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致敬中国医师节:你们在,就有希望

致敬中国医师节:你们在,就有希望

温州网 2023-08-19 09:45:22

  温州网讯 在生活中,他们是平凡的个体,当白衣加身,他们便有了共同的名字——医生。

  8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我们以节日之名,去照见医者救死扶伤的使命荣光。我们常常记不清口罩背后的他们最真实的模样,但当我们的生命和健康遭遇危急的时刻,我们深知,他们在,就有希望。

  医师节前夕,记者兵分多路,通过近距离采访不同的医生代表,试图勾勒出医者的最美群像。

  那个为了一线生机而拼尽全力的你,那个带给生命温暖和希望的你,那个在患者有需要的时候都能勇往无前的你,就是我们眼中的你——中国医生。

  无私无畏的你

  在“刀光剑影”间为患者解忧

  8月16日下午3时许,温医一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滕红林赶完手术,尚穿一身绿色手术服,口罩也还挂在脖子上,便匆匆回到办公室,接受采访。“下午刚做了两台手术,一个是椎间盘突出的内镜手术,还有一个患者是腰椎骨质增生导致的腰椎管狭窄,都是常规手术。”而这一天,滕红林团队需要完成10台手术。

  像陀螺一样连轴转的日子,滕红林已经过了许多年,他一直是医院公认的“拼命三郎”,常常做手术到夜里十一二点,周六成了科室的常规手术日,甚至大年三十都愿意赶到医院为患者操刀。曾有一位患腰椎间盘突出多年的病人,大年二十九突然瘫痪了,所幸滕红林及时为其施术,瘫痪肢体完全恢复功能。

  滕红林刚博士毕业那几年,也是温医大附一院脊柱外科专业组初创时期,他一人带着实习生和住院医师,每年完成100-300台手术,包含了颈椎、上颈椎手术以及难度较高的脊柱骨肿瘤手术和脊柱侧弯后凸畸形手术。如今,在滕红林的带领下,团队已有十几名骨干,年手术量达2000余例,脊柱肿瘤等高难度手术也成了团队的常规手术。

  “早期技术不成熟,根本没办法把脊椎切除再进行重建。如果施术,不仅要完整地切除肿瘤,还要保持病人脊髓、椎动脉以及神经功能完好。”但随着技术进步,滕红林自2006年起,便能完成脊柱肿瘤全脊椎切除重建术。曾经有一位“胸椎恶性肿瘤”患者找滕红林医治时,已经辗转就医多次,被判定为“无法医治”。“患者当时状态很差,已经瘫痪了,她甚至已经安排好了‘身后事’。”经滕红林诊断,发现患者其实是由于侵袭性脊椎血管瘤压迫脊髓导致瘫痪。滕红林为其施术后三个月,患者不但可以下地行走,大小便也恢复正常。

  高超的技术是滕红林作为外科医生的立身根本,但他始终认为:“驾临于一切临床基本技能之上的是医德。”所以,他总是“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挤出自己的时间,为病人查房、解决问题,每天多安排几台手术,早点为病人施术治疗……

  沉着冷静的你

  为了生命时刻与时间竞赛

  “止血”“准备切除”……急诊手术室里,伴随仪器规律的鸣响、器械碰撞的声音,温州市中心医院大外科主任兼创伤外科主任陈雷沉着冷静的背后,正为一场惊心动魄的急救力挽狂澜。

  与时间的竞赛每天都会在急诊科上演。上个月,他们先后救治了两位车祸伤的年轻人,其中一位28岁的患者胰腺断裂、肝破裂、胸腰椎骨折、脊髓损伤、多发肋骨骨折,身体近乎“对折”,处于失血性休克的状态,死亡率高达75%。“院内急救稳定住生命体征后,立即开展手术。”陈雷说,入院检查只能看清楚大概,具体的方案还是要在手术过程中灵活调整。他清楚,“最重要的就是以最快速度解决最致命的那个问题。”

  处理超过2000ml出血,找到出血点止血,将所有问题暴露出来后,陈雷立刻锁定断成两截的胰腺。这类胰腺切除手术在外科手术中属于复杂手术,需要术前大量评估和患者良好的生命体征。但急救不等人,时间就是生命,“切除胰体尾,保留脾脏。”快速精准下刀,指挥团队默契配合,胰腺切除、肝脏修补……不到1小时,手术顺利结束,患者送至ICU。

  陈雷在最短时间控制住致命伤害,还给出了最优解,保留了脾脏。在他看来,这是给患者今后的生活更多希望。而这背后,是30年外科从业经历给予他的经验与底气。

  他牵头制定院内创伤急救流程,缩短院内急救时间,为生命赢得先机,带领全员参与中国创伤救治培训、流程标准化打造团队,为急救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只有一切流程都‘急’起来,医生才能‘稳’下来,救治更多的生命。”

  开拓创新的你

  磨炼技术在刀尖上起舞

  一台胃癌根治手术的创口可以有多小?温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胡逸人给出的答案是:3厘米。今年6月,在胡逸人的主刀下,市人民医院开展了全国首例国产单孔手术机器人辅助全胃根治切除术。

  今年,市人民医院从数十家省级国家级单位中脱颖而出,成为国产单孔手术机器人注册临床试验成员单位。乘着东风,胡逸人及其团队在单孔手术机器人领域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技术。

  “查阅现有的依据,我们发现全国仅开展了一例,并且用的是进口达芬奇机器人。”用国产单孔手术机器人对血管密布、范围广的胃部进行全胃根治切除术,胡逸人跨出了“吃螃蟹”的一步。

  不过这一切都有迹可循。国产单孔手术机器人全国“海选”的时候,胡逸人凭借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机器人操作关”“动物实验关”等层层严格筛选。为了更好地迎接单孔机器人的到来,近半年临床工作中,他以“单孔”思维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腹腔镜操作中使用单孔机器人常用的电钩、电刀磨炼自己的技术。

  在万全的准备后,手术如期而至,胡逸人坐在医生控制台前,目视3D内窥镜,双手遥感操作,手术台上,机器人通过一个直径仅2.5cm的切口,4只蛇形手术臂递送至患者体内,电刀、抓钳、持针等不同的工具紧密配合,如同刀尖上起舞,将密布、粗大的胃血管剥离后,沿着血管将淋巴和肿瘤部位“连根切除”,将十二指肠、小肠、食管的血管完整保留下来。

  借助单孔机器人,胡逸人团队先后开展了全单孔手术机器人右半结肠切除术、国产单孔手术机器人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等多个全国首例手术,提供了大量的临床数据,进一步深化前沿探索与技术创新,共同推动医疗领域创新发展。

  妙手仁心的你

  用心换“心”24小时待命

  “现在老人一顿能吃满满一碗饭,精神大为好转,还能独自外出溜达!”这段真情流露的感谢,来自一位90岁老人家属写给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周新浪的留言,面对感谢,周新浪总是报以微笑,直言这是医生应该做的。

  用心换“心”,这是周新浪一直在做的事。他熟悉每一位患者,公布自己的手机号,加上微信,随时可以解答患者的问题,遇到救治的病人好久没来,他会关心一句有没有停药了,住得远的,他会给出用药建议,让他们就近去买。

  从事心血管内科工作多年,周新浪深知,心血管内科的疾病具有急、危的特征,稍有不慎就会失去抢救的时机。他尽自己所能,让患者不要到最危急的那刻。

  在心血管内科有一句话:时间就是“心肌”,面对“生死时速”,必须快速进入抢救程序。从业至今,周新浪的手机始终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无论是凌晨时分,还是春节假期,一个电话打来,他便立刻赶到医院救治患者,直到监护仪上出现平稳的波形图,才能让他松一口气。

  自医院先后引进了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和人工膜肺(ECMO),周新浪的心内介入工作有了得力的助手,急诊心梗的救治成功率大大提高,去年7月一位左主干完全闭塞,全身血供仅20%的急性心梗患者,被成功救治。“这些生命支持技术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准确判断,不能滥用。”周新浪明白,仪器用与撤都有并发症的风险,在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少使用,减少患者负担。

  精益求精的你

  26年练就“指尖功夫”

  在温州市中医院针推科诊室,里里外外的针灸床上,躺满了患者。市中医院针推科主任宋丰军穿梭在针灸床间。飞针走穴,一气呵成,还没等患者注意,头、腹部、手上,十几根银针便直直“站立”起来。细若麦芒的小小银针,在宋丰军手中,就像被赋予了生命。

  宋丰军的“飞针”自成一派,仅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银针,无需中指托扶,也不用左手压住皮肤定位,进针手法快、准、稳,看似飘逸,顷刻间直中“要害”。这是宋丰军26年练就的“指尖功夫”,他说这种手法更“无痛”,患者接受度高,并且“得气”快“针感”强,治疗效果更佳。

  这一根根银针,在宋丰军的手里能造化出多少神奇,接受治疗的患者最有发言权。

  一位40多岁的女士,深受慢性腰腿痛和盆底松弛综合征的折磨,病情严重时会漏尿,根本无法躺下,两年时间跑了许多大医院看遍中医西医,却仍然治不好,几乎绝望时,她找到了宋丰军。他用针灸循序渐进为她修复了盆底,后又治疗了腰椎,每次治疗都有不同的改善,不到2个月时间,她恢复到了正常生活。

  “在古代,针灸是内外妇儿都能治,现在却萎缩到大部分只治疗肩颈腰椎。”对于文化的传承,宋丰军有些痛惜,他希望在自己手上可以接续发扬下去。他传承王养中为代表的永嘉医派,在治疗中将针灸药并用的理念一以贯之,将临床工作中的经验集合整理,总结提升,“不久的将来我会将这些经验编著成书,希望可以将温州特色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第六个中国医师节前夕,记者近距离采访多位医生,勾勒最美医者群像

  你们在,就有希望

  记者 李尖 潘培期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