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碗粉干,与众不同在何处
柴米油盐,锅碗瓢盆,人们制作美食的方法层出不穷,在尝遍佳肴的年岁里,是否有一些味道尤为难忘?它是杨万里的“人间脍炙无此味,天上酥陀恐尔甜”,是杜甫的“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是王庭坚的“汤饼一杯银丝乱,牵丝如缕王箸惜”……
粉干是很多温州人的味道。而对于龙港人来说,粉干的味道更特别,就像重庆的火锅、广东的早茶,是刻在骨子里的热爱和归属感,在漫长的时光中与故土、亲情、勤俭等情感、信念交织相融,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来,尝尝龙港的这一碗粉干!在当地代代相传的饮食文化中,在漂洋过海的乡愁情结中,一碗“浇头”丰富的热腾腾的粉干藏着舌尖上的别样风味。求变求新的饮食新时尚下,大家为何钟情于这碗粉干?
一
在很多龙港人的记忆中,粉干是从小吃到大的美味。
凌晨3点,龙港余家慕所有村民都已经忙活开来,他们边碾米、泡米,边等待日出,一年365天里,大约有200天是这样开始一天的劳作。只要天气晴好,家家户户追着阳光忙碌。房前屋后,小河边、马路上,随处可见千条万条粉干平躺在特制木架上享受阳光洗礼,洁白泛着光泽,成了当地一道靓丽且独特的风景。
余家慕是远近闻名的粉干加工专业村,已有400多年加工史。粉干原料选用优质早籼大米,附加少量具有松散作用的玉米淀粉,历经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细滑白皙、柔韧易炒、口感清香,这就是众人口中的“余家粉干”。
粉干的制作门槛不高,但能做成“余家粉干”,不仅代表百姓极高的认可,还体现较高的品质、规模与年复一年的积累。龙港的粉干为何与众不同?
一是地利。龙港市平等社区余家慕,余姓人口聚居。据当地村史资料得知,余家慕余姓始迁祖为余珠公,于明嘉靖年间(距今460年左右),由闽安溪县搬迁至此。由于余家慕一带盛产稻米,周边河流交纵,村民善于用水磨面、椿米,制作粉干这一祖传手艺,顺理成章成了谋生手段。
二是坚守。相传这一带粉干制作始于北宋初年,系当时工部尚书余氏靖公晚年弃官归隐时首创之业,历经千年。粉干制作作为当地的祖传行业,曾影响周边几个村庄,当时龙港还有以余姓为主的李庄站村、浦后村,以及吴兰楼村、新兰村、半浦村、文楼村也选择以制作粉干谋生。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因粉干制作效益低,大多数村转行,只有余家慕仍在默默坚守。男人外出跑销路,女人留守制作粉干维持生计。
三是人和。中国人善于用食物缩短他乡和故乡的距离。粉干也成为在外龙港游子乡愁的一部分,逢年过节回家,远行时总不忘带上家乡的特产。就这样,吃粉干的习惯被带到五湖四海,也推动了龙港粉干销往全国各地。那“千丝万缕”就是思念的触须,一碗下肚,尝尽人生百味,暖进心田的是“人间有味是清欢”。正如白先勇先生所言“乡愁引起的原始性饥渴,填不饱的”。如今,这碗粉干还走出国门,出口拉美国家,漂洋过海的奔赴既填补了异国他乡游子的乡愁,也丰富着各地的饮食结构与文化。
二
传说郑和下西洋时,带了些粉干沿途馈赠,不知当时随船远航的粉干,是什么模样?又传,北宋年间,徐微言回家探亲,写下“徐翁探亲归,群月坦上随;粉干食有味,可惜难再回”的诗句,不知当时他念念不忘的是粉干哪种烧法?
“古燕穿堂,衔来一碗人间烟火。”这碗浓浓烟火味的粉干,如何吸引更多食客呢?
首先是工业化生产。接力传统手艺,并寻求古法工艺之外的科技创新,后经浙江大学生命工程学院等单位的科学指导,改良创新,开启如今的第四代粉干。现代科技和生产工艺的引入,让粉干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产能和销售范围也逐渐扩大。鼓励企业投入研发,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同时,建立规范化的生产车间,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和卫生安全。当地还成立浙江省首家室内全封闭式粉干制作车间,使一次性烘干、包装等生产环节全部在室内完成。
其次是模式创新。立足本地特色,以“党委铺路、企业引路、农户赶路”的发展模式,建设金粉飘香·共富工坊。依托粉干党建联盟,推动粉干家庭作坊抱团发展,形成由工坊统一采购、加工、生产、经营的共富产业链,确保选品质量。同时,以网格为单元设立共富红色驿站,就地就近就便向低收入群体提供致富岗位,进一步推动本地特色农产品的制作与推广。
三
粉干技术附加值低、市场辨识度不高,知晓度低、销路窄,制作加工销售主体良莠不齐,市场竞争激烈。这道特色美食,该如何打破困境,香飘更远?
一是打造品牌。文旅搭台,外宣敲锣打鼓,经济唱戏。开展粉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比如,祖辈制作粉干时所使用的传统工具,如今难觅踪影,可以制作成手办、钥匙扣、创意摆件等,找寻那一抹记忆。
二是加强扶持。一方面,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另一方面,立足区位优势,做精传统产业,以农业观光、乡村旅游为切入,打造农旅互补、文旅相融发展新模式。同时,通过直播带货销售模式,拓宽农户粉干经营视野,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三是挖掘内涵。通过赋予粉干更多的情感和故事,提高消费者对其文化价值的认知和认同。比如,建设粉干文化公园、设置粉干展示馆、开放式全玻璃粉干制作车间,推广粉干制作工艺;建设粉干元素的文旅项目,比如粉干制作体验基地,体验碾米、淘米、浸泡、水磨、压粉、出丝、晒干等制作环节,让人们体会粉干既是一道美食,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举办粉干厨艺大赛,用煮、炒、凉拌等方式制作,展示粉干的不同风味与风情,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碗粉干。
你可记得?小时候去舅舅家拜年,舅妈总会拿出准备好的干木耳、干香菇、黄花菜干、虾干、鱼饼和煎好的鸡蛋,大杂烩般地烧进一碗粉干里。那些平时吃不到的“浇头”让人垂涎三尺,大快朵颐后粉干一根不剩,连汤汁也喝个精光。孩童们就这样在平凡无奇的饮食中长大。细细回味,这碗粉干里,不仅留着个人的成长记忆,亦是整座城市的饮食文化。
来源:温州宣传
原标题:这碗粉干,与众不同在何处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
市区10宗低容积率宅地集中供应 今年排屋合院或将不再稀缺
社会01-11
-
浙江出台新政,将惠及温州98.16万户在册个体工商户
社会01-11
-
楼道里竟支起灶台烧饭?直击安全生产督查一线
社会01-11
-
温州人的健康大数据出炉!这个身体异常检出最多!
社会01-11
-
《温州市群众体育扶持补助办法》发布 2月1日起施行
社会01-11
-
给环卫工人安个“家” 温州建成12座环卫宿舍
社会01-11
-
温州体育中心游泳馆1月15日起暂停开放
社会01-11
-
1月11日起,温州科技馆门票预约有调整!
社会01-11
-
复活技艺里的年节记忆
社会01-11
-
《梁祝》的温州记忆
社会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