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宋代温州城的厢坊新制

宋代温州城的厢坊新制

2024-06-01 10:58:18

  北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杨蟠以承议郎知温州,在任两年,勤政爱民。他在诗中赞道:“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 蟠还有一首《永宁桥》诗,形容府城内永宁桥一带夜市的热闹景象:“过时灯火后,箫鼓正喧阗。三十六坊月,一般今夜圆。”

  出土文物资料和古籍文献记载表明,宋代温州城实施的是一种比厢坊制复杂的管理制度——厢界街坊(巷)制。杨蟠改定城内三十六坊,便是厢坊新制这种城市管理制度的体现。

  百里坊旧影(选自《温州老照片》)

  “都市化”与“厢坊制”

  宋代城市最明显的改变表现在都市化,其衡量指标很多,如人口的增加、手工业的发达、交通商业的繁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税收的增加、夜市的出现、城市发展空间的扩大、城市形态的演变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的变化等。其中,管理制度的变化即坊市制的崩溃和厢坊制的出现。日本已故学者加藤繁在讲到宋代城市时说:“商店可以设在城内外到处朝着大街的地方,设置了叫做瓦子的戏场集中的游乐场所,二层、三层的酒楼临大街而屹立,这些情形都是在宋代才开始出现的。”他在《宋代都市的发展》一文中又说:“厢的制度,是作为都市人口的增加、都市地域的扩大的结果而产生的东西。”

  《温州府志?永嘉县境图明万历三十三年刻本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

  在厢坊新制下,城市中新的行市、街市取代了旧有的封闭式的“市”,居住区和商业区交叉存在,并且逐渐连成一片,大街小巷的交通体系逐渐形成,店铺林立,出现了日市、夜市、早市、季节市、专业市等不同种类的市场,还有丰富的都市娱乐活动,城市日益繁华热闹。

  厢坊制的设立始于东京开封府。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政府将东京城外居住区划分为八厢,并置厢吏管理。明道年间(1032—1033),御史张奎曾奏请“置内外左右厢受事判官”,以分厢处理职权范围内事务。治平三年(1066),由于东京人口愈益膨胀,遂续置受事判官于诸厢。至此,厢官得以接管诸厢公事,从而获得了行政上的独立。作为城市独立一级的治安管理机构,厢便相应出现了。熙宁三年(1070),开封城内划分为左厢和右厢,厢的地位升高,相当于县,办公处称为左、右厢公事所,主要职责为狱讼刑法。从此,附郭县只治理郊区,厢统治城内市区,直属于州府(有时城外市区也归厢统治)。这种城乡分治的制度后来推及全国。厢坊制成为一种新的城市行政管理制度。

  重建三十六坊

  南宋戴栩《重建三十六坊记》详细记载了杨蟠改定三十六坊的过程、目的和意义。“永嘉州郛延袤十八里,较诸雄藩会府虽不及,视列城则过之。在昔民聚未稠……后乃文化浸成,藩饰聿至,《祥符图经》:坊五十有七。绍圣间,杨侯蟠定为三十六坊。排置均齐,架缔坚密,名立义从,各有攸趣……”

  《敬乡楼丛书?永嘉重建三十六坊记》民国刻本

  (温州市图书馆藏)

  杨蟠改定三十六坊,不但使城市规划更为整齐,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而且从政治教化的角度出发,对坊名进行了整顿。其中,“摭其胜地”的有容成、雁池、甘泉、百里四坊,“溯其善政”的有竹马、棠阴、问政、德政四坊,“挹其风流”的有康乐、五马、谢池、墨池四坊,启人“歆艳”的有儒英一坊,予人“掖导”的有世美、梯云、双桂、儒志、棣华、扬名、袭庆、绣衣、昼锦九坊,使人“家警户省”的有孝廉、孝睦、遗忠、遗爱四坊,具有表彰意义(“旌”)的有招贤、从善两坊,表达民众意愿(“蕲”)的有简讼、平市两坊。

  过了一百二十多年,整治温瑞塘河、留下“百里荷花”美景的知州沈枢沿袭杨蟠的坊名,加以重建。又过了五十年,到南宋咸淳间(1265—1274),知州史焕章又扩充至四十坊,除了前面提到的三十坊外,还恢复或改建了杨蟠所定“三十六坊”中的其余六坊——崇仁、荣亲、永宁、噀酒、宝珠、井莲;至于状元、衮绣、祈报与丰和四坊,则是在杨蟠之后陆续增设的。

  由唐入宋,温州城内有一些城坊被改名,而有一些则被重新划分为若干新坊。温州更多的城坊则是在宋代新增的,如招贤坊、育才坊、望京坊、孝能坊、悟真坊、噀酒坊、渊源坊、德新坊等。

  约1877年《温州城图》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根据复旦大学吴松弟主编的《温州通史·宋元卷》统计,宋代温州新增城坊多达六十余处,加上唐代以前保留下来到宋代仍在使用的康乐坊、竹马坊、乐游坊、墨池坊、谢池坊、五马坊、祈报坊、清平坊、瑞颖坊、止戈坊、丰和坊等十多处城坊,整个宋代温州先后出现的城坊有近八十处。这些城坊形成于宋代的不同阶段,各自的范围大小不一,布局杂乱,不便管理,于是才需要知州杨蟠、沈枢、史焕章等有作为的官员在不同时期重新进行规划整治。

  宋代温州街道与厢、界、坊

  弘治《温州府志》记载:“东曰镇海门,初名宜春门……东南曰瑞安门,俗称大南门……西南曰来福门,在松台山麓,旧名集云门……西曰迎恩门……东北曰永清门……北曰拱辰门,旧名望京门。”加上南面的永宁门,共七门。这七座城门是温州保存和使用最久的城门。南宋嘉定七年至九年(1214—1216),知州留元刚重修温州城,当时温州城有十座城门。可见,北宋、南宋温州城都有十座城门。查弘治《温州府志》,宋代新开而后又被废塞的三座城门分别是江山门、安定门和奉恩门。2022年望江路下穿工程考古工地发掘区域即介于望京门与奉恩门之间。

  《弘治温州府志》 民国抄本

  (温州市图书馆藏)

  连接城门的街道,按万历《温州府志》永嘉县境图,南北纵向有拱辰门(望京门)至瑞安门的“大街”(明清两代均称“大街”,宋代街名待考)、“新河大街”,“大街”是最主要的一条;东西横向有百里坊街、五马街等,百里坊街是最主要的一条。纵横交错的街道,方正整齐的街区布局,贯穿傍依的山峦、河流,为实行厢坊制管理创造了客观条件。正如南宋叶适在《东嘉开河记》所描述的:“昔之置郡者,环外内城皆为河,分画坊巷,横贯旁午,升高望之,如画弈局。”

  叶适《水心文集卷十东嘉开河记》明刻本

  (温州市图书馆藏)

  1947年,夏鼐先生于第二次返乡期间,在海坛山海神庙戏台下发现了神庙残断石碑并加以拼合。其正面碑文在弘治《温州府志》卷十九《谒海神庙记》有收录。1961年编印的《温州文管会藏石考》一书的《海神庙残碑》则收录有背面碑文:“永嘉县……准州府备据海神庙祝陆师酉供状,称有买到何僧左厢市东界山地一片……”其中明确提到了“左厢”和“市东界”

  北宋元丰三年海神庙残碑及拓片

  (温州博物馆藏

  1965年,温州市郊梧埏镇北宋政和五年(1115)白象塔被拆除,塔刹铁覆盘的下部铭文为“温州在城右厢新河北界棠阴坊浴堂前居信女丘氏五九娘……”;第五层三块塔砖的正面楷书铭文为“大宋国温州在城右厢新河北界棣华坊太平东巷居……”上述文物铭文分别提到了“右厢”“新河北界”“棠阴坊”和“棣华坊”

  北宋政和五年(1115)白象塔塔砖

  (温州博物馆藏

  清孙衣言《瓯海轶闻》引《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本贯温州永嘉县右厢新河北界棣华里”,提到“右厢”。

  《瓯海轶闻卷之四?竹轩子孙之盛》清光绪刻本

  (温州市图书馆藏)

  全国各地发现的一些宋代温州漆器上面题有温州城内街道、坊巷地名,如1977—1978年江苏武进县(今常州市武进区)出土的一批南宋漆器之中。沽酒图戗金长方形朱漆盒盖内侧题写“丁酉温州五马街钟念二郎上牢”庭园仕女图戗金银扣朱漆奁盖内题写“温州新河金念五郎上牢”;花瓣式朱漆碗的底部题写“乙酉温州新河导俗巷林六叔上牢”。这些漆器上面题写的地名有五马街、新河街、百里坊、梯云坊等城坊、街巷。

  沽酒图戗金长方形朱漆盒盖内侧题写

  “丁酉温州五马街钟念二郎上牢”

  (温州博物馆藏)

  历经近千年岁月的沉淀洗礼,得以留存至今的少量文物文字资料和古籍文献记载,是我们研究宋代温州城市管理制度的珍贵资料。

  来源:温州大典 

  作者:伍显军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