现了“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人口布局。告别过去守着深山过“番薯丝吃到老,竹篾当灯草,火笼当棉袄”的苦日子,大伙不仅圆了“安居梦”,也圆了“乐业梦”和“幸福梦”。

  激活乡村乡土自信 “千万工程”回以万千回响

  开办“长者食堂”,老人吃饭便捷;植入农村智慧教育场景,让孩子们快乐成长;5G云诊室里,慢性病常用药可随到随取,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镇两级医院诊疗……这些措施托起村民们“稳稳的幸福”。

  幸福来自万千回响。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是“八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拉开城乡统筹发展大幕。

  20年探索,“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

  “2000年前,路坑坑洼洼,周山畲族乡种了大量杨梅,采摘后,车上一抖,杨梅就出水,卖不上好价钱。”文成县交通运输局高级工程师林毅敏回忆,周山是文成县第一个通水泥路的乡镇。近年农村快递、冷链物流发展,建成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现在文成杨梅早上采摘、晚上欧洲上架,一颗杨梅卖到1.5欧元!

  城乡融合,道路先行。温州实施“四好农村路”新改建和养护工程超1万公里,陆域乡镇三级以上公路超92%,乡村光纤网络通达率达99%,城乡公交一体化全覆盖。

  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升级,乡村生活幸福溢出。

  20年前,乡村教育资源不足、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体育活动缺乏,是温州乡村乃至中国乡村的普遍现象。为破解乡村百姓生活改善迫切感,温州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强化“一病一残”医疗保障,创新实施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集成改革,省市级优质医疗下沉县域、公办义务“教共体”实现全覆盖。如建成3593家农村文化礼堂,文化礼堂数、五星文化礼堂数均居全省第一。

  城乡之道,大道如砥。2021年温州市率浙江省之先,启动未来乡村建设,致力把瓯越乡村打造成乡里人的美好家园、城里人的向往乐园。

  我市不断探索以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主导产业、主体风貌、主题文化等“三基三主”为建设核心,落地未来产业、风貌、文化、邻里、健康、低碳、交通、智慧、治理等场景,美好乡村,引人欣羡。

  如今,温州创成省美丽乡村示范县6个、示范乡镇91个、特色精品村291个、3A景区村249个、和美乡村示范村(未来乡村)200个,“千村千面”焕然新生,气象万千。

  乡村自信,百姓鼓起的“钱袋子”最有说服力。温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2年底的5091元提高到2022年底的38482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2002年底的2.86缩小到2022年底的1.91。2022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6930元,增速15.6%,居全省第2。

  “双向奔赴”天地宽  城和乡互动互相成就

  乡,是纵深腹地,更是发展空间;城,是前景开拓,也是深耕的后盾。

  城乡融通,双向奔赴。温州“两进两回”,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乡村动能澎湃,重构现代“三农”内涵。乡村成为吸引人才、项目、资金的高地。

  城乡之间,不再是简单输出与接纳,而是依托自身优势,围绕产业合作、平台建设,合作不断“加码”升级。

  泰顺华东大峡谷氡泉旅游度假区、铁定溜溜、温泉小镇、墟里·徐岙底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这场奔赴中,五年来,温州创建培育“乡乡兴”实践基地106个,总投资超427亿元,带动乡村经济增收超22亿元。

  乐清市下山头村,以铁皮石斛产业为主导,与浙商回归企业“浙江聚优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引进总投资22亿元的铁定溜溜项目。“三金惠民”模式打造,近三年带动人均年增收20%,实现村企共建共赢。

  过去大荆流传着“金山头、银山头,嫁女不嫁下山头”顺口溜。“现在来的游客很多,都说羡慕我们农村咧!”下山头村村党支部书记高秀明直言,一到节假日,游客车辆在村里排起长龙,下山头村在景中、景在村中。

  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仅三分地,农业发展先天不足。20年求索,乡村产业迎来历史性突破。温州山区5县立足特色优势,“千百亿”产业链群崛起。

  永嘉县泵阀产业产值超450亿元,入选2022年度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文成县打造水经济产业园,娃哈哈项目基地全面投产;平阳县打造智能装备、新材料、时尚智造“三大五百亿”产业,跻身中国工业百强县,为26个县中唯一一个;泰顺县发展生态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开发光伏共富产业;苍南县推进新能源集聚发展,1号、4号海上风电实现全容量并网,年度并网规模全省最大。

  城乡相融,共同富裕,生生不息,城与乡都在拔节生长。

  20年为节点,温州在强城、兴村、融合跑道上跑出“温州速度”,也站上新高点。今年3月,温州市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方案发布。对县城人口数量、县城投资规模、县域经济发展亮出新指标。如计划到2027年,县城人口占县域比重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特大镇、中心镇和中心村人口稳中有增,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6%。全市滚动推进重大项目120个以上,完成投资额超1300亿元,其中县城项目100个、乡村25个,投资额分别达到1000亿元、300亿元……

  城乡融通畅行,将打开更宽广的天地!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城乡融合换新颜

  记者 金朝丹 郑海华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