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中心   ->   温州   ->   媒体专栏   ->   温州人物   ->   文化人物
传统民艺焕发新生!张书雁携手文旅大咖回家乡点亮老手艺
来源:浙江日报来源:2024-04-25 09:00:36

就像一只展翅的大雁,翱翔一圈后,又带着一帮朋友回来了。

苍南人张书雁创办浙江自然造物文化创意公司,多年来致力于让传统民艺以国潮玩具、节庆礼盒等形式融入生活。最近,他忙着对接全国各地的文旅大咖,准备跟大家结成合伙人,一起回到家乡发展乡村,打造一个民艺公园。

一身黑色休闲装、一脸络腮胡子,走在人群里,张书雁背着手,一副闲庭信步的样子。他带着文旅圈的朋友,一路打卡了苍南168黄金海岸线、县城老街区等。队伍里,有从事乡村设计的主理人,有运营乡村平台的农创客,也有专门改造农村房屋的建筑师……

为何想到回乡发展传统民艺?用他的话来说,“时间到了!”

张书雁参加2024海南文创周,推介家乡苍南民艺文化

颇具号召力

牵线大咖回乡谋发展

苍南海岸,海天一线,勤劳的渔民们出海捕鱼,将一批批新鲜捕捞的鮸鱼,送到加工厂去皮去骨榨成泥,再运到家家户户做鱼饼的地方,加入番薯粉、蛋清、水等。看着村民们熟练的搅拌动作,张书雁突然觉得,家乡民间百年的鱼饼制作技艺值得挖掘传承。于是,他马上拉来制作团队来拍摄纪录片。

留住传统民艺,这是张书雁的初心。1980年出生的他,是苍南灵溪人,16岁就离开家乡到杭州读书工作。2015年,他创办了浙江自然造物文化创意公司,团队以寻访民间艺术为主,到全国各地拍摄纪录片,发现民艺产品,并帮助乡村手艺人推广。

比起个人名气,张书雁团队的作品更让人有记忆点:被包装成礼物的遂昌长粽,现在订单量破亿元;手作材料包被折叠成皮影戏,让非遗有了新玩法;在余杭瓶窑镇打造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成为2003年度“浙江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之一……

位于瓶窑老街的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

去年5月,张书雁的团队来到温州,拍摄粉干的制作过程、鱼饼的制作工艺……在拍摄过程中,张书雁发现家乡的民间艺术竟然如此丰富。“苍南有1000多名民间艺人,炎亭鱼饼、矾山肉燕等小吃还是非遗,很受大家欢迎。”张书雁突然觉得,离乡20多年,是时候回家来做些事情。这与苍南当地政府的想法不谋而合。在当地的支持下,张书雁带着团队打卡家乡各个风景点,打算在县城建一个民艺公园。“这里有民艺馆、造物集街区、非遗酒店等,让散落的民艺集合起来,让游客一站式全览苍南民艺文化。”张书雁形容说,像是一本书的目录一样,民艺公园也是民艺集合地。

创意需要落地。在今年3月的海南国际文创周,张书雁参会畅谈乡村民艺发展理念,他认为当代年轻人与设计师应该参与到民艺再造的过程中,留下当代的手艺,帮助传统创新、产业带动、环保再生,再现民艺价值。在苍南县政府的诚邀下,他牵线在座的文旅大咖去苍南看看,一起参与到自己的民艺项目中。张书雁带着这些朋友来到苍南,品尝非遗小吃、了解乡土文化、给当地民艺发展出点子。目前,10余家文旅头部企业加入苍南的文旅团队。

参与的主理人,有SMART度假产业专委会秘书长王旭、重庆奥雅可是董事长周迓昕、隐居乡里创始人陈长春、安哲建筑创始人王求安等,他们在国内文旅产业里是数一数二的大咖。王求安评价说,专业文旅大咖合伙打造乡村,这在国内很少见,张书雁有创意,正在“发起群聊”。对于自己颇具号召力的行为,张书雁打趣说,“可能是人格魅力”。

“让民艺走入民众生活,期待在家乡慢慢实现。”张书雁说。

创意力量大

柿子干价格翻好几倍

文化繁荣多样,为何执着于发展乡村民艺,其实这在张书雁的人生轨迹里可以找到答案。

2013年以前,张书雁创办品牌策划公司,“工作狂”的他因为一场交通事故,开始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需要花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好好生活。”张书雁决定停掉工作、关闭公司,开启人生的“间隔年”,带着家人旅游、散心,接近大自然,却没想到,他从此与民艺结缘。

和民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丽水松阳沿坑岭头村,这里海拔700米,曾被称为“一个行将消失的古村”。张书雁一家在村里闲逛时,看到村户家门口晒满柿子,满眼望去都是丰收的颜色,村民们却告诉他,柿子销售困难,老人们辛苦制作15天的柿子干,挑担走上半日去县城,每斤却只能卖6元。该村还面临着拆迁,当地制作柿子干的技艺可能失传。

“能不能给乡村手艺人做些事情。”张书雁感叹,于是他和当地朋友商量着拍摄纪录片,把乡村古柿记忆留下来,让老人晒制柿子干,设计包装给村民带货,还取名“善果”,寓意吉祥如意。经过挑选的柿子干,一箱箱被运往遂昌加工,用草木纸材料包装成盒,通过网络销售每斤价格最高达到78元,没想到,不到25天,1万斤柿子干全部售空,村民的收入翻了好几倍。

看到村民的一张张笑脸,张书雁很是感动,“将乡村产业带入城市”的念头,在他心底发芽。“城里来的创意团队就是不一样,传统手艺经过产品再造,被更多人看见了,这很难得!”遂昌当地人欣喜地说。

在随后寻访自然中,遂昌长粽的成功,也让张书雁更加确定拯救民间手艺的价值和意义。每年端午,遂昌当地各村家家户户制作长粽,12米、30米……最长70米,当地送长辈长粽,象征家人长寿,各村还在暗自“比拼”技艺。

在保留这份传统手艺的基础上,何不把这份有意义的礼物,传递给更多人?张书雁于是找到当地企业合作。他的团队将长粽制作环节一一拆解,制定统一的生产标准后,分配给不同企业加工。遂昌长粽得以在标准化车间量产。如今,端午时节,遂昌不少村民通过制作长粽,一个月可以获得上万元的收入。

寻找自然恩赐的食物,再造民间艺术的价值,2015年,张书雁创办了浙江自然造物文化创意公司,这次创业,他抱着更多情怀,“希望用设计的力量,让民间艺术有新活法。再现民间艺术,再造民艺作品,让民间文化再生新价值。让传统回归当下生活”。

越“国”才越潮

民间艺术有了新活法

在大家的观念里,非遗一般要不在博物馆里,要不就陈列在各大展厅里。但走进余杭瓶窑老街张书雁打造的“自然造物会客厅”,你会惊讶地发现,各地非遗好像在这里鲜活了起来。

有千年历史的民间手艺被制作成伴手礼,河北蔚县剪纸、河南浚县布老虎、北京绒花、浙江余杭油纸伞、湖北云梦县皮影……保留传统民艺的同时,张书雁正在通过“新国潮”的方式,开发出更为市场接受的民艺产品。

“越‘国’的,才越潮。”他说着展示一个皮影玩具,一份礼盒材料包。开盖后,将幕布沿着盒型的拐角一卡,礼盒就成了戏台;将工具包里的小零件取出,完成人偶组装,在边侧凹槽中,打开手机灯,一出好戏就开始了。“过去我们只在古戏台看着民间艺人吹拉弹唱表演的皮影戏,如今在家里就能赏玩,非遗就这样走进了平民百姓家中。”

张书雁给这组伴手礼取名“新国玩”系列,还有手作中国风筝、纸翻花、纸花灯、香囊、团扇等。他的团队与各地乡村手艺人合作,给国潮玩具增添许多非遗元素,包括在包装上印上木刻版画、采取传统剪纸工艺等,独具东方文化和审美价值。山东潍坊王家庄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兴盛欣喜地说:“和创意团队合作,经常蹦出新想法,民间艺术有了新活法!”

多年来,张书雁团队走遍全国1000多个村落,走过60万公里,记录制作了300多部纪录片,和全国各地6000多个民间艺人保持合作,开展民间手艺再造项目。自然造物品牌线上年营业额已经超千万元,每一件“新国潮”玩具的销售都会牵动某一个或者几个乡村发展。

“需要为民艺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若仅仅只是记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些停留在乡村的民间艺术,要找到它、开发它,中间的创新转化至关重要。”张书雁觉得,复制“乡村会客厅”,也许是个出口。所以他马不停蹄回到了苍南,希望让民艺再生形成一条产业链,形成经验后在全国各地推广。张书雁期待,民艺繁荣带动城市文旅发展,不是烟花而是长虹。“毕竟这是我们中国民间文化不该被遗忘的瑰宝。”

来源:浙江日报

原标题:传统民艺焕发新生!张书雁携手文旅大咖回家乡点亮老手艺

记者 王艳琼 甘凌峰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