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人近悦远来,何以是温州?
来源: 编辑:鲍苗苗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28日

  “温州每年引育的高层次人才、大学生、技术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近20万人”,这是记者日前从市委人才办、市人力社保局了解到的一组人才数据。

  20万人近悦远来,何以是温州?

  记者与部分来温创新人才代表深入交流。他们说,爱上温州的理由,说不尽;深爱温州的理由,无需言。

  真情流露间,以“大人才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城市形象立了起来——

  多年来,温州深耕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市首位战略,自2018年出台人才新政40条后,逐年迭代升级,于今年发布4.0版,并推出“问企识才”机制等,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以期让更多创新人才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因“诗和远方”爱上温州

  温州,历史人文荟萃之地,深谙尊贤重才之道。

  改革开放初期,温州靠着敢为人先的温州人群体起家,奠定了民营经济先发、区位通江达海、温州人内外融通等诸多优势。

  而今,“人才”依旧是这座城市倾力追求且无比珍视的资源——

  连续三年以“新年第一会”的形式部署人才和科技创新工作;连续四年开展“3.12温州人才日”系列活动……温州求贤爱贤之心绵长而细腻,持续释放着引才“强磁力”。

  “择业时,我很向往风景怡人的宜居之地。来温州一看,果然是个随手一拍就很‘出片’的地方。”市委宣传部文明实践处干部张耀耀因温州“中国山水诗发源地”的美誉,从江苏慕名而来,在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绿水青山、清新空气、瓯越美食和诗意栖居后,决定留下发展。

  拨动心弦不只有“诗”,还有“远方”。

  “温州是个五福之地,有创造的福地、创业的福气、创新的福佑、人才的福祉和奋斗的幸福。”每每谈及来温原因,温州墨熵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程维维总会把“五福之地”挂在嘴边,“除了温州,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个地方,能让我们企业实现如此迅速的成功。”

  在温十余年,他将自身的科技创业与温州传统支柱产业紧密结合,为遍布于地下的燃气管网研发会预警的智能大脑。“科研攻坚时,我们需要的阀门、低压电气配套产品,基本40分钟内就能在本地找到供应商,并直送进实验室。要说什么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业环境,这就是。”

  “40分钟”,折射城市路路畅通的交通实景,也成为温州链式思维、链式打法的具体印证。从两年前率全省之先推出产业链链长制“十个一”机制,到如今已成型17条大链、55条小链,温州加快挺立产业的“四梁八柱”,架起以产引才、以才促产的“链”心桥。

  因成长空间倾心温州

  时间倒回三年前,国际钠离子电池领域业界公认的青年顶尖人才侴术雷,跨越7592公里,从澳大利亚来到温州,全职加盟温州大学。

  “在这里,我能深刻感受到‘知识是被重视的,人才是被尊重的’。”回忆起对温州的初印象,侴术雷用“一见如故”来形容。而他的这番认知,也在与城市的共同成长中变得笃定——

  资金方面,瓯海区给予侴术雷团队数千万的资金支持,并免除5年的场地租金。

  场地方面,温州大学、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别提供2000平方米、5000平方米的场地。

  团队方面,温州接收了侴术雷团队内15名高层次人才,以及10名博士后,预计团队未来达到200人左右规模。

  诸多诚意,汇聚成着温州的人才观:要把人才的成长和城市的发展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来对待。

  秉持这一理念,温州人才平台承载能力日益攀高。从系统构建“一区一廊一会一室一集群”创新体系,到“一港五谷”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从成功举办青科会、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到启用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温州创新创业土壤愈加肥沃。

  “温州,是座让人心动的城市。”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肖遥,做出了让亲友们意外的决定:拒绝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知名高校抛来的橄榄枝,去温州闯一闯。

  “论学术资源、经济待遇,北深等城市自然一流,但温州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热忱,让我们看到青年成长的多元赛道和广阔空间。”来温以后,肖遥团队深入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基础研究与产业化的应用取得重大进展,他个人也成功申请到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

  人才的抱负,需城市滋养;城市的梦想,需人才铸就——这是两情相悦的双向流动。

  亦如眼下,人才引领驱动效能势头正劲:依靠184.9万人的人才资源总量,温州在阿尔茨海默病、细胞生长因子、眼科疾病等方面获得了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建成全球首条全固态钙钛矿发光量子点生产线等。在温州,城市与人才互相成就的画面,一幅又一幅地涌现。

  因人才政策扎根温州

  在一杯咖啡的香气里,悠享特色人才服务;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赢得“瓯越英才计划·青年人才培养项目”的机会;在签约项目的过程中,收获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

  一条条人才政策实实在在、触手可及,拼凑起温州为人才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每一个瞬间。

  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安,则有根。

  11年前,奔腾激光集团总裁吴让大就把家安在了这里,并就此扎根。

  “温州,不欺生。”吴让大说,无论是从平台、资金的支持,还是从住房、子女上学的保障,温州会给每一个安家落户的人才提供最大帮助。

  感动于这份诚意,他不仅把企业总部从武汉迁到温州,还把一家人都带了过来。“孙子出生后直接落户温州,他是我们家名副其实的温州人了。”吴让大笑着说。

  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工,成长为该行业的全国技术顶尖精英,四川人贺刚已在温州生活了29年。“我是B类人才,能享受不少人才政策。这几天刚给儿子报了心仪的初中。”

  每年,贺刚还会收到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等部门发来的温馨短信,如提醒他预约体检、可享购房优惠服务等。“我还会接父母来温州看病,能享受绿色就医通道服务,非常方便。”

  拴心留人的背后,温州密织人才网,探索开展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用心用情办好“房无忧”“学无忧”等人才服务“十件实事”。目前,累计配售人才住房3000多套,每年解决人才子女入学问题两万多件,通过“温州人才之家”惠及人才75.2万人次。

  当前的温州,正处于冲刺“双万”城市、打造浙江高质量发展第三极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器重人才、倚重创新。未来的温州,必将继续敞开臂膀,欢迎每一位怀梦而至的人才。当彼此梦想一致,最美不过携手登峰!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温州每年引育高层次人才、大学生、技术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近20万人——

  近悦远来,最美不过携手登峰

  记者:叶凝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