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中心   ->   温州   ->   媒体专栏   ->   地理温州
顺溪:山高水远 宁和安详
来源:温州网来源:2023-09-20 09:23:08

顺溪水缓缓流过。

顺溪老街

温州网讯  鳌江干流犹如这巍巍群山的主动脉,它穿过戈场桥后,一路纳入如毛细血管的众多支流。我一路向村民了解,得知干流在浙南大峡谷一带,就接纳了发源于棋盘山的水碓坑、王宅坑等,曲折东行,又注入了发源于文成县凤门头的石柱溪、发源于顺溪镇老牛塘的富溪和发源于泰顺九峰尖的坳下溪等,于是,干流流量大增,时而急促时而徐缓,时而欢快时而低沉,清凌凌地流淌在山间谷地,汇入水面宽阔、水波澄澈的顺溪水库里。

有鱼的溪水才是好水、富水、滋养生命之水

顺溪水库(顺溪水利枢纽工程)是2014年5月下闸蓄水的,总库容量四千多万立方米。我仰望100多米高的大坝,巍然屹立,气势磅礴,它无疑是鳌江上游最宏伟的水利工程。

顺溪水库大坝下行数百米的西北面,壁立着千仞危崖,陡立如屏,直插天际,因色泽魆黑如铁,称铁嶂峰。铁嶂峰下依山就势筑有层楼叠榭,远远望去,庄严肃穆,古色古香,这就是颇有名气的云祥寺。平阳的文友潘孝平和钱允已在此等候我。

我们沿石阶而下,见有一个一丈见方的石室。潘孝平说:民国《平阳县志》记载,平阳县域曾发生过两次地震,一次是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四月,一次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十一月,寺院在其中一次地震中被铁嶂峰猛然断裂坍塌的岩石掩埋,巨石杂陈,垒成此洞穴,冬暖夏凉,长年舒适,人称招凉洞。有一年,李鸿章的房师、翰林院侍读学士孙锵鸣来这里游玩,心生欢喜,欣然题名“燠馆凉台”。

招凉洞附近,有一座长约20米的石拱桥,叫渡飔桥,迎面石壁上镌刻“渡飔桥”三个大字,这是孙锵鸣的孙子、国史馆纂修孙诒泽题写。桥下有涓涓细流,这是鳌江支流垟尾坑。

随着缓缓流动的垟尾坑,我们走过渡飔桥,脚下的栈道突然转折,水声顿时淙淙入耳,垟尾坑汇入了鳌江干流,溪边有摩崖石刻“万壑笙钟”。潘孝平说:这一河段溪水湍急,卵石累累,水石相激,声如器乐演奏。1917年,时任平阳知事严伟在这里游览时,听得溪流里悦耳的水声,与山壑里阵阵林涛呼应,写下“万壑笙钟”四字,成为顺溪一景。

在钱允的提议下,我们转道到另一道宽谷中,这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知音涧,地处南雁荡山风景区南部。钱允是书法家,担任着顺溪镇副镇长的职务,曾参与建设知音涧景区。他说:景区因地处知音村而得名,知音村原名“至阴村”,地处幽谷深壑,一天到头难见太阳,后改谐音名知音。2009年5月,浙江省林科院生态所专家测定,知音涧是温州地区23个旅游景区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景区,为每立方厘米6044个,真正的“自然氧吧”。

不知不觉间,知音涧上空灰黑的雨云化成了一川烟雨。久旱逢甘霖,不免让我们有些激动,我们仨均不打伞,淋着绵绵细雨溯涧而上,干枝枯叶偶有被我们踩到,发出嘎吱脆响。一路上秀谷清溪、奇崖怪石、飞瀑碧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处景点:一是应潮潭,一泓清碧,光影盈盈,据说鳌江涨潮时,应潮潭会发出潮水的声音。一是白云瀑,从一百多米高的悬崖上倾泻而下,一波三折,形成三折瀑,宛若飘舞的白练,快要跌到深潭时,又随风飘散,如烟似雾。钱允说:白云瀑高175米,由于干旱原因,飞瀑才这般的静雅含羞,水量充足时,是颇为壮观的。

钱允说:“如果连续下几天大雨,知音涧就会发洪水,它发源于白云山,在山谷间飞奔而下,到知音口时与鳌江干流汇聚,却出现泾渭分明的景象。知音涧的山洪是清澈的,干流就不一样,洪水是浑黄的,可见干流两岸这几十年造地、造路、造房,植被有所破坏。但总体来说,顺溪河谷地带森林覆盖率一直很高,这些年超过82%,野兽也多起来。野猪、香狸、水貂、山麂、穿山甲,时有现身,野性难收,不可捕猎。”

我们冒雨走出知音涧,来到了望眉村。作为顺溪镇最大的合并村,该村由5个自然村合并组成,管辖面积十余平方公里,人口两千多人。鳌江干流穿望眉村而过,水面已经开阔,在山峦树木的倒影中,有溪鱼或三三两两或五七成群,怡然自得地游弋、嬉戏。两岸世居的人们一直呵护着这一段清溪,大家都亲切地称它顺溪。

有鱼的溪水才是好水、富水、滋养生命之水,顺溪人是“两山”理论忠实的践行者和受益者,我们在顺溪走读,更能真切领悟“两山”理论的道理和奥秘。

依托山中物产成为鳌江上游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

青山掩映、白云悠然,一江碧水、两岸人家,这是顺溪镇给我最初的画面。

顺溪是一座山高水远、宁和安详的古镇,经过上千年自然与文化的共同陶冶,集镇上街巷整洁、古屋端庄,顺溪人热情坦诚、有信有节。这是顺溪镇给我最初的感受。

我们漫步在顺溪大桥上,近百米长的大桥横跨顺溪南北,桥下溪水波澜不惊,清澈透明,卵石和游鱼清晰可见。这是一座由花岗岩条石砌成的五拱桥,建造于上世纪70年代。站在桥上极目西望,南岸青山起伏、翠竹葱郁,一条公路直往大山深处延伸;北岸一排排、一栋栋民居白墙黛瓦、参差错落,与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显得明朗而雅素。正前方离镇一公里外的一座等腰三角形的山峰,兀自矗立、云雾缭绕,露出的峰尖形似画笔笔尖,据说每到月初之夜,柳眉般的月牙现于峰尖,形似一支画笔正在描画一位芳龄女子的蛾眉,故此峰当地人称为画眉峰。我在北桥头的息心亭里与一位老人聊天,得知画眉峰峰高八百余米,在顺溪不算高峻,却被顺溪百姓视为风水山、福山、神山。来顺溪赏月,不是来赏圆月,而是要选农历的每月初三、四,来赏蛾眉月。

“到顺溪是不能不看古屋的。”潘孝平这么说,钱允也这么说。顺溪古屋均为木料结构,规模恢宏,保存完整,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潘孝平说:顺溪古建筑群以陈姓建造的大屋为主。陈氏先祖在顺溪垒石成墙,伐木为屋,在明亮的溪水畔建起了家园,安身立命,一代又一代,过去了悠悠四百多年。

我们首先参观陈氏老四房大屋,这是顺溪古建筑群中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清代民居。此大屋为二进三院式建造,总占地面积3900平方米,曾是清末民初当地实业家陈少文的寓所。在大屋一侧,陈少文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建造了一栋叫“适舫”的招待所,五年后,他创办平阳县第一所女子学校——益智高等女学校,借“适舫”的两个房间作讲堂。创办那年,陈少文聘请了一位教师,招收当地十多位姑娘入学,课程设国文、算学、唱歌等,以不同于私塾的办学形式上课。第二年,他再聘一位教师,又招收了十多位姑娘。这些学生全部免费上学。1915年,房分秀才陈圣概日本留学回到顺溪,创办自修班,与益智高等女学校合并,改校名为“观光学堂”。陈家兴教兴学,推进了当地的文化启蒙,陈家也形成了优良的家风家训,成了远近闻名的书香世家。

在“适舫”里,当初作为讲堂的两个房间摆放着课桌、讲台,还是原来的模样。益智高等女校最初的那块校匾,还陈列在讲堂里,这是晚清经学大师、教育家孙诒让的手笔。我还在“适舫”的圆柱上,见到一副对联:“亭临水次曾无地,室在林间又有天”,落款“疚斋广生”。冒广生,字鹤亭,号疚斋,江苏如皋人,曾任瓯海、镇江、淮安等地的海关监督。

陈氏家族历代经商,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陈家引进科技,创办炼金炉作坊,兴办木器、铁器、瓷器等加工工业。由陈少文创办的顺溪陶瓷厂,原料取自顺溪本地高岭土,专门烧制碗、盘等日用陶瓷,销路畅通,产品远销江苏、山东等省。他还发展鳌江南、北两港的蚕桑业,丝织品在上海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奖,一时客商纷至沓来。

我们沿着镇前街来到陈氏老祖屋,老祖屋坐西朝东,有六个庭院,走在老祖屋里仿佛走在迷宫里,总占地面积5620平方米,是顺溪古屋中规模最大的建筑。老祖屋后门是一条商业街,农贸市场也在这条街上。

我们在街巷里穿梭,一一走访了25200平方米的陈氏古建筑群,在几百年的风雨中,其中的一砖一瓦,一板一柱,都闪动着古风古韵的微光,折射着当年屋主的美好渴求,也提醒我们去探寻它深藏的秘密。然而我发现,古屋的建筑用料多用素材、原木,造型朴素大方、古拙规范,少有雕梁画栋、精雕细刻之处,没有给人繁华尊贵和富丽堂皇之感。可见,陈家世代不是挥金如土、奢侈攀比之辈。家风纯正,雨润万物,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我们来到了顺溪老街,长约500米的老街石铺路面,沿溪流东西走向,是旧时的古道,也是古老的商业街区、贸易集散地。临街一字排开的矮屋和商铺,与旧时的风貌有别,也没有跟岁月一起残破,均按照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要求,经过一番打造,并根据有关条例进行保护和管理。街上还有陈氏古银坊、米塑蛋画店、旗袍摄影店等,街面下有流水哗哗的暗渠,留有水渠口,方便居民取水洗涤。据潘孝平和钱允介绍,上世纪80年代之前,顺溪老街商铺林立,品类齐全,生意好做。与顺溪交界的平阳、苍南、泰顺、文成和福建的寿宁,都有莽莽大山,绵延百里,有丰富的林木、毛竹等资源,出产的许多木材依靠人工扛到顺溪,卖给木材商贩,商贩再把成批的木材通过竹排走水路运到水头镇销售。另外,还有陶瓷、木炭、药材、柴草等,也在顺溪集散。水头、鳌江等地的百货、鱼咸,通过水路运到顺溪,销售给顺溪和周边的山民。那时候顺溪老街人来人往,经济繁荣。旧时老街上有名的南货店有万丰、裕和、裕发,药店有益生、松鹤,面店有裕美等,老板都成了小财主,建了有门楼的房子。在老街上,至今还能找到当时商贾的痕迹。

山清水秀,象征着生机与财富。顺溪老街守着绿水青山,依托山中物产成了鳌江上游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鳌江上游,从源头至顺溪大桥,长19.1公里,流域面积112平方公里。

我们来到老街西尽头的“水碓头”,这里水面开阔,码头上有多棵树冠如盖的古榕树。钱允说:明代时,这里出现了竹筏码头,成了顺溪至水头竹筏交通航道的起点,竹筏载着货物,顺溪流而下,到达水头有数十里水程。据史料记载,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顺溪镇从事竹筏运输业的有三十多家。顺溪码头不算大,也不算小,但有码头的地方就是江湖,顺溪确是卧虎藏龙之地,人人都不可轻慢。

日月转换,时代变迁,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顺溪和周边乡镇纷纷通了公路,竹排航道萎缩,顺溪码头保留了一份怀旧的情调,悄悄退出了江湖,退出了历史。唯有川流依然东去,奔向大江,奔向大海。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顺溪:山高水远 宁和安详

曹凌云 文/摄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