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温州漆器增色“漆”彩世界

温州漆器增色“漆”彩世界

温州网 2024-05-27 08:23:52

李伟创作的木胎漆器《浙南烽火》。受访者供图

温州网讯  漆器,是用天然大漆涂在各种器物表面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它是买椟还珠的“椟”,举案齐眉的“案”,也是曲水流觞的“觞”。

今年5月13日至1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率团前往欧洲展开文化交流活动。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彩石镶嵌、平阳漆器、细纹刻纸等项目亮相法国、匈牙利。其中,省级非遗项目——平阳漆器技艺的传承人李伟,是法国站唯一受邀非遗传人,为外国友人带去非遗漆扇、书签体验,展示了独特的东方美学魅力。

漆器的出海亮相,让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百工之乡”温州。温州漆器凭什么代表国家非遗跨山越海?又如何在当下活态传承?

融入生活美学

现代漆艺深受欢迎

“大家都很喜欢,反响非常好。”回忆起在欧洲展示非遗漆艺的场景,李伟十分激动。

在匈牙利东方美学展览中,无论是漂漆书签体验,还是现场展示台前的漆器器皿、24节气漂漆书签、生活美学类的首饰等,都因其色彩艳丽、纹饰精美的特点,吸引众多留学生和匈牙利友人。虽然语言交流不畅,但李伟带去的两百张书签被热情的观众一抢而空。当地华人纷纷在朋友圈上为温州漆器点赞。

在法国举办的宋画特展中,李伟为当地领事馆带去“人人都是艺术家”漂漆扇技艺体验。在李伟点、甩、弹、划等手法下,鲜亮的色漆在水面上交织碰撞出自然纹理,随着纸扇入缸,漆随水转附着扇面……一套“free style”的动作,让手拿素白纸扇等待成为“艺术家”的外国友人感叹不已。

作为平阳漆器第四代传人,李伟家族与漆器已有逾百年的渊源。位于平阳青街乡的中国平阳漆器艺术馆,获评省级非遗保护基地。

“一件器具从开始制作到完成需要经过两三个月,制作时间长、价格昂贵,在古代属于达官贵人使用的奢侈品,现代也是小众艺术品。”李伟告诉记者,从事漆艺多年,他一直在探索如何让漆器更加亲民化,更贴近群众生活。

此次在海外亮相的漂漆体验,便是漆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创新尝试。

“漂漆技艺很好诠释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温州非遗中心主任金盾介绍说,年初在上海举办的2024年浙江省情介绍会上,以漂漆扇为代表的温州非遗体验“圈粉”众多海外嘉宾。

可以自选喜欢的颜色、5秒即可完成作品、每副漆扇独一无二、具备“开盲盒”的刺激感……多重属性叠加,让漂漆成为一项雅俗共赏的非遗艺术,加上漆器和当下浙江主打的宋韵文化,具有相当高的适配度,难怪能“漆”彩世界。

溯源古今

温州漆器曾独步天下

漆器是中国古代匠人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集中体现,早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经过汉唐历代漆艺的累积,到了宋代,漆器制造中心南移,温州、杭州等地成为漆器制作的中心,温州漆器随之进入鼎盛发展时期。

宋时产自温州的漆器多题写着“温州”“上牢”的铭文,其中“上牢”意为上等牢固,这是温州漆器独特的防伪标识,是当之无愧的“made in Wenzhou”。

“宋代温州漆器全国第一,是业内公认的。”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伍显军对漆器颇有研究。在宋代全国各地漆器之中,唯有温州漆器店铺敢以地名“温州”冠之。“就像景德镇的陶瓷一样,温州漆器能成为‘地域性区域品牌’,足见它是当时社会公认的好产品。”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迄今考古发现较为完整的漆器达十几件,包括花瓣式漆盒、碟、盏托等,证明漆器是宋代温州外销的主要商品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朔门古港遗址出土的一个朱漆碗,碗底题有铭文“庚戌温州屠七叔上牢”。巧合的是,这和瑞典前国王古斯塔夫六世收藏的无纹黑漆小碟藏品铭文“壬午温州屠家上牢”不谋而合。“两者铭文有相似的笔锋笔法,而且都属温州屠家,可以推断这应该是同一家漆器铺不同时期打造的漆器。” 伍显军说。

《东京梦华录》《梦粱录》《都城纪胜》等文献的记载说明,宋代温州漆器产销两旺。宋元时期,温州漆器远销海外。元代温州人周达观撰写的《真腊风土记》里,记录了温州漆器等“唐货”广受真腊(今柬埔寨)人的喜爱。

“温州不盛产漆,漆器却名扬天下。” 伍显军分析,这背后的主因可用三个词概括:千年商港、百工之乡、文化之都。

一方面,宋朝时期我国经济中心南移,温州相对安定,社会经济繁荣、商业贸易发达、奢靡习俗相尚,对温州“千年商港”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另一方面,作为“百工之乡”,温州制瓷、造船、丝织等手工业发达,与漆器相互影响,产业优势互补,能工巧匠云集。

再加上文化繁荣,文风鼎盛,永嘉学派务实事功思想影响促进“人力取精而倍其赢”,温州“不宜漆而器用备”也就不意外了。

活态传承

非遗藏品亦是产品

常言道:“人磨漆,漆磨人。”漆器的制作需要极高的耐心和毅力。

李伟的女儿李子璇是这个漆艺世家的第五代传承人,大学毕业后,她开始追随父亲的事业。在一次演讲中,她分享道:曾经为了一个细节反复打磨,直到双手磨破;也曾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整件作品报废,心痛不已;还因为大漆的致敏性,皮肤日夜瘙痒不得眠……但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令她坚持至今。

这次法国匈牙利的“漆彩”之行,也让李伟和家人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传承道路。

温州是非遗大市,目前,全市共有永嘉昆曲、乐清细纹刻纸、瑞安木活字印刷术、泰顺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等4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9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79项。

在市非遗中心的会议室里,陈列着各样非遗元素的生活美学产品。结合漆艺的胸针、耳饰,镶嵌各色石片的画作,绣着果木的瓯绣果盘,刻印蓝夹缬工艺的台灯、手提包,自带瓯绣装饰的蓝牙音箱……既古色古香,又时尚新潮。

当非遗瓯绣遇上报喜鸟服饰,传统绣花工艺与硬朗西服碰撞出新创意;当蓝夹缬遇上苹果直营店,融入非遗蓝夹缬技艺的宣传海报和现场围挡,得到更多年轻人的追捧;在对口援疆十九省市非遗展中,温州彩石镶嵌作品呈现江南蝴蝶飞翔阿克苏苹果树的场景……借助“非遗+”,温州非遗融合了文创、展演、旅游、体验、科技、共富等多元概念,原本锁在展示台里的非遗技艺渐渐融入寻常百姓生活。

“2023年,温州市本级非遗保护发展指数再次位列全省第一,实现‘六连冠’。”金盾告诉记者,区别于博物馆藏品,非遗更注重体验实践,是可触摸的动态文化。融入生活美学元素,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使其既是收藏品也是产品,是温州非遗传承人一直以来的探索。

近年来,温州非遗扎实推进“非遗在社区”全国试点工作,创新打造“非遗百家坊”“非遗一台戏”等非遗传播新品牌。

从非遗1.0保护传承走向非遗2.0创新发展,城市里的非遗传承人成为时尚生活美学的引领者,农村里的非遗传承人成为乡村振兴共富的领路人,温州非遗将创意无限。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温州漆器增色“漆”彩世界

记者 金瑞雅 

温度新闻记者 尤豆豆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