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曹凌云新作《人生的川流》出版 “忘年交”中品读渠川的传奇人生

曹凌云新作《人生的川流》出版 “忘年交”中品读渠川的传奇人生

温州网 2023-10-14 10:17:20

  温州网讯 近日,温州作家曹凌云的长篇纪实文学《人生的川流》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生动描写了作家渠川革命与文学的双轨人生和在历史风云激荡下的家国情怀。

  渠川晚年时与作者成了忘年交,两人时有“马拉松式”的长谈。曹凌云历时3年深入挖掘渠川的人生故事和文学素材,以真实、细腻、温暖的笔触抒写渠川的一生和他家族的侧影,在故事中融入时代背景和社会变迁,将小个体与大历史紧密结合起来。

  书目简介

  渠川(1929—2022),祖籍山西祁县,生于天津,194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是一位人生经历丰富的作家。《人生的川流》重点讲述了他的成长与蜕变:在抗战时期,年少的渠川胸中满怀革命的理想,通过努力考上燕京大学,而后又凭一腔热血放弃大学学业,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在改革开放之后,作家渠川笔耕不辍,创作了长篇小说《金魔》《官痛》等,其中《金魔》获1991年华东优秀文艺图书评比一等奖,后被改编为电视剧《昌晋源票号》,获飞天奖,引起中国文艺界的高度关注。

  《人生的川流》还详尽追溯渠川的显赫家世,曾祖父渠源浈是祁县的票号财东,祖父渠本翘任清朝内阁中书等。在国难当头、社会动荡的清朝末期,通过渠氏家族几代人的命运遭际和他们的梦想与现实、恪守与抗争、悲痛与欢喜,来折射那个年代的历史在场和生存处境。

  全书仅13万字,作者惜墨如金,但内涵丰富,具有深沉的思想与情感分量。此书还配发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图文并茂,更直观地向读者传递信息。

  渠川与姐妹

  少年渠川

  专访问答

  川流不息的人生

  记者:为何将书名取为《人生的川流》?有何含义?

  曹:人生就像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渠川先生的人生,充满着波折和动荡的经历,曲折绵延,更像长河一样时而奔泻流淌、波涛汹涌,时而碧波盈盈、平静如镜。但是,渠川先生的人生无论如何变化,都像河流一样向前流淌,最终注入大海。况且,渠川,他的名字本来就是“川流”。

  记者:是什么样的契机和原因让您写《人生的川流》?

  曹:我与渠川先生有过“马拉松式”的长谈,多次听他漫谈自己的家史。从他的叙述中,我仿佛听到了渠家几代人的悲欢曲。他祖籍在山西祁县,家世显赫,曾祖父渠源浈是祁县的票号财东,与本族兄弟创办了百川通票号和存义公票号,独资创办了三晋源票号,成了山西最早的实业家。

  这些旧事让我产生了写渠氏家族故事的兴趣,渠川先生也希望我用纪实文学的笔法来写写渠家的历史。我开始记录他的言谈,写关于他的文章,每发表一篇,我都拿给他看,他一律高兴,言辞之间流露出对我的赞许。2022年5月27日,渠川先生走完了精彩的一生,把生命定格。我只得把他改过和誊抄的稿子拿回来,根据他在修改中提供的线索,我再一次进行采访,从头到尾又改了一次,增加了许多内容。

  “忘年交”十足温情

  记者:您和渠川老师是如何成为“忘年交”的?你们之间友情故事能否分享下?

  曹:我与渠川先生年龄相差40岁,交往起来没有年龄上的隔阂,是很好的文友关系,我们很享受彼此无拘无束的聊天。我佩服他的博学和严谨,回忆起往事那么清晰,能说出具体时间、地点和人物对话。

  我认识渠川先生,是在2004年金秋十月。当时我在龙湾区文联工作,牵头举办“名家看龙湾”文艺活动,他应邀参加。写出了长篇小说《金魔》的作家渠川,已经75岁了,却身体壮实、气韵充足,无论端坐还是行走,都挺直腰板,说话字正腔圆,颇有大家风范。我虽早知他的大名,但从那次活动开始,我们才有了接触、交往。

  2011年我调到温州市文联工作,渠川先生是市文联的离休干部,我去看望他。那年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官痛》顺利出版。他消瘦了一些,颧骨凸起,上颌牙齿掉了几颗。他说老伴身体不好,需要他照顾,有些辛苦。从那时起,我会代表文联或者就代表自己去看望他,他看上去一脸严肃,似乎不可亲近,性格有些高傲,却与我特别聊得来。他有时给我打电话,电话那头,声音还是响亮的。

  记者:如何收集这本书的资料?您和渠川老师“长时间的谈话”是怎样进行的?

  曹:这本书内容丰富,涉及许多历史大事件,所以,我要阅读大量参考书籍,又采访了除渠川先生之外的一些人,比如渠家的还健在的人物,甚至与渠家有亲戚关系的关键人物。这本书还配发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些照片基本上是第一次亮相。我又联系上乔家大院里一位重要人物,渠川为写长篇小说《金魔》,住在他家15天,他收藏有渠川的60多封信。我计划过段时间去拜访他,与他谈谈渠家和乔家,看看渠川先生的信件。

  2019年深冬的一天上午,我去看望渠川先生,那一天,我们开始了“马拉松式”的长谈,从上午10点一直聊到下午5点,我们的话题还没有结束,于是,我们约定第二天接着聊。就这样,我们居然一连聊了6天,中间我们没有吃午餐,甚至没有喝一口水,这么长时间的“干聊”,我们都没感觉到疲惫,心情始终是愉快的。渠川先生说:“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交谈会忘记时间和饥饿。”这六天里,他把自己曾祖父、祖父的传奇和他自己一生的经历,详细地讲给我听,他讲得那么激情澎湃,兴致十足。后来,这样的长谈还有几次。一直到他2021年的初夏,我们才结束了长谈。

  渠川先生抱病在床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这本书能否出版。现在顺利出版《人生的川流》,也是实现了渠川先生的遗愿。

  渠川的温州情缘

  记者:渠川老师为什么把温州当作“第二故乡”?渠川老师和温州的故事可以详细说说吗?

  曹:渠川与温州的情缘,我写得很详细,《人生的川流》里有专门一个篇章。

  1957年,渠川28岁,到四十军政治部工作。一位老同学来信,说要给他介绍对象,是一位温州姑娘,姓周,文静端庄,儿科医生,比他小5岁。渠川读了信后有所心动,那年五一假期就去了鞍山。见面后渠川得知周姑娘是温州市区人,在抗美援朝期间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干,在武汉某空军学校学习三年后,被分配到沈阳航校卫生科当医生,1955年转业到鞍山。但一年后,周姑娘得病住院,渠川赶去看望。经过治疗,周姑娘的病情有了好转,但是在寒冷的东北,她的病情有可能复发。1960年,她向组织要求调回冬无严寒、气候温润的家乡温州,领导爽快地答应了,家乡也愿意接收。

  1961年2月4日,渠川来到了温州,这是他第一次来温州,找到了周姑娘的家。新姑爷进门,也不知有什么规矩,见过周姑娘和她家里人,后就坐在床沿上,有家里人端来一碗糯米小汤圆给他,他吃着小汤圆,感觉心里暖暖的。他对温州城饶有兴致,城区一些老宅子白墙黑瓦、小桥流水;城外水草丰茂,桃花灼灼,江水载着世事悠悠流逝。他喜欢温州、留恋温州的,可是,一个月的假期很快结束了。新婚夫妻难舍难离,她一路相送,送到了杭州,又送到了上海……

  1969年,经过多方努力,渠川终于办理了来温工作的手续。军里领导还想挽留他,表示可以升为团级干部,去当新华社大军区的记者。他说:“我要回温州,在温州当工人我也干。”1970年1月,渠川复员,来到温州。

  记者:您认为《人生的川流》对现在的读者或者年轻人有何启发和意义?

  曹:《人生的川流》是通过讲述渠川的精彩故事,来追寻渠川的家国情怀和时代精神,歌颂热血与忠诚,再现历史深处隐秘的文化记忆,打通历史与现实的精神隧道,从而激荡起广大读者、年轻人的家国情怀和时代精神,投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雄心壮志。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曹凌云新作《人生的川流》出版

  “忘年交”中品读渠川的传奇人生

  记者:戴卓蕾/文 受访者/供图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