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中小企业如何成“小巨人”,专精特新之城如何打造?人大代表有这些好建议

中小企业如何成“小巨人”,专精特新之城如何打造?人大代表有这些好建议

温州网 2024-02-08 09:11:00
如何聚焦聚力专精特新,释放发展大能量?《代表在线》邀请4位市人大代表谈看法、提建议。

  温州网讯 专精特新是国家为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而实施的重大工程。

  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去年,温州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家。

  在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联动打造专精特新之城、中小微企业友好城市,培育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0家”被纳入年度重点工作。

  如何聚焦聚力专精特新,释放发展大能量?《代表在线》邀请4位市人大代表谈看法、提建议。

  市人大代表 浙江瑞鹏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副经理 余丽娜 

  深化校企合作力度 引导人才返乡发展

  人才是中小型企业专精特新的根。相较杭州、宁波,温州经济转型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吸引力逐步减弱,人才发展面临着诸多障碍。一边是温籍大学毕业生留外地工作,一边是中小型企业求贤若渴。如何促进人才返乡发展?亟待解决。

  首先要让人才对家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政府、学校可在宣传、引导上下功夫,搭建企业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了解家乡产业特点和前景,树立就业观。

  其次,全市产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实现深度产教融合、科技融汇、产学研合作等,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和服务。为企业提供更贴近实际需求的人才资源,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实践和就业机会,实现校企双赢。

  另外,政府可以通过提供持之以恒的优惠措施和贴心的服务,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尽早建立回乡工作的意愿。如对愿回乡工作的大学生提供免费的专业培训等。

  市人大代表 乐清嘉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琦 

  完善梯度培育机制 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数据显示,我市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数量占比明显低于新增“小巨人”企业数量占比,且占比在杭州、宁波、嘉兴之后。显然,我市优质中小企业梯度结构存在不足,中小企业培育工作与兄弟地市的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拉大,完善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势在必行。

  对此,要完善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库,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针对不同层次的企业,制定个性化的培育措施和政策,满足其发展需求。例如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对首次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不同档次的一次性奖励。

  同时,要建立专精特新企业能力评价机制,开展优质中小企业能力精准画像,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实行分类分级动态管理并抓好企业进阶升级,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市人大代表 亚龙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继权 

  打造专精特新产业集群 提升核心竞争力

  有一个词叫“56789”,即50%的税收、60%的GDP、70%的创新、80%的就业、90%的企业主体数量都是中小微企业贡献的。从这个角度看,中小企业发展“专精特新”至关重要。

  目前,温州“5+5+N”产业领域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突出,内部产业联动较弱、产业互补不足、协作水平不高,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等集群化效应不明显,尚未形成良好的联动发展态势,限制了整个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壮大。因而,打造专精特新产业集群是着眼未来发展、增创产业优势的战略部署,也是支持企业做强做大、促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的务实举措。

  为促进各行业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核心技术打造,需要对各行业培育专精特新产业集群进行规划,尤其要瞄准行业标杆企业。在城市功能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进行全市整体规划,打造高质量产业承载空间的专精特新产业集群,建设成具有温州特色的“5+5+N”产业布局体系,聚合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聚链成群,上下联动,推动整个“产业航母”降低成本,形成创新氛围和生态,塑造名片产业,从而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人大代表 温医大检验医学院院长 郑晓群 

  引育新兴产业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

  我市作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有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较好基础和优势,总体发展情况良好,但从全省全局和长远发展看,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

  目前,我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大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电气、汽摩配、阀门等。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较少。这样的分布,集群内部同质性强、受要素成本影响大,易出现产业衰退或外移的问题。因此,引育新兴产业,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势不容缓。

  建议聚焦我市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按照行业、领域企业特点和现状,设定不同指标,提高其专精特新企业的比例。在引进大企业、头部企业的同时,加大引进创新性强、带动性强的专精特新企业。为降低进口供应链影响,应当鼓励专精特新企业组织力量攻关“卡脖子”技术项目,发展进口替代产品,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培育壮大一批“链主”企业,提高产业链水平和自主配套能力,使专精特新企业突破产业链配套依赖,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

  中小企业如何成“小巨人” 专精特新之城如何打造?

  人大代表有这些好建议

  记者 谢锦哲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