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红色文旅为乡村共富带来什么?
来源: 编辑:鲍苗苗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4日

  凤卧本是偏僻的山区,十多年前泥泞的山路,是这个山乡连接外界的主要通道。如今,从凤卧镇的冠尖山脚驱车而上,盘山公路延伸不断,串联起燃烧的岁月和激荡的故事——中共浙江省一大会址、陈列馆,层层叠翠之间掩映庄严和厚重。

  红色基因在这里传承,滋养着每一寸土地。25日,有近千人参加的“重走红军路”队伍,又将踏上凤卧的红军古道,为这个革命老区带来节日的氛围。依托于红色文旅流量,全市首个红色市集在凤卧举办,也将呈现一场红色文创盛宴。

  整村精神面貌好了、环境美了、基础设施完善了……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凤卧发展乡村特色红色文旅产业,盘活乡村资源,推动产业融合,最大限度带动农民创业创富,蹚出一条共富乡村之路。

  深耕红色资源

  唤醒“沉睡”的乡村

  每年一次的大型“重走红军路”活动中,一路红歌响彻凤卧的冠尖山。马头岗纪念碑、省一大会址、凤林园民宿、凤卧溪碇步桥、中共浙江省一大纪念园、浙江红村研学营地……一个个红色打卡点向人们发出最热忱的邀请。

  凤卧镇凤林村是中共浙江省一大会址所在地,虽然名声在外,但因这里人均耕地不足三分,集体经济薄弱,长期以来,限制了深山小村的发展。农村要振兴,急需闯新路。把村里的红色资源激活,成了共识。为进一步加强红色宣传,凝聚党心民心,凤卧镇创新宣传载体,以“五星”创建为主基调,以提升乡村宜居“硬实力”、提升乡村振兴“精气神”为主旋律,传播红色正能量、焕发乡村新气象为主导向。村民的房子经过统一的景观改造,乡村振兴、文明乡风、平安建设、环境整治等内容展示在墙上,将红色文化放到了群众的家门口,融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此外,凤卧推动红色景区形象进一步“提升颜值”,包括推进省一大纪念园提升工程、全面整治省一大马头岗会址等红色古迹旧址周边环境;投资2亿多元,推进水头到凤卧的“水凤线”红旅道路拓宽工程、建设冠内线使“省一大纪念园”游览线形成闭环、整治凤卧溪改善人居环境。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凤卧镇的老百姓想要过上富裕的生活,就要依靠红色文旅产业。”凤卧镇党委书记陈裕介绍道,现在流量有了,还要考虑“留”量问题。

  近年来,凤卧镇投资1.6亿元,推进浙南红色旅游接待中心、内塘民宿、凤东“柚香居”民宿等建设,进一步提升旅游接待水平和服务能力,破解红色旅游“半日游”瓶颈。红村研学营地、凤林园民宿、红军饭店……一系列网红打卡景点陆续落地凤林村,实现了“食、住、行”的无缝衔接,红色资源也迎来了“红色+”版本——与研学体验、旅游休闲、农副产品等元素深度融合,衍生出更多红色旅游线路、产品来不断丰富游客的选择。

  产业乘势而上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革命红”和“生态绿”相辅相成,红色旅游正变得愈发有吸引力。凤林村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作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和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渐渐在全国有了知名度。

  游客的到来,带动乡村民宿和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了革命老区旅游消费升级。如今,摘掉集体经济薄弱村帽子的凤林村,每年村集体收入达100万元。

  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凤卧,交通、溪流等基础设施的整治也少不了。近年来,车马山隧道通车了,将凤卧到腾蛟的距离缩短到仅几分钟车程;凤卧镇滨水游步道打造完成了,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好去处,也吸引人们前来打卡拍照……

  乡村的发展得到了在外凤商的支持,凤卧的乡贤集资400万元在凤东村建起了一座跨溪廊桥。路通了、环境美了,村里的老房子也被改建成民宿,承接凤卧红色文旅带来的客流。

  革命老区的底色越擦越亮,这是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强劲的发展动力。用好红色资源,砥砺初心使命,革命老区正破浪前行,迈向更加广阔的天地。立足省一大会址独特的红色资源,如今的凤卧正紧紧抓住长三角红色文化旅游区域联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主动融入“浙里红”红色旅游品牌发展,掀起新一轮“红动浙南”热潮。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从山区泥泞小路到网红打卡点的红军古道

  红色文旅为乡村共富带来什么?

  记者:林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