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人类学家项飙“走归”,谈当代“丝滑生活”的背后

人类学家项飙“走归”,谈当代“丝滑生活”的背后

温州网 2023-09-27 09:16:12

  温州网讯 近几年,国内恐怕再也没有比“内卷”更出圈的人类学术语了。项飙正是将“内卷”概念推向大众的一位人类学家。人类学并不是一门十分受关注的学科,但项飙是近年来非常受关注的一位人类学家。

项飙资料图 来源网络

  温中毕业、保送北大、牛津读博的项飙,现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他是近年来社科领域最具话题度和影响力的知名学者之一。

  他对当下的“内卷”“附近消失”“蜂鸟悬浮”等社会现象的精准剖析道出国人的“痛点”,频频引发热议。

  阔别故土4年多,人类学家项飙回到故乡温州,做客本地社群沙龙。现场30多名市民冲着这位知名学者而来,而项飙坦言,“我是冲着问题来的”。分享会上,项飙畅谈那些困扰年轻人的“已知无解”难题。

  万事不决问项飙 

  一位“做打火机的人类学家”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项飙这位人类学家曾说自己更像是一个做打火机的温州人。1972年,项飙出生于温州鹿城。1990年,他从温州中学毕业,保送至北京大学,就读社会学系。在北大求学期间,他走进北京城乡边界的浙江村,历时六年调研完成了代表作《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此后,项飙赴英国牛津大学读博,毕业后留校任教。如今,项飙在德国工作。

  项飙一直对国内保持深刻观察、热切关注并积极发声。作为一名“接地气”“说人话”的人类学家,他擅长观察普通人的生活并加以理论化,赋予日常以意义。他用通俗的比喻和缜密的学术阐释,帮助公众理解当下,在大的洪流中找到个体的“安身立命之所”。因而在网络上,流行一种说法“万事不决问项飙”。

  项飙在近来第一次走进公共视野是2014年接受界面新闻的采访。项飙提出悬浮的概念,描画了中国人像蜂鸟,高频度振动翅膀以停在空中不掉下来。2020年,他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提出“内卷是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在接受许知远的《十三邀》访谈时,他关注“附近的消失”。疫情期间,他通过视频连线,联合《三联生活周刊》发起了“你好陌生人”对话系列活动。在他的推动下,“内卷”“附近”等概念引发国人颇多思考。

项飙接受《十三邀》采访视频截图。

  正是“你好陌生人”这个活动,让项飙关注到家乡温州的一个本土社群“慢来生活”。这个组织会定期邀请陌生人吃饭。该社群主理人介绍,“我们一直在做这项实践,没想到,项老师也在研究‘陌生人’,更巧的是他还是温州人。”今年5月,项飙便和该社群开展了一场线上对谈。

  回温后,项飙“把自己作为方法”,体验了该社群第190期“流水席”活动,和陌生人一起品尝温州“家烧菜”。

2020年,《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一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项飙、吴琦。豆瓣评分8.4,颇受年轻人欢迎。

  讲座开场出现小bug 

  无力感来源之一是无缝对接的丝滑

  9月24日,项飙参加了本地社群的分享沙龙。活动开始前,他背着双肩包,身着粉红色衬衫,脚踩运动鞋来到会场,神情腼腆而谦逊。

  对于这次“网友奔现”,70后的项飙回忆,“我完全是在线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1996年,他发出了人生的第一封Email,从北大发往牛津大学。

  项飙在开场白中坦言,“今天的世界充满了看似答案的判断,却缺少好的问题。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提问,不寻求唯一正确的答案。提问可以使得生活更加自觉,更有意思。”

  讲座开场不久,因为直播设备调试,中断了几分钟。他说这个小bug让他感到了生活的质地感。今天很多人的生活快到没有节奏感,微信的信息提醒一直弹出,人们马上要回应,没有间隔,也就没有可以停顿整理思路的空间。

  项飙说道,“今天生活的一个问题正是太丝滑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欣赏慢来生活。停顿让生活充满一点摩擦力和真实质感,反而让人有心安的感觉。商业和市场经济很想丝滑,商场一尘不染,强调整洁。但人永远不可能被转变为一览无余的透明体。每一个人都比我们想象得更丰富。有句口号‘全世界有趣的人联合起来’,我想也可以改为‘把身边的人都发现成有趣的人’。”我们今天感到无力的来源之一在于技术意义上的公共性,无缝隙的对接,非常高效丝滑。但交流意义上的公共性非常弱,大家彼此很快贴上标签,而且是有指向性,对立性的标签。贴标签意味着一种划分界线。

  怎么和单位保安说出第一句话?

  保持边界感建立附近

  现场一位年轻女观众提问,如何一方面保持边界感,一方面寻找附近?作为一个社恐,怎么和单位保安说出第一句话?

  这个具体的问题令项飙十分高兴。近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建设附近”,鼓励公众对话身边的陌生人。项飙认为,有边界感不是一个问题,建立附近不是说取消边界感。引用德国哲学家阿伦特的说法,我们对话的时候喜欢有个圆桌子隔着。如果把这个圆桌子拿走了,我们彼此的身体更加靠近对方,但是会感到身体的不适,从而破坏交流。公共交流必须以保护好个人的边界为前提,有选择地打开自我,有分寸地探索对方。

  不要把和陌生保安对话当成硬性任务,而要当成一种意识。比如看到这个保安今天特别高兴,问他是不是换了新衣服、买了新手机。同时,敞开自己是很有效的让对方敞开的办法。

  有时候,我们出去旅行反而更放得开。因为这种彻底的陌生人,可以用第一次的短期热情来完成交流。但单位的保安打开交谈后,要有比较自然、有分寸感的深化交流,非常耐心地去了解,这样的过程比单次的热情困难,但是也会更有趣。

  现场另一位观众提问,自己作为体制内的新人,经常被老同事“甩锅”,承担不合理的工作,反抗无果怎么破?

  项飙建议,第一不要放弃。同时,不要“以卵击石”。项飙还笑言,他曾和朋友探讨,应该整理一个年轻员工“反怼”金句手册,比如通过幽默来回讽。

  年轻职场人需要一个很强大的后花园,需要很强的力量,但不是攻击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很内在的,可以幽默,可以迂回,是一种持久战。年轻人要培育朴素的友情,要有耐心,一种滋养式的勇敢。

  什么东西让你睡不着觉? 

  中外年轻人内驱力不同

  作为一位旅居海外多年、立足全球视野的人类学家,如何看待国外年轻人和国内年轻人的区别?

  项飙认为应从两点来看。因为全球化和通信技术的发达,很多中国年轻人出国留学。在资讯和娱乐方面,全球高度同频。在生活方式上,年轻人的感知是一样的。比如咖啡、时装,国内外年轻人都互相了解。

  吊诡的是,在娱乐趋同的情况下,中国青年和国外青年的一个很大区别在于驱动力。驱动力就是“让你愿意在一件事上做无限投入,咬牙切齿,甚至非理性投入的,一失败就没有脸面。什么东西让你睡不着觉。”

  所有的人都会需要房子,但是房子的含义对中国年轻人不同于别的地方,从而要获得房子的驱动力也就完全不是找一个地方住的问题。“对中国年轻人而言,没有房子往往就没有爱情,没有自我认同,没有尊严,不能成家,不仅自己不想去参加同学会,妈妈也不好意思去参加她的同学会。”

  先上岸后生活,成立吗? 

  面对教育内卷,可以更有想象力

  教育是当下中国内卷的“重灾区”,教育焦虑也是许多家长、教师“逃不过”的苦恼。现场多位观众向这位一路名校的“学霸”提问教育话题。

  项飙诚恳地拒绝了“学霸”的恭维。“观众的提问把我假设为成功的案例,但我不得不拒绝这样的假设。”他认为,这种定义的成功并不是一种高境界。

  回望读书时代,项飙坦言,那时成长环境和现在不同,压力不大。“我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我保持了最正常的青少年心理,就是保持逆反。”当时,大家热衷赚钱,而项飙的兴趣是研究大家为什么赚钱,想他们究竟有没有为社会做了贡献。

  当下中国社会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对于成功有个单一划分。A和B往往不是平行的,而会把B看成是残废的A。比如有些人认为,学文科是因为学不了理科,文科是残废的理科,文科本身没有价值。

  一位观众既是教师,又是家长,心态尤其“分裂”,看到孩子稍微玩一下,就很焦虑。他提问,劝孩子努力卷,卷到有选择的心态对吗?

  “我完全理解这个心态:先上岸,后生活。”项飙答道,“有基本的保障后再选择你的兴趣。”对青少年来说,这是最常见的饼:“当你考上好大学的,你会很自由。”这个饼也是青少年困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孩子到时会发现,饼不存在,人生并没有那么容易选择。人去选择,需要判断,需要对别人对世界有乐趣、有欣赏、有信任。但靠画饼活了20多年的人是一个空心人。先上岸,后生活,理论上是不成立。

  中国这几十年的物质条件增长,在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1999年后大学扩招,10年增加五倍生源,同时生育率下降。从统计上来说,物质资源和机会急剧增长,但焦虑也增长。为什么人们会有“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观感受,因为想象力变窄。好的生活只有一种,少部分人的生活影响了大部分人的梦想,想象生活在别人的生活里面。你想象成为别人,但大概率,你成不了别人,这样既没有生活,也没有自己。想象力短缺,背后有很深的道理。

  那今天应该怎么办呢?家长有时候就是需要一点点的勇气,你知道孩子不会饿死,为什么他们不能有青少年很自然的逆反心理:你们可以有钱,我可以很酷,我坚信世界会给我这个真诚而有趣的人一点点的空间。如果孩子有这样的信念,所有人的生活会很美好。

项飙留言。世界温州人家园供图

  分享沙龙后,项飙到访世界温州人家园并题字“把温州带向世界,把世界带入温州”。从线上对谈到线下分享,这位目光恳切、言谈真挚的人类学家“走归”故里,遇见陌生人,也遇见那个熟悉的温州。

  来源:温度新闻客户端

  原标题:人类学家项飙“走归”,谈当代“丝滑生活”的背后

  记者:尤豆豆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