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山的土地引来海的投资 山沟沟里的“飞来”产业
温州网讯 做大共富蛋糕、缩小地区差距,离不开产业发展。但山区和西部、沿海和东部各自都有产业培育的瓶颈制约:前者缺乏项目投资,后者缺少土地空间。山海协作和东西部协作自启动以来,就致力探索新途径,更好地将先发地区的块状经济优势、后发地区的要素资源优势相结合,为山提供发展新引擎,为海开辟发展新空间。
温州市文成县共宅村——
企业家抱团的新信心
背景:
2003年1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文成县调研并指出,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事关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省市县要共同努力,把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培育成浙江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成黄坦镇时尚旅行产业园。 刘伟 摄
黄坦镇共宅村正是那次调研的村庄之一。这些年来,省市县各级合力破解阻碍沿海和山区双向奔赴的瓶颈,持续探索山海协作实现路径,推动该村成为山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打造经济新增长点的典型。
吴昌元家里,摆着一台普通家庭早已看不到的脚踩缝纫机。机器台面盖着布,布上压满各种和缝纫无关的生活杂物。
夫妻俩在外当过半辈子裁缝,直到回老家共宅村抱孙子,才放下剪刀和针线。如今孙子长大,留给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又多起来。
于是在人生向7字头靠近的时候,吴昌元凭着老手艺成为新打工人。
夫妻俩在村里同一家箱包制造企业上班,每个月工资加起来将近8000元。尤其是妻子,从同村另一家企业跳槽过来,顺带工资也涨了三成。跳槽之前,她已经是那家厂里所有工人中年纪最大的。但老板看中她的手艺,还出面挽留。
这让吴昌元满意这份新工作之余,还有点感慨:“要是我们再年轻20岁,那前途就更好了。”
两夫妻新工作所在的反向飞地产业园,是共宅村摸索山海协作新方式、推动后发地区加快发展的一项成果。
2003年,村里建设野菜基地,和温州快鹿集团等企业合作,将基地种植的补血菜、黄秋葵等蔬菜销往沿海地区。后来,基地引进本地能人返回山区创业,转型成立温州首个鲜切花基地,探索企业加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周边群众灵活就业。
建设反向飞地产业园——文成开发园区、瑞安给予支持,成为两地在共宅村推进山海协作的最新探索。
文成黄坦镇时尚旅行产业园。 刘伟 摄
对受要素瓶颈制约的沿海企业来说,土地是这个山区园区最大的优势。这里完成报批和出让的土地已超千亩,正在报批和近期可供出让的还有上千亩。这里有全市最低的工业用地出让价,地质条件让桩基建设成本比沿海地区更低。交通条件的持续改善,也让这些土地具备了开发价值。园区位于文成县域交通大动脉322国道沿线,已开工的文成南互通至黄坦产业园区公路,使园区和高速之间车程缩短到6分钟。
这些优势,吸引来瑞安企业家抱团开发时尚旅行产业园项目。这是反向飞地首个落地项目,也是文成历史上首个投资10亿元级单体制造业项目。
刚开始,企业家们心里没底。于是约定,园区建好后每个人都要自持一部分。一来保障自家老厂搬迁,二来为整体销售兜底。随着项目推进,他们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一期还未结束,他们就积极上马二期并同步推进建设。投资人魏先生说,省内目前有三大箱包生产基地,等这个项目全部投产后:“我们很有信心,反超成为最大”。
入驻企业的反馈,支撑着他的信心。
产业园内某企业箱包生产忙。刘伟 摄
东恒包装首条生产线还没有完全开足马力生产时,就开始谋划再次启动基建、上马新厂区二期工程。银丰箱包刚入驻,黄坦镇期待它能用半年时间晋升为规上企业,没想到企业回答:“保证投产3个月后升规。”
如今,这块反向飞地已成为文成产业发展主平台之一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黄坦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李建义感叹,镇里的征地速度,都快赶不上企业的要地速度。
不只是沿海企业,山海协作反向飞地产生的效应,已经像涟漪一样,扩散到山区经济社会方方面面——
园区企业直接带动共宅村两三百位本地村民,参与生产和配套服务。一家企业一次性租下60多个房间作为宿舍,村里的房租价格逼近县城,有人甚至先出钱翻新房子再整体出租。靠近园区的店面,也从没人要,到开出餐饮一条街。
四川省仪陇县三汊河村——
产业工人的新春天
背景:
位于嘉陵江畔的仪陇县,隶属四川省南充市。自1996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对仪陇县实施了长达27年的对口帮扶。2021年6月,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结对调整,温州市龙湾区与仪陇县结成互帮互助的“兄弟区县”,双方聚焦制造业发展,开启了新一轮协作工作。
从2000元到上万元的月收入,短短几年时间,年纪已奔四的李俊实现了一次人生逆袭。
2016年,李俊回到老家仪陇县土门镇三汊河村过春节,看到一则招工启事,虽然月薪起步价只有2000元,但能和家人团聚,李俊决定留下来。
国德塑业智能化车间。
从最初级的普工做起,不到一年时间提拔为副厂长再到领导上百人的厂长,李俊凭借实干肯干,快速晋升,月薪一路飙升到上万元。他说,只要工作脚踏实地,家门口照样能创一番事业。
李俊就职于四川国德塑业有限公司。2013年,作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国德塑业从“中国塑编之都”平阳萧江出发,落地仪陇。2016年,萧江人杨大斌来到仪陇,上任国德塑业总经理,对他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每天上午8点,杨大斌都会准点出现在办公室,“今年上半年,我们顺利完成全面技改,这将是西南西北地区,乃至于全国首批大型新型方底阀口袋、吨袋生产企业,全面投产后,我们年产值将达到5亿元。”杨大斌说。
国德塑业车间。
借着东西部协作的东风,国德塑业坚持“抓技术、推工艺、稳价格、保供货”的发展思路,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创新,目前已成为我国西北西南地区最大的编织袋生产企业。
开展产业协作,是国家东西部协作的重要内容,是从“输血”转向“造血”的关键。2021年6月,来自温州龙湾的干部邵建寨到仪陇县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彼时的仪陇,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正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县战略,工业产业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来仪陇之前,邵建寨长期在街道、指挥部、功能区等一线工作,特别是在温州空港新区担任“一把手”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招商引资和对企服务工作经验。
“送资金、送帮扶是暂时的,只有发展产业,才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邵建寨表示,近年来,东部很多产业面临转型升级,而仪陇具备资源、劳动力丰富等优势。两地科学研判,选准产业发力,推进共建产业园区。
近三年,仪陇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2350万元,撬动国企投资8.5亿元,助力招引落地投产企业59家,协议总投资额近90亿元,产业集群加快集聚。
产业帮扶“精准”为要。在邵建寨的推动下,仪陇抢抓东部产业转移和南充打造全国汽车汽配产业基地等重大机遇,引入温州中介招商、基金招商、以商招商、延链招商等工作思路,招引落地汽摩配企业25家,有力推动仪陇招商建链、补链强链。
“不仅是产业转移过来,一些新的理念也在仪陇扎根。”邵建寨表示,仪陇学习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经验,充分借鉴温州服务企业先进理念和工作机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2022年,利用东西部协作捐助资金362万元,建成仪陇经开区管委会对企服务中心及管理应用平台,实现企业的事“只找一人”“一站搞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一次办成”,创新开辟“四个一”为企服务新模式,率全省之先打造数字化政务服务示范样板。
产业的突飞猛进、企业的落户入驻,像李俊一样的产业工人迎来了春天。在国德塑业,300多名产业工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仪陇东西部协作平台打通培养人才通道,先后培训农村劳动力4875人次,带动2479名脱贫人口学到就业本领,累计选送120余名仪陇籍中职学生赴龙湾职业技术学校,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借助东部优势资源重点培养产业拔尖人才。
嘉陵江畔,东西部协作正为仪陇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记者手记
“八八战略”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并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
温州通过产业飞地的对接引导,将文成后发山区的土地潜力进一步挖掘出来,让瑞安先发地区的生产能力进一步释放出来,促成双方以彼之长补己之短,进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这成为温州以“八八战略”为指引,深入实施山海协作的成功经验之一。
同样,在东西部协作中,温州和四川仪陇飞地产业园区的成功实践,揭示出区域之间携手开发产业飞地的合作模式,不仅是一城一域的先行先试,更具备推广到全国全局的现实可行性。
这两个案例表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要在清晰认识到自身发展的优劣势基础上,牢牢牵住产业这个牛鼻子。以产业导入为要素资源提供变现渠道,强化山区和西部的内生驱动力;以产业帮扶为民间资金提供增值空间,释放沿海和东部的先进生产力。持续深化这种区域合作方式,既是缩小山和海、西和东之间发展差距的直接手段,更是推动全局发展、做大共富蛋糕的有效途径。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用山的土地引来海的投资,让先发地区经济优势与后发地区资源优势相结合—— 山沟沟里的“飞来”产业
记者 张睿 伍秀蓉 通讯员 包永强
摄影: 刘伟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
温州新市民住上了智慧宿舍用上了智慧食堂
社会12-14
-
国际著名海洋生物学家陈钦明魂归故里
社会12-14
-
春节出游热度暴涨 北上滑雪“追光”火爆,热门线路“一团难求”
社会12-14
-
发动社会力量支持温州学研究 第一批“白鹿青年学者资助项目”出炉
社会12-14
-
“双12”瓯阿联心消费帮扶直播节启动
社会12-14
-
11月车市不如预期 年底众车企“官降”期待爆发
社会12-14
-
文成最美公路S56省道
图说温州12-14
-
苍南沿浦湾白鹭飞舞
看温州12-14
-
甜美陶山“跃迁”记
社会12-14
-
与大先生刘绍宽为邻
社会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