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200年前江心屿,尽在此画中

200年前江心屿,尽在此画中

温州文史馆 2023-12-10 10:11:28

江心屿是古代北下旅客乘船进入温州最先见到的标志性景观,被留在不少画作和诗作中。清道光三年(1823)十月,江苏文人画家张宝游历到温州,即描绘有一幅江心图《东瓯吊古》,相较明清旧志中的插图,该图较为精致、写实。在温州,张宝游江心屿、拜文天祥祠、寻谢灵运遗迹,还与时任浙江学政的山东文坛领袖杜堮相遇,两人题诗跋文,凭吊爱国大义。

张宝 自画像

张宝(1763—1832后),字仙槎,江苏上元人(今江苏南京),活跃于嘉庆、道光年间,性好游览,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被称作“清代徐霞客”;擅诗、工山水画,有系列画册《泛槎图》传世。

精致写实《东瓯吊古》图

展现道光年间江心屿风貌

《东瓯吊古》绘制于道光三年,刻印于道光五年(1825)之后。该图取景范围适中,以瓯北群山、郡城北门作为点缀,视觉中心落于瓯江之中的孤屿,将江心双塔、江心寺、浩然楼等胜迹在画面上按实际方位与布局逐一体现,笔触细腻自然,透视关系正常,山石、草木、江涛各得其趣,展现了江心屿在清道光年间的整体风貌。

《东瓯吊古》

在张宝之前,以江心屿为题材的版画虽然少见,但并非没有。如明代万历年间《江心志》所附江心图、明代天启年间《江心志》所附江心图、《三才图会》中的江心寺图、清代《江心志》所附孤屿图及《孤屿志》所附孤屿全图等。但以上版画在对千年孤屿的刻画上,多显得粗糙而单调,基本是得其形而失其神,而张宝所绘的《东瓯吊古》却神形兼备。

张宝之后,清代学者完颜麟庆刻印有《鸿雪因缘图记·永嘉登塔》(画者汪春泉绘制于1838年之前,刻印于1849年),也有大量参考张宝《东瓯吊古》的痕迹。

完颜麟庆《永嘉登塔》

《三才图会》中的江心寺插图

画面之外,张宝还为《东瓯吊古》赋有一首诗:

当年由此泛崖门,大节完全报国恩。

岭峤难教延宋祚,瓯东空自吊忠魂。

雄涛声撼穷途恨,桕叶红传泪血痕。

留得江心双塔在,伴公正气峙乾坤。

癸未小春至永嘉,游江心寺,谒文信国公祠,感赋一律。仙槎(张宝自注)。

张宝这首诗写于道光三年,在《续泛槎图三集》自序(落款时间为道光五年)里简要记录此年行程:

癸未春……邗上访曾宾谷盐使。四月,渡江抵吴门……五月,至武林吴山避暑……八月,渡钱塘江,行山阴道,访兰亭、探禹穴。游天台、雁荡。过永嘉,寻谢公遗迹,登东山,遇杜石樵学使,为题《续泛槎图》诗跋。回泛青田石门洞谒诚意伯读书堂,看瀑……

张宝自注其游江心寺的时间是“癸未小春”,民间素有“十月小阳春”之说。由此可见,张宝这年的十月在温州。

在温州有两件要紧事

寻谢公遗迹、遇杜石樵

张宝到访温州之后,行程中“寻谢公遗迹”和“遇杜石樵学使”是较为重要的两件事。

谢公,即曾任永嘉太守的南朝诗人谢灵运。张宝在《续泛槎图三集》中提及温州的画作,仅《东瓯吊古》《雁荡寻秋》二幅。这两幅图在内容上似与谢灵运无关,事实上温州城内外与谢灵运有关的遗迹颇多,如谢公楼、谢客岩等,江心屿西峰下的谢公亭更是闻名天下,李白、杜甫都曾作诗提及。《东瓯吊古》是张宝为江心屿所绘的写生之作,他既亲登孤屿,拜谒过文信国公祠(游江心寺,谒文信国公祠),也极有可能游览过与之相距不远的谢公亭,从而达成“寻谢公遗迹”的愿望。

但从《东瓯吊古》的图画和诗文出发,不难看出江心屿上最能触动张宝的“关键词”不是谢灵运,而是文天祥。南宋德祐二年(1276),丞相文天祥第一次被元军俘虏后,浮海逃脱至温州,留居江心屿上的中川寺,并在此写下律诗《至温州》,以“乘潮一到中川寺,暗度中兴第二碑”一句结尾,表达意欲重整旗鼓、报效宋室之志。张宝所赋之诗,正是他游览孤屿文祠的“观后感”。

在张宝眼中,江心屿是文天祥死里逃生后,放弃苟活而拼死为国的起点(当年由此泛崖门)。江心屿文信国公祠自明代建立以来,多得文人题咏(瓯东空自吊忠魂),其中不乏极为感人的佳作。“可怜此屿无多土,曾抵杭州与汴州”便出自清代学者阮元在嘉庆三年(1798)所作的律诗《温州江中孤屿谒文丞相祠》。除诗词外,江心屿文祠中的对联也大多文辞兼备、意切情真:

孤屿有邻,喜得卓公称后死;严陵在望,直呼皋父哭先生——秦瀛(1744—1821)。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忠肝若铁石;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在地为河岳、在天为日星——李銮宣(1758—1817)。

前人留下的笔墨,无疑会影响张宝拜谒祠堂时的体验深度,引起他内心的思考与感触。同时,“遇杜石樵学使”这一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从外部推动了张宝对文天祥崇高精神的共鸣。

杜堮(1764—1859),号石樵,出生于山东滨州,有《杜文端公自编年谱》传世,道光三年任浙江学政,据《自编年谱》所记,这一整年他都在浙江各地忙于学生考试与人才选拔工作:

三月,绍兴试竣,至稽山拜禹陵……四月,至湖州,十八日入棚……五月,回考杭州……九月,之台州,过天台山……十月,过雁宕……十一月至金华……岁前,回杭。

据《续泛槎图三集》自序,道光三年,张宝在东山与杜堮相遇,并请之为第三集《泛槎图》作跋。

以前有学者认为,张宝所说的“东山”,为绍兴“东山”。确实在道光三年,杜堮与张宝都到过绍兴,但他们没有机会在绍兴相遇。因为杜堮在绍兴停留的时间是农历三月,张宝的绍兴之行则在农历八月之后。而这年十月,二人俱在温州,于行程上构成交汇。这印证了张宝自序中“登东山遇杜石樵学使,为题《续泛槎图》诗跋”这一事件发生在温州的东山(海坛、华盖、积谷古时均称东山)。而且杜堮为《续泛槎图三集》所作诗跋落款进一步落实地点:“道光癸未十月廿有四日,石樵杜堮书于瓯江舟次,红叶青山之下。”

杜堮跋文结尾诗与落款时间

杜堮另有多首与温州有关的诗作流传至今。如《江心寺》《温州侯明早发》《放舟》《舟次即事》《瓯江曲》等。其中《江心寺》一诗与张宝所作《东瓯吊古》,从诗歌内容到情感倾向都十分接近,都是凭吊文天祥的大义。该诗有杜堮自注:高宗自弃其人与土而东入海,二王亦袭其迹。虽文山,无益也——痛惜南宋江山因无能孱弱而陷落,且录如下:

寂寞江心寺,英灵尚在无。

兴亡千载事,忠义几人俱。

突兀田横岛,飘零赵氏孤。

吴山重回首,遗恨失雄图。

千百年来,人们提及南宋朝廷的偏安与灭亡,总是交织着一些复杂情感。“不指南方誓不休”的文天祥,却以其正直、忠诚和倔强,得到历代中国人纯粹且无异议的敬仰。《东瓯吊古》正是以磊落的诗情与疏朗的画意,隔着历史长河向这一股民族正气致敬。也许他们也曾在交谈中一致认为,酝酿于江心孤屿的满目秋意,并未辱没先哲孤臣的一片丹心。

来源:温州文史馆 

作者:张驰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