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那时,温州人这样看电影

那时,温州人这样看电影

温州三十六坊 2023-11-11 10:27:21

  看电影,是时下常见的一种娱乐方式。不同人有不同的观影习惯。有人喜欢买张票坐在电影院,享受满满仪式感;有人习惯在家里打开投影挑部自己喜欢的片子随时观看;有人则更享受手机上各种视频软件带来的观影自由度……那么,在半个多世纪前,温州人是怎样看电影的呢?

  露天电影

  几代人的美好记忆

  在那个没有手机、电脑网络的年代,看电影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和精神食粮。

  夏夜,蝉鸣,晚风拂面,点点星空下,一场露天电影如约开场。站着、蹲着、坐着,村口不大的地方挤满了人。甚至有些家庭是全家出动,早早就搬好长板凳抢占最好的位置等候。

  一双双眼睛锁住白色黑边框的银幕,放灯机一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XX电影制片厂”,红色五角星放着金色光芒,图像逐渐变大,向观众迎面扑来,伴着雄壮和令人振奋的音乐声,电影开始了。当银幕上出现若隐若现的电影画面,人群里吵闹的声音立刻安静下来,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镜头。

  七十年代的露天电影

  看露天电影的规矩是不能挡住后面人的视线,大人坐高的长板凳,孩子们坐小板凳,最前排坐地上,接下来按人高矮站着,最后一、二排直接站在凳子上,可谓里三层外三层。虽然人多拥挤,人们总是先来后到井然有序,偶尔发生争吵,一般也是年少轻狂的大男孩子干的。放映结束,人群搬着凳子散了,个个意犹未尽地谈论着电影情节,愤怒的、悲伤的、愉悦的,脸上表现出喜怒哀乐和内心的五味杂陈,更多的是看完电影后的一种满足和快乐感。

  老电影院

  怀旧的小城故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温州的电影院设施都比较简陋,影片也很稀少,屏幕是用“白布”嵌上黑布边,四角拉上绳子挂在台中央,因为放映厅有很多窗户,放映前管理员要把窗帘逐个拉上。

  在炎热的夏天,也就少数几台吊扇在悠悠晃动着,观众享受影片的同时也饱受闷热之苦。因此,一些老影迷对几座电影院的吊扇位置了如指掌,在售票处,这些吊扇下的位置自然成了宠儿。

  当时电影拷贝比较紧张,一般是几座影院同时放映一部影片,因此中途要“跑片”。据时人回忆,看电影时常出现中断的情况,少则5—10分钟,多则半个小时,这时影院里就会出现整齐的跺脚声和嘘声,有些不耐烦的观众还会跑到大门口观望跑片员到了没有。一旦看见气喘吁吁的跑片员拎着帆布袋来了,就大声往里传消息:“片来了,片来了……”这时放映厅便又恢复了宁静。

  五马街口电影宣传画廊

  电影放映前,影院门口会出现一幕奇特的景象:夜幕降临,一盏盏灰暗的煤油灯前,小贩们提着大大的篮子,里头摆着一排排玻璃匣子,放着当时的零食——橄榄、瓜子、五香豆,小贩们高声吆喝着“橄榄两头尖,吃了还要添,正宗的上海五香豆!”

  消失的职业 

  “两个轮子”跑片忙

  那时,由于一个拷贝经常一天内要在三四家影院轮流传递放映,每家电影院几乎都有一到两名专业的跑片员。

  曾先后在温州地区药厂电影俱乐部、瓯江电影院、大众电影院等从事了20多年跑片员工作的林建立回忆,当时影片用的都是小片盘,一般一个拷贝至少有10来个片盘,一个片盘只能放10分钟左右,所以往往第一家影院刚刚放完第一、二个片盘,跑片员则已经骑着自行车马不停蹄地将第一、二个片盘送往下一家。而这期间花在路上的时间最多只有20分钟左右。

  瓯江电影院

  那时候,资金相对好些的影院会在放映室外安装一部升降机,跑片员到了后,按电铃通知放映室接收未使用的拷贝,或放下使用过的拷贝,而跑片员拿到拷贝后,会把拷贝放入自行车后边驮着的挂兜里,风驰电掣般奔向下一家影院。一般的影院会挂一个手动挂兜,没有这类设施的影院,就需要跑片员抱着拷贝爬楼梯上放映室。

  于当时的放映设备比较落后,既没有自动交换机,也没有自动倒片机,如果遇上停电,片子卡在机器里,跑片员就更是叫苦连天,甚至误场。

  一部电影的放映,离不开跑片员的准时到达。

  不论风吹日晒雨淋,跑片员都要在路上狂奔,就跟现在的外卖小哥一样卖命。随着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新兴行业的崛起、老旧行业的改变,跑片员这样不为人所了解的小众职业,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成为那个年代的特殊符号。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原标题:那时,温州人这样看电影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