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温州9.52万名初中毕业生迎来他们的人生“第一战”——中考。
横跨数代春秋,回溯到1920年,也有一批女学生迎来了她们的人生转折点——小学毕业后,终于可以继续在家乡读中学了。
帮助她们实现这个梦想的人,就是清末大儒孙诒让的学生、瑞安人木节。他发起创办的温州女子师范讲习所,是温州的第一所女子中等学校。
这些女学生的命运齿轮在这一刻开始转动。
木节先生像
师徒联手,终结温州女子“求学难”
当时,清政府不准设置女学,追捧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连提倡西学的洋务先驱张之洞也认为“中西礼俗不同,不宜设立女学”。尽管如此,清末大儒孙诒让在瑞安大力提倡男女学兼营并进,于1903年和萧侃在瑞安城区创办女学蒙塾,带头送族内女子入学。后来,瑞安县宣文、毅武两个女子学堂在长春道院建立,德象女子初等小学堂在城区小沙堤玉尺书院建立。
1903—1908年间,浙江省共有46所女子学校,而孙诒让在温处创办了20所各类新式女子学堂,占全省43%。在孙诒让的努力下,晚清温州女学大兴,女子接受教育已成为当时社会风气。
1903—1908年孙诒让在温处创办的女校
女子学堂在温州各地遍地开花,但这些学校都是小学,直至民国时期,温州地区还没有一所女子中学。女学生小学毕业后,如果继续求学,只能远赴上海、杭州等地,但路途遥远、费用昂贵,普通家庭的孩子只能望而却步。因此,在当地创办一所女子中等学校,方便学生就地升学,成为当时女生的梦想。
1900年温州女子学校的学童和学生
1920年,瑞安人木节让这个“求学难”画上了句点。
木节(1883—1951),字干斋,别号大罗主人。年少时曾受学于孙诒让,毕业于浙江优质师范学校。历任湖州中学及湖州师范两校理化地文教习、温州师范学监、瑞安聚星学校校长、温属联立甲种商业学校教务主任等职。
得知温州当时的教育现状,民国九年(1920年)八月,木节邀请晚清举人伍梅荃、热心教育人士金嵘轩、温州《大公报》编辑主任周志侨、国民党官员王超凡、温州著名女革命家胡识因等人共同发起创办温州女子师范讲习所(简称“女师”),学制两年,校址在七星殿巷银业公所(温州松台小学旧址),当年招生28人。
“女师”校舍——七星殿巷永嘉银业公所
著名女画家孙孟昭就是“女师”第一届学生。
她毕业于温州大同女子学校,这所学校是瑞安人夏松亭夫妇在1907年在温州蝉街创办的。毕业后,孙孟昭和同学们一样,都对升学的事情很发愁。每逢遇到在教育界工作的亲戚、朋友或学校老师,都会问一问就读的事情,希望能得到支持和援助。当听闻温州将要办一所女子师范学校的消息时,同学们都奔走相告,无不感到欣慰。
孙孟昭在她的文章中回忆道:
“女师第一届招生时,我从大同女校毕业已一年半,同班毕业的同学几乎都去投考。女师第一届共录取二十八名考生,其中大同女校毕业生占了大部分,我也被录取了。大家都为能在家乡继续求学而感到高兴。”
20世纪40年代,画家孙孟昭和子女
名师辈出,学生追忆校园里的“大人物”
“女师”开办伊始,一切因陋就简。校长木节是科班出身的教育行家,事事身体力行,如果遇教师有事,都是他亲自代课,工作十分辛苦。虽然只是一所初中学校,但师资配备上可不将就,名师辈出,不乏在教育界响当当的人物。
1926年考入温州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夏玄曼,感慨学校生活“为九十多年的人生之路铺下了基础,留下深刻美好的回忆”,她在回忆录中提到:
“我们学校校风整肃,学风端正,声誉鹊起,口碑甚佳。任课的教师,大都是学有专长的社会名流。他们学识渊博,教学认真,爱生如子,为人师表,处处为我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可说是名师荟萃,他们都学有专精,后来有的成了大学教授,有的当了教育行长官,在教育业上有所建树,受到学生与社会的尊重。”
比如王季思,瑞中校友,是我国著名的戏曲史论家与文学史家。特别是在《西厢记》的校注与研究方面,开一代之先河,享泰斗之尊称。
“印象最深的有教‘文学源流’的王季思先生,他知识渊博,学养深厚,教学旁征博引,诙谐有趣。他要求我们广泛阅读古典名篇,以丰富知识,提高文化涵养。他后来学有所成,成为我国著名学者,一代宗师。”
王季思
比如周志侨,祖籍瑞安,温州报业先驱之一,在报界享有很高的声望。
“教我们语文的是周志侨老师,他也主张多读多记,选用的教材范围广泛,诗、词、赋、诸子海说、骈文、散文,都在选读之列。与其他学校相比,我们古文学得特别多,基础也打得实,因此在我们校园里,课内课外琅琅书声不绝于耳,学习兴趣十分浓郁。”
比如王人驹,1927年奉任永嘉县教育局局长。
“王人驹(昂千)先生是上海大厦大学教育系毕业,担任《教育史》《教育学》教师。”
王人驹在大夏大学就读时的学籍表
此外,“女师”还有相对比较齐全的课程设置。除开设普通初中主要课程之外,还将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列为主课,并增开家事、缝纫、手工等课,兼具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孙孟昭回忆:“学校特制了一种校服,用老紫红色的线呢制成,上身包领、琵琶襟,下身是同样颜色的短裙,再配上女师学生喜欢梳的发髻,整齐美观,大方庄重,一上街,人们就能一眼认出是女师学生,不啻替女师打了活动广告。”
岁月峥嵘,毕业生积极投身革命洪流
从“女师”毕业的学生,很受社会欢迎,许多单位争着聘请,特别是第一届毕业生,竟不够分配,引得各县女学生纷纷来温州投考“女师”。
“女师”的创办,对温州地区女子教育的完善以及女子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是最早的温州女教师摇篮,也是温州早期女革命家的温床。
温州上世纪二十年代妇运的蓬勃发展,可谓与女师学生密切相关。在进步教师胡识因、庄竞秋等人的言传身教下,“女师”学生普遍投入温州妇女解放运动,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成了妇运骨干,是现代教育的受益者,也是现代革命的奉献者。
孙孟昭写道:“我们参加了永嘉县学生会。当全国掀起反对‘廿一条’不平等条约高潮时,我们走上街头,高呼口号,‘誓雪国耻’‘打倒日本侵略者’。我们还时常外出宣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等主张。”
正如胡识因所言:“我们要保留着温州妇女光荣奋斗史的一页,好迎接自己的力量(指解放军)的到来。”
在那些如火如荼的岁月里,“女师”共培养了七届毕业生,知名者除了孙孟昭,还有陈华曼(女律师,诗人王敬身夫人),伍莲芸(伍梅荃之女,“中国铀矿之父”南延宗夫人)等。
四校合并,整合成温二中前身
民国十二年(1923年),“女师”改为“旧温属女子初级师范学校”,学制三年 ,招生18人,仍由木节担任学校校长。
同年,据北京政府发布的《壬戌学制》,浙江省将各地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及县立中学归并或改为初级中学,于是“旧温属女子初级师范学校”作为学校师范部,并入温州仓桥街的“旧温属女子初级中学”,学校改称“旧温属女子联合县立女子中学”(简称“女中”),校长仍由木节担任。
1931年,“女中”与孙诒让创办的蚕桑学校,以及“商科职校”合并,使原先各自分散的女子教育学校、中等教育、职业教育整合成为了一所男女同校的公办普通中学——“旧温属共立初级中学”,也就是温州第二中学的前身。
至此,“女师”在历史的长河里成为传说。
来源:瑞安发布
原标题:因为他,温州一大批女学生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