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平阳县城这家商铺,在民国时期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故事

平阳县城这家商铺,在民国时期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故事

雁山鳌水间 2024-05-27 10:21:59

民国时期,随着鳌江的开埠,平阳成为浙南闽东交通、商贸、经济中心,诞生了许多具有现代意义的企业,其中以王理孚、王文川父子创办的“王广源”商号最为知名。

“王广源”商行

当时,位于县城昆阳城东的一家商铺,以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为主业,其规模远不及“王广源”那么庞大,但也成为同行间的翘楚,在那个年代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故事。

“黄泰昌”创办于1919年,其创始人黄云卿(1899-1982)出身贫寒,却白手起家,一路逆袭,让生意蒸蒸日上;后又创新销售模式,在同行竞争中脱颖而出。面对时局动荡,他思想进步,子女多人参加革命,“黄泰昌”一度成为党的地下联络中心。

本期就为大家讲述黄云卿与“黄泰昌”那段传奇故事。

黄云卿,原籍瑞安马屿,六岁丧父,由母陈氏抚养,生计困难。1911年,马屿一带大水成灾,庄稼颗粒无收,眼看生活难以维济,于是,孤儿寡母背井离乡,逃荒到平阳,投靠堂兄黄时中。

如今的昆阳县城东门老街 

母子二人在黄时中的帮助下,租赁东门横街肖宅对面的一间小屋住下,母亲日夜打草鞋营生,黄云卿则跟邻居裁缝师傅学艺。在学艺期间,黄云卿广泛接触社会实际,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世之道,培养了勤俭奋斗的意志。

1921年,黄云卿娶叶氏为妻,夫妻和睦,勤俭持家。在岳父叶昌岳和堂兄黄时中的支持下,他改艺从商,租用东门城下王家豆行店面,开设“黄泰昌”米行,从事粮食加工贩卖。当时平阳县城内居民口粮,均靠小商贩供应。黄云卿虽初开米行,资金有限,但能恪守薄利多销、讲信用的原则,又借助万全一带一些富户余粮为后盾,用小成本做起来大生意。

每年青黄不接之际,粮价上涨,很多贫困的百姓买不起粮,黄云卿就到山区收购茹丝(即蔬菜)供应城镇。这一举措,既部分缓解了城镇粮食紧张的状况,又得到了山区粮户的信赖。以后每年地方上有赈灾平粜,都委托“黄泰昌”米行代办。黄云卿在粮食经营中,学会了很强的口算本领,在同行中颇有名气。

民国时期的米行(图片源自网络,与本文无关)

由于生意兴旺,“黄泰昌”原租小店已不够使用。黄云卿又于1927年,以高价购买东门直街原邹茂盛的店面和栈房。此屋临街,后门近水,便于粮食运输。黄云卿渐渐地摆脱了小商贩的经营模式,经常到江南、南港(今苍南县的宜山、钱库、灵溪、桥墩)一带,组织大批粮食运到温州贩卖,后来又与友人合伙兴办了碾米厂,逐渐成为工商业者。

1935年以后,黄云卿的手头逐渐宽裕,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让“黄泰昌”转型,进军酱酒业。酱油酒醋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市场前景很大,但是“黄泰昌”店的斜对面便是赫赫有名的“叙和酱园”。

刘绍宽《厚庄日记》里记载,叙和酱园是他的老师金鸣昌与别人合资创办的

“叙和酱园”创办于清光绪四年(1878),老板张达夫家有良田千亩,是个大地主,在政治和经济上实力都很雄厚。“卧榻之旁”岂能容他人和他唱“对台戏”。张达夫就曾说:“看他(指黄云卿)一把骨一碗血,我只要放几天价,就把他压死。”

黄云卿虽财力有限,但并没有被对手的“价格战”打倒。他看出“叙和酱园”职工虽多,但经营方式是“坐堂待客”。于是,他便主动出击,创新性地采用了“分销带货”模式。他从进货、销售、管理都亲力亲为,大大节省了成本;在经营方式上也比较灵活,对乡下各地的小店实行薄利优价,还可以垫款赊账;热情招待带货的船夫,免费供应中餐;以礼待客,与四面八方建立密切的关系。

在黄云卿一番努力经营下,“黄泰昌”业务蒸蒸日上,生意应接不暇。黄云卿又联合友人在附近合伙开办了多家酱园,如林垟街的“同和酱园”、西门街的“丰和酱园”、鳌江镇的“泰和酱园”等,形成了对“叙和酱园”的包围圈。

商业竞争总是残酷的。“黄泰昌”的生意兴旺让“叙和酱园”老板红了眼,诬告黄云卿购买私盐、酱油掺水等。当时的平阳南盐场派军警查封了“黄泰昌”所有酱货,并把黄云卿押到鳌江审问。但这场风波以查无实据而告终。诬告失败,也让“叙和酱园”的经营和名声都陷入了被动。

黄云卿不仅是个成功的商人,他还怀揣着进步思想,心怀家国大义。

黄家人丁兴旺,子女中先后有十余人都参加了革命。黄云卿素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所以默许了子女们的进步活动。

黄庆生

黄云卿长子黄庆生(1921—2001),少年时经常住在其迎学垟外公叶昌岳家,认识堂舅叶廷鹏,受到革命思想熏陶,弱冠之年,忧国忧民,不满国民党腐败无能。1946年,他禀父命在鳌江从事商务,结识老共产党人杜贤宏、项经川、黄藻如(1938年中共鳌江独立支部成员)三人,相见恨晚。1947年春节过后,黄、杜、项三人迫于形势,相继避祸去了台湾。黄庆生则留了下来,和中共平阳县委组织部长洪汝兰接上关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杜贤宏

项经川

黄藻如

黄庆生到老区参加革命工作后,任小南区委委员,化名茹辛,山民装束,经常在墨城、西湾沿海与瑞平两县毗连山区曹村等地活动,发展党员,建立支部,组织民兵,加强敌后游击区建设。黄庆生还动员大妹爱秋、三弟庆来、四弟庆寿、五弟庆明、二妹蔚文参加革命。

子女相继奔赴革命,黄云卿则在暗中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1947年以后,“黄泰昌”成为党的地下联络中心,在接送党内外同志、传递党内刊物、收集敌人情报、为山上购买急需物资等事情上均不遗余力。

《平阳县志》全体修志人员合影,前排左起第三为黄庆生

1948年夏,国民党情报机关得知黄庆生在鳌江墨城一带活动,就在“浙瓯日报”上发表通缉令。几个特务持枪来威胁黄云卿,让他说出长子下落。黄云卿则针锋相对:“天天登报通缉也无结果,叫我老百姓到哪里去找呢?”反动当局后来蓄意挑衅,派特务夜间放火焚烧“黄泰昌”,并实行戒严宵禁,不准消防队救火。邻居和家人奋起扑灭,结果烧掉了部分住房、仓库和厂房,经济损失巨大。

经此打击后,黄云卿并没有灰心,反而更加正气凛然,仍不遗余力地支持革命,直至平阳县城解放。黄家兄弟姐妹十余人参加革命,当时被誉为“革命家庭”。1949年5月12日,平阳县人民政府筹备委员会成立,黄庆生任委员。

后来,黄云卿关闭了经营几十年的“黄泰昌”,举家迁往温州市朔门街,直至1982年病逝。

来源:雁山鳌水间

原标题:平阳县城这家商铺,在民国时期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故事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