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仿生建筑,如何1+1>2

仿生建筑,如何1+1>2

温州宣传 2024-05-14 09:58:00

  在鹿城,温州西部时尚城核心区“一花一树”即将开建,“茶花”丰盈,“榕树”魁梧,“亦花亦榕”,两者呈现温州自然地域特征与温州人精神。

  在乐清,盐盆山脚下的清和公园5幢形似“海瓜子”的建筑已见雏形,这是乐清盐盆山清和公园一体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渔人码头项目,文化、商业、娱乐、展览等元素相互融合、碰撞。

  从模仿树木形态设计的西班牙塔拉宋大厦,模仿绸鸟外形建筑的迪拜索菲特尔酒店,到仿鸟巢设计的国家体育场,仿竹子造型的台北101大楼……仿生建筑,非新话题,且不断有新造型拔地而起。

  当手作的建筑与天成的生物碰撞,是否会产生1+1>2的效果?追求美学的同时,如何筑牢其最核心的实用性?这是值得思考的话题。

  北京鸟巢体育场

  

  什么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材料?恐怕非钢筋混凝土莫属。小到我们住的居民楼,大到跨海大桥、摩天大厦、公路高铁……自1755年斯米顿(John Smeaton)发明现代混凝土以来, 混凝土愈发成为“当代建筑的粮食”,存在于人类文明的每一个角落。

  如果追溯建筑学的源头,我们会发现,建筑学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洞穴和巢穴。在没有先进工具的情况下,先祖们选择在天然洞穴定居,又慢慢演变成住木屋、石屋、砖屋和土坯房,我们的祖先就地取材,建造出最适合当地环境的房屋。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不再受制于木头、石块这类自然材料,却也被关进了钢筋水泥的封闭空间。玻璃窗、混凝土、燃气、水电渐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现代建筑的标配。

  城市扩张,自然被挤压,甚至被遗忘。是时候在水泥森林中铺设一条回归自然的道路,仿生建筑的概念在此时应运而生,建筑的线条仿若树枝般纤细曲折,屋顶轻盈如同鸟羽,仿佛是大地的延伸。

  西班牙传奇建筑师高迪开创了仿生建筑设计的先河。在其代表作圣家族大教堂里,高迪借鉴了自然界多种生物形式,支撑整座教堂的柱子由下至上逐渐张开,如同树木的枝干,在顶部又如盛开的花瓣,支撑18座高度不一的尖塔。

  无独有偶,即将兴建的温州西部时尚城核心区标志性建筑“一花一树”,同样运用参天大树的意象。“榕树”由超高层主楼、裙房及副楼组,主楼为279米,裙楼4层,顶部形如榕树根系,根茎向上延展,与主楼融为一体。榕树是温州的市树,树姿雄伟,四季常青,代表着这座城市“向上生长”的生气。

  温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则以“瓯帆云影”为意象,从侧面看,像一艘扬帆起航的帆船;从空中俯瞰,又像一只刚刚展翅翱翔的海鸥,创新性地实现了结构简约、抗震性强的“悬空式”罩棚结构,体现飘逸灵动的艺术形态。

  “一花一树” 图源:鹿城发布

  

  建筑是石头书写的史书,是最为显像的文化符号。

  高迪热爱自然,并不试图去“发明”奇妙的新建筑,而只想“仿效”大自然去建造。如此崇尚自然的现代主义建筑理念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回归自然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主流选择。

  现代仿生建筑利用“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价格低廉”等优势的现代建筑材料,却不屈从于现代的建筑概念,实现生物语言的再现和转化表达。

  据研究,仿生建筑设计师们遵循两种思路,一是模仿自然形式的外观,建筑物是周围环境美的反映;二是重新审视建筑结构,运用自然的外部与内部、关系与结构、零件与整体加以创新应用。在功能、结构与适应性上进行模仿。

  模仿自然界的结构和机理,设计师可以开发出更有效的建筑材料、结构和系统。

  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应该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仿生建筑,它的创意来源于编织鸟巢的树枝,在外立面的钢结构之间填充884块半透明的ETFE膜,当自然光透过这层膜结构时,会发生漫反射,使得观众席上的采光变得均匀、柔和。

  自然界的形态和结构往往具有独特的美学魅力。仿生建筑的鼻祖高迪曾说“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属于上帝”。曲线具有柔和、优美和跳跃的感觉,让人想到自然河流、地形等。在高迪的代表作古埃尔公园,你几乎看不见直线,尽是自然曲线天马行空般的运用。公园内的小桥、长椅都是蜿蜒曲折,飘荡流动,尽显浪漫、诗意。

  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具有出色的适应能力和灵活性。英国建筑师米克·皮尔斯通过对白蚁穴天然空调系统的研究设计了津巴布韦东门大厦。地处炎热的非洲,东门大厦却没有任何传统的空调设备,建筑采用白蚁和切叶蚁的通风系统,热空气通过烟囱排出,凉爽的空气则由大型开放空间吸入,比该地区同等规模的建筑能耗减少90%。

  正如科普博主“无穷小亮”所言:“当人类昂首前行的时候,身边一定要有千姿百态的生物同伴,那样的世界才值得我们赞美和迷恋。”仿生建筑正是人类对自然的向往在钢筋水泥上的映射。

  温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 图源:温州发布

  

  “仿生”不是一个建筑领域的新概念,而是人类经过反复实验,通过长久观察所处环境中“天成之物”而形成的“妙手偶得之”。

  正如东南大学教授程泰宁所言:一个好的建筑作品一定是在全盘考虑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功能技术等一系列因素后“自然生成”的。

  一座“仿生建筑”要如何让人记住并长久回味?笔者借用2015年《人民日报》的一则人民要论作答,要避免以下几个乱象:

  崇洋。不要盲目崇尚“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建筑应当是文化的传承者,而不是外来文化的奴仆。只有文化相通,人们才能在与建筑的对话中发生共鸣。

  求怪。一些号称“后现代”“反力学”的奇异建筑纷纷出笼,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与大众审美大相径庭,与民族文化格格不入。

  贪大。网络上常常有这样的新闻,新建筑竞相比高、比大、比技术难度,不时刷新全国乃至全球建筑高度、体量等纪录。实际上,建筑的高度、体量并非唯一重要的指标,建筑的实用性、环境适应性才是至关重要的。

  逐奢。建筑应当注重经济性和可持续性,不能急于上马一些华而不实的奢华工程,只有回归建筑本源,才能真正服务于人民,承载起城市的希望与未来。

  乐清“渔人码头”项目 图源:乐清发布

  自然的奥妙无法言喻。

  通过借鉴自然结构,桥梁得以增强承重能力和延长使用寿命;仿效鸟类羽翼结构,飞机翼在高空飞行时更为适应;借鉴鸟巢结构的建筑,实现更大跨度和更轻盈的结构。

  由此可见,仿生建筑应当回归理性,以实用为重。一个自然和谐的建筑应当像大地生长的生命一样自然而然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来源:温州宣传

  原标题:仿生建筑,如何1+1>2

  作者:潘圆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