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景荣:我去过国内许多地方,有些地方确实也是风景美丽、气候宜人,但同温州比,那就完全不同了
一九三九年我离开温州,五十年代初期回去一次,当时因事只逗留几天,以后就没有适当机会回去看望故乡的父老和少年时的同学。这不能不算是一件憾事。在北京的家里,我一般讲温州话;有时同外孙和外孙女讲带温州腔的普通话,逗得他们大笑不止。真是乡音未改。
温州中学
记得我上十中时(即现在温一中),我还只有十一岁,金嵘轩先生是我们的校长。金老和蔼可亲的音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当时想:努力学习,将来把自己学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当一个名副其实的教师该是多么有意义啊!数十年的教学生涯,虽然谈不到什么成就,却是我的夙愿,也就是温十中时代我幼小心灵所向往的。
省立十中旧址
十中的校歌我会唱;五马街、道司前、中山公园、江心寺,以及温州城里的每一条街道都留下我年青时代的足迹。我去过国内许多地方,有些地方确实也是风景美丽、气候宜人,但同温州比,那就完全不同了,这里有个感情问题。杜甫曾写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的月亮怎么会比别的地方更为明亮呢?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诗人的情感,也就是诗人对故乡的无限怀念。古往今来,怀念故乡,是人之常情。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题写校名
我在十中和温高一共读了五年(最后一年温高并入杭高)。可以这样说,中学时代为我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高中毕业后,我进了清华大学。一九三七年七月,我还留在清华园准备写研究院毕业论文时,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我就同一些温州同学南归。我是平阳人,就同清华、燕京、浙大、南开的校友计划创办平阳临时中学。创办的目的是宣传抗战救国的道理,当然也教一些文化科学知识。这个学校设在鳌江。我虽为创办人之一,却留城区同另外一些同学组织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我们的旗帜是鲜明的,虽然当时其中绝大部分不是党员。我们办学讲抗日救亡的道理,这样就引起国民党一些人的怀疑。他们把我们看作眼中钉,最后勒令我们的学校停办,把我们列入黑名单。我们既不能办学校,不能宣传抗战,那末为什么留在家里呢?所以我们奔向后方,幻想读书救国,后来又出国留学。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迁到广州,那时我正同一批在国外留学的学者赶到香港,转道塘沽重访阔别多年的北京,亲眼看到新中国的诞生,那是令人何等兴奋啊!
三十多年过去了。抚育我长大成人的故乡,以及谆谆教导过我的老师,和跟我多年的同窗好友,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雁山云影,瓯海潮淙”还经常在我的耳畔响着。今昔沧桑,六百多万故乡人民正迈着走向四化的步伐!温州,我的故乡,我遥遥地为您祝福。
(本文原刊《温州日报》一九八四年七月二十二日)
吴景荣(1915-1994),温州平阳人。清华大学毕业,曾参与创办平阳临时中学,后任教于陕西城固西北师范学院(今北京师大)、四川教育学院、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重庆中央大学等。再赴英国利物浦大学深造,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校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教授、外交学院外语教研室主任、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外交学院终身教授等。
吴景荣
主编有《汉英辞典》《当代英文散文选读》等,参加过《毛泽东选集》第四卷英译工作。
选自《梦绕瓯江——现当代温籍名家笔下的温州》一书,本书由方韶毅编辑,世界温州人联谊总会、世界温州人家园出品。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