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戏从温州来,乘风传万里

戏从温州来,乘风传万里

温州网 2023-08-10 08:15:06

  方汝将(中)、蔡晓秋(右)、黄燕舞(左)等人表演歌舞节目《最美在温州》。 郑鹏 摄

  演出现场。

  温州网讯 昨晚,“戏从温州来”南戏经典文化周活动首场演出在上海宛平剧院唱响。两个小时的演出时间里,喝彩声此起彼伏,直至演出结束,观众仍意犹未尽,掌声久久不息。“南戏故里”的历史底蕴与时代戏韵,通过一台内容丰醇、形式优美、回味悠长的戏曲展演淋漓展现,还将经由上海这一国际化大都市的舞台和重要窗口传抵远方。

  “一部戏曲史,半部在浙江。”

  中国的戏曲与古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态,名为“南戏”。而南戏,诞生在浙江温州。

  换句话说:戏,从温州来。

  今年8月,温州启动“戏从温州来”南戏经典文化周活动。这是一份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南戏推广计划,第一步是在年内把南戏经典剧目带进上海、北京和广州的大舞台。

  回顾温州今年以来的“大动作”,从开春的“央视戏曲春晚”,到“大宋戏仓”成就九山书会网红景区,再到如今的“戏从温州来”,可谓大招频出、招招到位。连招的背后,“南戏故里”的雄心逐渐显露。

  一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国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一路演进,终于在南宋时臻至成熟的戏曲样态——南戏。无论是在剧本、音乐、角色及写意特征等方面,南戏都为后世戏曲奠定了基本格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戏曲之祖”。

  “戏从温州来”早已是定论。宋代已有文献记载南戏最早诞生于温州,明代徐渭的《南词叙录》记载了南戏在温州产生的时间和原因。

  南宋时期,位处东南沿海的温州,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对外贸易发达,带动了商品经济繁荣,曾是“杭城第二繁华去处”。又因温州偏安一隅,宋王室南渡避祸,促进了本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为南戏的诞生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

  与此同时,城市繁荣带来市民阶层的兴起,造就了大量观众群体。另一方面,大批北方艺人南下谋生,汇聚温州,带来南北技艺的交融,出现了如“九山书会”这样能“编”会“演”的民间团体,他们创作的《张协状元》成为“中华第一戏”。由此,演艺市场的买卖双方在温州应运而生。南戏,就在多种表演技艺的交锋与融合中发源,逐渐走向成熟。

  南宋中后期,南戏向各方扩散。向北,流传到杭州、余姚、海盐等地;向南,到福建及广东一带;向西,流传至江西……衍生出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等不同声腔。

  中华戏韵延绵900年,早已是“百花齐放梨园春”。广义上讲,如今华夏大地上流传着近360种戏曲剧种,每一种都流淌着南戏的基因。

  温州作为南戏故里,坐拥诸多南戏遗珍。

  举个例子,全国绝大多数剧种中都有《断桥》这出戏,周恩来总理谓之“天下第一桥”。1954年,温州和剧演员陈美娟携《断桥》赴沪参加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次日便迎来梅兰芳亲自到访。梅兰芳问陈美娟,在《断桥》中表演的蛇形台步叫什么名儿?16岁的陈美娟半天没答上。梅兰芳告诉她,此为“云步”,他的祖父梅巧玲能够使用,但他不会,本以为已失传,没想到在温州的作品里又看到。

  仅存于温州的“永昆”,曾获昆剧表演大师俞振飞盛赞“南昆北昆,不如永昆”;著名声腔学家马彦祥来温考察后也曾得出结论:“这是中国仅存的海盐腔遗响,是无价之宝。”

  二

  戏曲史论家王季思说,“对南戏的研究将会促使地方文化传统的自我省醒”。

  早在1987年,温州就成立了中国南戏学会,举办首届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揭示戏曲史全貌、探讨南戏之规律。至今,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已连续举办9届,今年10月还将举办第十届。

  1997年启动的“南戏新编工程”延续至今。《荆钗记》《杀狗记》《拜月记》《白兔记》《洗马桥》《张协状元》六个南戏古典剧目被全新改编并登台演出,获奖无数,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如由张思聪改编的越剧《荆钗记》推出后连演上千场,几乎拿遍国内戏剧类奖项;由张烈改编的《张协状元》赢得“一出戏救活一个昆剧流派(永嘉昆剧)”的赞誉,剧本被翻译成外文在海外发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温州致力打造“南戏故里”文化品牌。一面持续开展南戏新编工程,让掩于岁月烟尘的南戏焕发新光彩,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和项目,激励温州戏曲出新戏、唱新声、冒新人。瓯剧《兰小草》《朔门潮》、越剧《风乍起》《柳市故事》《霞光》、昆剧《监察御史徐定超》等戏曲新作接连涌现,第三届中国越剧节、第十四届浙江省戏剧节等先后落地温州……戏曲氛围、宋韵文化在全城流动。

  遗憾的是,长久以来,尽管多有努力,“戏从温州来”的史实还停留在学术圈,并没有普及到一般民众。正如许多人认为百戏之祖是昆曲,殊不知昆曲只是南戏的四大唱腔之一。能否让“戏从温州来”深入人心,成为温州真正打响南戏故里品牌的关键。

  当历史沉淀与时代机遇际会,古老戏曲在现代舞台上焕发新生。

  今年开春,央视总台《2023春节戏曲晚会》开办33年来首次将主场移至户外,来到九山书会进行录制,权威认证了“百戏之祖是南戏、南戏故里在温州”。这台全程闪耀温州元素的戏曲春晚,在全网累计曝光量破36亿人次,不仅深入浅出地向全世界道明中国戏曲的前世今生,让“戏从温州来”的理念认知成功“出圈”,也向世人展示出传统文化欣逢盛世、百花竞放的繁荣图景,更是一次值得称道的“城市营销”。

  本次在沪启幕的“戏从温州来”南戏经典文化周活动期间,将通过集中展示近年来沪温两地优秀文艺作品、人才培养成果,加强两地文化艺术的互动合作交流。未来,南戏经典文化周还将携南戏故里的历史遗韵和时代新声,陆续走进北京、长三角、粤港澳等各大城市和地区、对口支援城市、海外一线城市,进一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溯源工程,助力中国戏曲再现新辉煌,向世界讲好温州故事。

  三

  千百年来,中华戏韵在城里乡间流淌,戏台上的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服饰等各种文化艺术精华,无不展现着华夏民族独特的审美风范和美学品格。

  振兴戏曲艺术,使之与悠长的华夏文明、崭新时代,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匹配,是一项时代使命。要打响“戏曲故里”金名片,以戏曲艺术助力文化振兴、赋能时代生活,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寻根,让戏曲血脉“流起来”。广泛开展戏曲整理研究和宣传工作,讲好中国戏曲“前世今生”的故事。同时,擦亮南戏遗存,结合历史文物、历史文化街区等,打造南戏阵地,让南戏的城市记忆血脉流通。

  培根,让戏曲作品“立起来”。传统戏曲逐渐衰落的原因,多半在于价值观与舞台审美的过时。我们既要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的新编剧目,也要通过精心改编唱好“新时代版”的“传统大戏”。同时运用现代声光电视觉艺术为作品加成,让戏曲作品符合现代审美。

  出圈,让文化生态“活起来”。近年来,国风、国潮的掀起,证明优秀传统文化本就生长在国人的“审美点”上。在传统戏曲本体注入时尚化、年轻化表达,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破壁出圈。

  出彩,让文化氛围“火起来”。从“不倒翁小姐姐”带火西安大唐不夜城,可见做好传统文化“转码”,对于推动文化产业“升级”的意义。未来要在传统艺术的新生产方式上做足文章,让文化艺术回归生活,满足人们“在活着的古城中触摸历史”的美好向往。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戏从温州来,乘风传万里

  记者:程潇潇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