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海上花园”种出了“金银花” 在洞头听海的故事

海上花园”种出了“金银花” 在洞头听海的故事

温州网 2023-08-29 08:33:52

温州网讯  炎炎夏日,最消暑的玩法是什么?答案当然是赶海去。8月9日,Qing听八八战略青年调研团来到“海上花园”洞头,在解锁海滨各种新玩法的同时,探寻蓝色海湾点沙成金的路径密码。

青年观察员刘伟特地带上了无人机,透过航拍画面,湛蓝的大海缓缓从眼前流过,海边的滩涂上,勤劳的渔民们趁着退潮开始忙碌起来,咸咸的海风里夹杂着收获的味道。

作为全国14个海岛县(区)之一,探索人海共生,陆海统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洞头一以贯之的命题。青年观察团最好奇的是,在这里,生态、生产、生活究竟是怎么实现融合?“靠海吃海”与爱海护海的矛盾又该如何解?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考,在大家的心头久久萦绕。一场向大海要答案的调研之旅由此开启。

听,鱼儿回家的故事

唤醒沉睡的那片海

上午9点多,在洞头网寮鼻湾附近的滩涂上,渔民们经过3个小时的劳作,带着一篓一篓的跳跳鱼、八爪鱼满载而归。

“这些能卖多少钱?”青年观察员指着郑老伯手中一篓的跳跳鱼询问道。“今天不算多,这里能卖个200多元吧。”

“靠海吃海,赚钱还真不是嘴上说说。”看到青年观察员们惊讶的表情,洞头海洋经济科技服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李昌达打开了话匣子:“快三年了,这片海域确实大不同了,去年紫菜养殖大丰收,产量高了2倍。渔民们一拨拨骑着三轮车来抓跳跳鱼,村口还多了不少从别的县(市、区)赶来的人,听说是来收海瓜子的。”

李昌达所说的巨变,是从2020年开始。这一年12月28日,建成14年的灵霓大堤实施“破堤通海”,拆除了247米长的堤坝坝头,建设宽约200米的生态海沟,让南北两侧海水被阻断14年后重新得以贯通。

2023年从空中俯瞰灵霓大堤

深耕海洋渔业33年的李昌达,见证了2006年灵霓大堤建成通车、洞头从“孤岛”变“半岛”的盛况。“来岛上旅游的人几乎是摩肩接踵,车排长龙。看着热闹的景象,霓屿滩涂渔民们却笑不出来。”李昌达的语气里颇有些感伤,大堤建成后7、8年间,霓屿的紫菜养殖受重创,采苗采不住,都是死苗、烂苗。经过研究发现,每次大暴雨后有大量的瓯江淡水冲刷进北侧海域,导致盐度大幅降低。不仅紫菜减产,海洋的生物资源更是锐减,其中鱼类品种下降了50%。“因堤坝阻断洄游困难,很多种类鱼虾死亡消失。”滩涂上也不能幸免,底栖生物几乎都看不到了。

大自然通过生态、生产和生活对人类发出警示。这一强烈的信号,让洞头重新思考,发展和保护的关系。

随着南北两侧海域的重新连通,蓝色海湾上,海洋生物有了洄游通道,鱼儿找到了回家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又回到人们的视线中。洞头索性一口气把实施“破堤通海”,打造“十里湿地”红树林,建设“生态海堤”,开展“退养还海”等工程全部纳入“蓝湾二期”。

从用海、护海到养海、还海,洞头人真正意识到,生态是发展的根本。

洞头生态海堤

青年之问

守住的资源如何变成富民产业?

海洋,是海岛的资源禀赋。为了守住这一抹蓝,人们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海岛人的生存怎么办?

当青年观察员们来到东岙村时,眼前看到的一幕让心里的隐忧顿时消了大半——即使是工作日,村口停车场里停着满满当当的私家车,街边的餐馆里坐着携家带口的食客,连排的商铺前人头攒动……

东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洪求伟笑着说:“这要是周末,车子根本就进不来,村里105家民宿可以说是一房难求。”洪求伟是东岙村人,也是村里第一批开民宿的。他清楚记得,2002年5月,洞头五岛连桥工程正式通车。“村里一下子来了很多人。”当时担任村主任的洪求伟嗅到了商机,鼓励村民办民宿。为了带头,他把自家的新房改造出三个标准间用于接待游客。“那时村里给每个床位补贴300元,大家听了都觉得好,纷纷把自家的房子改造,首批就开出了8家民宿。”

东岙村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周边是大名鼎鼎的仙叠岩、半屏山景区,村西面还有一个大渔港。不过,村里的环境一开始着实糟糕,污水直排入海、垃圾遍地、鸡鸭满街跑、村民随意挖沙导致沙滩萎缩。

看到问题的东岙村人,刚好遇上了2003年“千万工程”的实施。村庄环境大整治、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改造,让古渔村的面貌有了大提升。特别是2016年,依托蓝色海湾工程,村里的沙滩得以修复,小渔村一下子变身“网红村”,旅游产业出现井喷式增长。

自2017年以来,来东岙村旅游的游客年年突破百万人次。村里开出了105家民宿、17家农家乐,还有商铺38家。全村1200多名劳动力,有半数吃上了“旅游饭”,平均每户年收入有20多万元。“渔民们早就‘洗脚上岸’了。”洪求伟颇有些自豪地说:“2016年以来,村里就没有闲置劳动力了。”去年,全村发展旅游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收入近6000万元。

游客们在海边拍照打卡

东岙村的蝶变,让群众挣到了真金白银,“海上花园”开出了“金银花”。这也是洞头发展全域旅游的一个缩影。

但青年调研团也看到,小渔村的发展路径,是一种依托本土资源、村民抱团实现从一产到三产的转变。海岛旅游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大项目、大资金的投入,用世界眼光、国际视野来打造。而这,正是洞头面向未来,提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岛的意义所在。

在韭菜岙沙滩,青年观察员们看到了另一种发展模式,令人振奋。在这里,政府投入修复沙滩,村民参与陆域配套设施建设,企业以每年70万元的租金获得沙滩15年的特许经营权,通过“政府修复+村企共建”的模式共同保护开发浙南沿海最大人工沙滩。如今,白天的沙滩引进“水陆空”三栖立体的10余项特色游玩产品,晚上由夜游、夜市、夜演构成“星光经济”。为了留住游客,前不久,蓝海湾度假中心正式开业,形成了吃住游玩一站式海岛游链条。

导师“开麦”

“海上花园”建设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实践样本

在青年导师郑智成看来,洞头建设“海上花园”,很好地契合了保护与发展。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洞头人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共识:不开发也是一种保护。从古渔村吃上“旅游饭”后仍然能够坚定留住历史保护古渔村的故事中,可以看到,洞头人对于发展是有耐心的。另一方面,得益于洞头为发展做的打基础计长远的事,比如基础设施的改造、交通工程的提升,正是因为基础俱备,才让洞头能够紧紧抓住历史的机会,争取到国家级蓝湾整治项目,实现生态修复质的飞跃,后续的大发展顺理成章。

“洞头‘海上花园’建设,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生动实践。”推动洞头的未来大发展,郑智成更关注,国际生态旅游岛是否能站在国际大视野的高站位上,描绘生态大画卷,最终实现旅游大惠民。

敲黑板: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到洞头专题调研海洋经济时,殷切嘱托“真正把洞头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花园”。沿着“八八战略”的科学指引,洞头走出一条“依海富民、以海强区、人海和谐”的海岛发展新路子。GDP从2003年的13.3亿元提升至2022年的137.2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03万元和3.91万元,收入比缩小至1.54:1,均衡度排名全省前列。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海上花园”种出了“金银花” 在洞头听海的故事

记者 孙余丹 金朝丹 汪文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