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山城泰顺,为何曾经拥有两所国立大学?
近日,“北洋工学院泰顺办学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正在泰顺举办。
北洋工学院是天津大学的前身,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5年10月由盛宣怀创办的北洋大学。北洋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1929年改为国立北洋工学院。1943年,为躲避战争烽火,保存民族复兴的火种,北洋工学院在泰顺复校。
▲北洋大学堂旧照
这样一所知名大学,为何会在温州一处偏僻山城办学?这与上个世纪那段抗战历史有关。
▲国立英士大学、国立北洋大学校徽
上世纪四十年代,泰顺曾云集两所国立大学——英士大学、北洋工学院,两所大学在此办学至抗战胜利,留下了一段传奇。
英士大学南迁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我国东南沿海及华北大片领土相继沦陷。面对战争威胁,众多高校纷纷合并,向大后方迁移。
从1937年到1939年,全国共计有69所高校内迁,大部分高校迁往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浙江的高校中,之江大学迁至重庆,浙江大学、浙江文理学院、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等则选择西迁。
高校内迁后,战区失学青年就学成了大问题。1938年,浙江省国民政府筹建“省立浙江战时大学”。1939年5月,为纪念辛亥革命先烈陈英士,这所大学被正式定名为“浙江省立英士大学”。
▲国立英士大学旧照
陈其美(1878-1916),字英士,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中国民主革命者、中国同盟会元老,被孙中山誉为“革命首功之臣”。英士大学诞生于抗战烽火之中,一度与中山大学齐名,是民国时期36所国立大学之一。虽然仅存在十年左右,却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抗战初期杭州沦陷后,丽水一度成为抗战基地,并成为当时全省的文化教育中心。1939年10月26日,英士大学在丽水正式开学,第一年招收农学院、工学院、医学院128名学生。
1942年5月,第二次浙赣战争爆发,6月24日丽水沦陷。英士大学师生被迫撤离南迁,部分院系分批转迁至泰顺司前、百丈等地。
在泰顺办学的三年时间里,英士大学发展成为一所拥有4所学院、5所专修科,学生千余人的国立大学。
北洋工学院复校
其间,英士大学还分出了另一所国立大学——北洋工学院。
▲北洋工学院
抗战初期,位于天津的北洋工学院命运多舛。先是迁往陕西,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合组西安临时大学及西北联大。1938年7月又奉命与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组成西北工学院。因负责人李书田要求其他院校学生用北洋标准进行考核引起不满,导致被逐。此后,李书田和北洋学生、校友强烈要求复校。
1942年1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召开会议,决定将东南联合大学并入英士大学,浙江省立英士大学改为国立,并将工学院单独划出,成立国立北洋工学院。
▲陈荩民
原工学院院长陈荩民任国立北洋工学院院长,校址由泰顺县司前镇迁至百丈口镇。被称为“泰顺北洋工学院”。至此,泰顺成为两所国立大学的办学地,一度汇聚一千多名各地师生。
高校云集泰顺
抗战初期,温州是屈指可数尚未沦陷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成为内地各省物资的集散和转运中心,有“小上海”之称。位于温州南部的泰顺县,大山环绕,是相对安全的大后方。
1942年最先迁至泰顺的,是工学院全系及医学院部分师生。到达泰顺境内后,英士大学师生借用司前、里光二村的祠堂和民宅复课。医学院设在陶姓宅院,工学院则设在5公里外的里光村。
▲1944年3月7日北洋工学院借粮收据
1944年8月,日军发动丽温战役,丽水沦陷。在此压力下,英士大学决定将学校全部搬迁至泰顺。9月中旬,校长杜佐周率领云和小顺总部师生到达泰顺,与先期抵达的工、农、医三院会合。至此,国立英士大学除几个专修科外全部搬迁至泰顺。
▲国立英士大学在泰顺旧址
学校将法学院、艺术专修科、合作专修科和农、医院的一年级设在里光村,农、医院二年级以上仍设在司前村,10月2日即告复课。
1944年第一学期,国立英士大学在泰顺的总人数超过800人(其中学生616人)。另外,在云和、瑞安龙川(今属文成)等地代办的行政、财政、会计三专科师生人数也接近200人。原设里光的工学院,在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后迁移至百丈口,师生总数为406人。
此外,温州师范学校也于1942年下半年搬至泰顺莒江。崇山峻岭中的泰顺,一时成为浙江乃至东南沿海的大学教育中心。
山城艰苦岁月
如此多的外人涌入偏僻山城泰顺,淳朴的山民与教授、学子们演绎了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乡民纷纷腾出自家最好的房间给教师居住,并主动让出空余的房间给学生当宿舍,有的还将二楼中堂改造成集体宿舍。政府下拨学校的粮食常常不能按时到达,村民就省下自己的口粮供给他们。
司前镇上有一座著名的桥梁,叫回澜桥,建于光绪二年(1876),由当地士绅陶氏家族三代人接力建成。陶家在离桥300米外的司前村建了一栋四合院,英士大学迁到泰顺后,陶家让出了这栋院落作为大学的教学点之一,2017年,国立英士大学纪念馆在此开馆。
▲英士大学农学院第七届学生毕业合影(1946年温州)
小山村里光村,周围是连绵起伏的山冈,中间有一块盆地。村里居住着几十户人家,房子大多建在山脚上。就是这么一个小山村,却容纳一个学院、两个专修科和一年级全体学生在此学习和生活。村前庙宇内的殿堂廊庑用芦苇隔成大小不等的教室,旁边一块空地被改造为操场。村东南有条清澈的小溪,学生时常在小溪边漫步,在树阴下看书。时常有学生到溪里游泳,学校还曾在此举行过一次游泳比赛。
历经动荡颠簸,师生们远离了战火,在泰顺找到了宁静安定的学习环境。早上天蒙蒙亮,统一的号角叫学生起床,一会儿,教室里书声琅琅。虽然生活艰苦,教学设备简陋——人体解剖没有尸体,就去抓一些动物替代;几何课没有教具,就砍来杉木自制。晚上就点桐油灯看书,大家鼻孔里都是烟垢。不少学生家乡沦陷,与家人失去联系,只靠政府微薄的救济金维持生活。
▲泰顺北洋工学院旧址
英士大学校友、原浙江师范大学校长蒋风回忆说,泰顺的日子十分艰苦,战时物资匮乏,师生们伙食非常单一,经常是一日三餐吃竹笋、番薯丝和芥菜,不少人因缺乏营养患上了“夜盲症”。然而,艰难困苦也磨练了师生们的意志,那段艰苦岁月成为他们最为重要的人生阅历之一。后来这些学生大多成为华东各大学学科带头人。
1944年,山城里还发生一个插曲:4月4日,一架盟军飞机在与日军激战后,返航途中坠毁。飞行员弃机跳伞,飘落到司前一处山坡上。由于语言不通,村民找来英士大学师生帮忙翻译。几位老师闻讯赶来,昆虫学教授任明道告诉大家,飞行员名叫奎英迪,19岁。学生和村民将奎英迪搀扶下山,安排他与校长杜佐周同住德秀楼。奎英迪吃不惯米饭,学校每天都到村民家买鸡蛋给他吃。8日,奎英迪被驻扎在文成的国民党士兵接走。半个月后,飞机的主要残骸也被运往位于云和的浙江省政府。部分飞机残骸被村民拾去制成了筷子桶、锅铲、门栓等,如今一部分东西被征集摆放在展陈馆。
迁校温州城区
在僻静的泰顺山区,英士大学和北洋工学院的师生们度过三个春秋。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1月,英士大学迁校到温州城区。
▲1943年百丈镇从西岸村陈诚斋粮仓拨粮,腾出粮仓作为北洋工学院职员住房
泰顺是英士大学落址时间最长的避难之地。英士大学刚迁到泰顺时,还是一所不太起眼的省立大学;到抗战胜利前夕,已发展成为拥有四所学院、五个专科的综合性大学。
英士大学暂迁温州城区后,工学院在来福门、清明桥一带复课,法学院在温州中山公园园林管理处、九曲桥边及公园走廊复课,农学院在西郊玉环殿复课。
▲空袭过后的中央大戏院(今大众电影院)
在温州城区,英士大学学生还与五马街中央大戏院发生过一则故事。抗战期间,中央大戏院曾数度遭受敌机轰炸,但因是钢筋水泥结构,仅局部受到破坏。1945年底,戏院被租给“乐群”影片公司放映电影,一度生意红火。但开张后不久,有人质疑戏院尚未修理稳固。为此,戏院隔壁英士大学宿舍的学生赶写呈文,要求对戏院建筑进行检测,以确保观众及邻居人身安全。1946年1月25日《阵中日报》报道称,“……致使引起英大学生注意,函请县府派员勘验。”建筑师想出了“沙袋测重”的方法,一度成为城中热闻。
1946年春,英士大学移址金华。新中国成立后,国立英士大学被并入浙江大学,部分学生转入复旦大学。
▲复校后的北洋大学校门
抗战胜利后,国立北洋大学恢复,泰顺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西北工学院、北平分部共四校全部返津复校,茅以升出任校长。1951年,北洋大学改名天津大学。
温州名师任教
当时,大批优秀的专家学者、艺术家云集泰顺。英士大学、北洋工学院教授中,有潘天寿、谢海燕、王佶、姜亮夫、闻诗、戴家祥、王季思等名人。英士大学艺术专修科的前身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于1912年由刘海粟创办。1943年东南联大停办后,专修科并入英士大学。当时,谢海燕、潘天寿等名师都在泰顺任教。
两校教授中还有十几位温籍名师,如戏曲研究大家王季思、古文字学家戴家祥、文献学和语言文字学家李笠、数学家徐桂芳、昆虫学家任道明、医学专家林镜平等。郑体华还出任英士大学农学院院长。
▲王季思
王季思(1906-1996),名起,温州梧田上田村(今属瓯海区)人。他曾就读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温州中学前身)、瑞安中学。王季思是继王国维、吴梅之后我国著名的戏曲史论家与文学史家,曾在中山大学执教近半个世纪,是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抗战时期,王季思在浙大龙泉分校和百丈口北洋工学院任教。
▲戴家祥
戴家祥(1906-1998),字幼和,生于瑞安鲍田,长在永嘉上田乡(今梧田),是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经学家。1945年,戴家祥回温州,在英士大学文理学院任教。
徐桂芳(1912-2010),1933年就读于交通大学科学学院数学系。徐桂芳教授是我国计算数学界的元老,与我国第一个计算数学学科创建者之一、著名计算数学专家徐献瑜,以及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著名数学家徐利治,并称为中国计算数学界的“三徐”。1939年,徐桂芳到丽水英士大学任教;1942年日军占领丽水,英士大学迁往云和、泰顺,又到龙泉浙江大学分校任教。1944年,温州第三次沦陷,徐桂芳在泰顺的北洋工学院、温州师范学校、温州中学三所学校同时兼课。其时,谷超豪正在温州中学就读,徐先生因此与他有过一段师生之谊。日后谷超豪曾多次提起。
▲谷超豪信札信封
项廷萱(1900—1994),字仰乔,沙城七甲人。1920年春,项廷萱入浙江省立甲种农业专门学校兽医科;3年后东渡日本,入东京麻布兽医专门学校;1925年转入日本药物研究所,专攻细菌和病毒。回国后任上尉兽医官。项廷萱曾在英士大学农学院任教,担任兽医教授。他是全国知名生物学开创人之一,著有《牛痘苗制造法》一书。
项頲,字孝直(1911-1990),瑞安人。1937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他曾在瑞安中学教授物理;1943年下半年,受聘任教于国立北洋工学院。项頲擅长国学、数学、英文,1928年《瑞中·创刊号》上曾发表他在学生时期的诗作《含羞草》:奇哉含羞草,一触叶下垂。孩子以为异,时时来扰之。苟无畏缩性,安患他人欺?我国受侮辱,由来自可知。青年有为者,学雄勿学雌!
王亩仙,1884年生,温州城区人,日本东京农业大学毕业。他担任过福建省政府农业专员、浙江省农业改进所技正兼农场场长、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园艺学教授等职,是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学生名人辈出
尽管环境艰苦、办学条件简陋,英士大学、北洋工学院仍然培养出了大批各个领域的优秀学生。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精英。1987年秋,英士大学金华校友会统计,在已联系的近700名校友中,具有正副教授、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主任医师等职称的就有200多人。
当年温州不少精英都是从这两所学校中走出的。如温州市史学界前辈、学者马允伦,著名寓言作家金江等,都是英士大学的校友。
▲胡显钦194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1985年补发。
温州离休老干部胡显钦,曾任温州市副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44年年底,他参加北洋工学院考试,次年开春去泰顺读书,就读于土木工程系。胡显钦的同学项淳熙,1944年瑞安中学毕业,也报考了北洋工学院。项淳熙曾任天津水利局总工程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就是项淳熙经多年科学论证、权衡利弊和实地勘测后,首次提出来的设想。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
《2022年温州市教育发展水平督导公报》出炉
科教文体08-16
-
温州美术馆主楼明年初“浮出地面”
社会08-16
-
温州文化展示中心建设有新进展 全新文化地标将于2025年亮相
社会08-16
-
警民联手救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夜鹭
社会08-16
-
温州高铁一票难求?铁路部门回应:优先满足长途旅客
社会08-16
-
价格跳水!这种温州人喜欢的水果最近价格超亲民
温州08-16
-
瓯海一小区里芒果丰收,70户业主共同分享
社会08-16
-
2023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温二高喜提三个“第一”!解密冠军之路
社会08-16
-
“浙C88888”在泰顺被查?假的!男子无证驾驶套牌摩托车
社会08-16
-
“假”借条险误真借款 以“假”乱真要不得
社会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