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专题
返回专题
陈善树:诚信与创新,书写北京眼镜城的“瑞安印记”
2024-07-22 14:58:00

  1992年,陈善树带着妻子,踏上了北上的火车,前往首都北京,开始追梦之旅。32年后的今天,在东三环北京眼镜城,与记者面对面的陈善树感慨万千,从经营小店铺,到成立眼镜公司;从一心打拼事业,到热心公益回馈家乡……多年的奋斗和汗水,都化作了他满满的回忆和深深的自豪。

  扎根北京,从眼镜店到外贸公司 

  1983年春天,年17岁的陈善树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跟随亲戚来到天津学做眼镜。半年后,他回到家乡马屿,做起了当时最热门的电烤箱行业,这一做就是6年。到了1989年,眼镜行业在温州的逐渐兴起,陈善树和朋友合伙在家乡办起了眼镜厂,十几个人的厂子越做越红火,这让他再次萌发了到大城市闯荡的想法。“北京是首都,机会肯定多,我一直想着要再出去闯一闯”,这是当时陈善树的内心独白。他深知,只有不断挑战自己,才能实现更大的梦想。

  1992年,对于陈善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一年,他不仅迎来了人生的重要伴侣——他的妻子,更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怀着梦想,他们一同踏上了北上的火车,前往首都北京。

  刚来北京时,他们一家住的是每月租金一两百元的简陋平房,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然而,每当他结束了一天的劳累,推开家门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仿佛都被温和的灯光和家的温暖融化,温柔贤惠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总能给予他无限的力量。1995年,生意的逐渐好转,他们一家搬进了6层的楼房,生活条件有了显著的提升。4年后,陈善树凭借自己的努力,全款买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精装修房子,同年就和家人一起搬入了新居。

  回想起创业之初,陈善树面对记者的镜头,脸上洋溢着自豪和感慨的笑容。他回忆说,当年他们所在的北京眼镜城生意并不是很好,与雅宝路使馆区的繁华相比,这里显得有些冷清。雅宝路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成为了眼镜生意最红火的地方。大量的外商来到中国之后,都会涌向雅宝路,那里的商铺生意兴隆。然而,陈善树并没有因此气馁。他坚信,只要产品好,服务周到,就一定能吸引顾客。他和团队一起,不断优化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他们深入研究市场,了解客户需求,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上做到尽善尽美。没过两年,精明的外商开始注意到北京眼镜城。他们发现,原来这里是物美价廉的货源地,这里产品不仅质量上乘,而且价格“美丽”。外商们将采购的目光转向了这里,北京眼镜城的生意也开始逐渐兴旺起来。

  陈善树抓住了这个机遇,他加大了投入,扩大了店铺规模,提高了产品的多样性。他的伯伦明亮商贸有限公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前来采购下单,产品销往俄罗斯、蒙古以及非洲与中东地区。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交易活动日益活跃,整个眼镜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交易量的显著提升,带来了交易方式的变化。曾经,市场上流通的纸币主要以10元和50元面额为主,但随着交易规模的增长,100元面额的纸币开始成为主流。这种转变虽然提高了交易额度,但也给一些外国商人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在一次交易中,由于对不熟悉的新面额纸币,一位外国商人在支付时闹出了一个“笑话”,将10万元人民币当作1万元支付给了陈善树。上世纪九十年代的10万元,相信对任何一个商人来说都是难以抵挡的诱惑。然而,陈善树这位诚信的瑞安商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10倍利润,却表现出了非凡的诚信和正直。

  他没有丝毫犹豫,主动联系了这位外国商人,并归还了多支付的9万元货款,他说:“当时想都没想,直接还给他了”。陈善树的这一举动迅速在业内传开,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和尊重。外商们纷纷称赞他的诚信和正直,这不仅为他自己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也为他的眼镜批发店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海外订单。有的熟客和工厂拿到新的产品之后,甚至指定一定要他们家生产的眼镜。“意大利那边生产的新款眼镜,和我关系好的外商,拿着样品指定要我给他做,不给其他人。”陈善树用自己的诚信赢得了客商的信任。

  陈善树的一路前行见证了北京眼镜城的变迁。从一个小小的眼镜批发商到一个成功的外贸商人,陈善树的故事,是无数在北京奋斗者的缩影。他经常对人说:“北京给了我机会,也给了我挑战。在这里,只要你肯努力,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商海沉浮,风险和挑战并存

  在商海沉浮,成功往往伴随着挑战和困难。尽管在生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的经商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外贸行业面临着诸多不稳定因素,外部环境的动荡给外贸生意带来了重重考验。在这个时期,传统的经商模式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粗放式的管理导致了不少财务问题,给企业的资金流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些境外国家的尾款追缴变得异常困难,陈善树就曾不止一次遭遇过这类痛心的事件。

  一次,他向一个非洲国家发送了一集装箱的货物,然而货物到达目的地后却如同石沉大海,音讯全无。面对这种情况,他心急如焚地独自一人前往国外,希望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国外的一个月里,人生地不熟的陈善树四处奔波,与当地港口管理机构以及买家进行沟通和协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最终只收回了2万美元的订金,而剩余价值十万美元的货物只能留在码头,无法运回。

  这次经历对陈善树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相反,这次事件让他深刻认识到了风险管理和国际贸易中的复杂性。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经营策略,萌发了自己代理国际品牌的想法,希望通过引入国际知名品牌来提升自己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当时我们计划把眼镜城对面的商场三楼整层楼包下来,全部做成国际品牌眼镜专馆,专卖国际一线大牌。”陈善树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和眼镜城的几位温州老乡一起,组成了一个考察团,前往意大利实地考察企业。他们希望通过与国际大品牌的合作,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同时也为自己的企业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在意大利考察过程中,他们参观了多家知名的眼镜企业,了解了其生产工艺、设计理念和市场策略。这次考察让陈善树和他的团队受益匪浅,他们对国际眼镜市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引进国际品牌的决心。

  然而,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合作条件的分歧以及文化差异等,他们最终没有签订合作协议。这成了陈善树心中的一个遗憾,但他还是没有放弃。他决定放手给年轻人去闯荡,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

  父子齐心,放手让年轻人去闯

  陈善树首先想到的是学设计专业的大儿子陈义伟,他发现年轻人的思想和自己不一样,这正是企业需要的新鲜血液和创新动力。陈善树以前做生意的方式比较传统,主要是去国外拿样品,然后自己生产,比如将意大利新的眼镜款式引入中国市场。“我们以前都是十月份之后确定产品样式,然后安排给工厂生产,年后陆续发货。”这是老陈自己几十年的生意经。

  后来,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需要更多的创新和个性化设计,以吸引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这时,儿子陈义伟的专业背景和年轻视角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了解年轻人追求个性和新潮的心理,也知道如何将这些元素融入眼镜设计中。

  陈义伟觉得要把眼镜作为一个作品,里面有设计点和新的构造,通过产品去实现自己的设计价值。他提出,应该开发更多具有创意和特色的产品,以满足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中年和老年消费者同样需要时尚和舒适的眼镜,只是他们的选择标准和审美取向有所不同。在陈义伟的建议下,陈善树开始调整企业的产品设计策略,引入了更多的设计元素。比如,使用新型材料、尝试不同的颜色搭配、融入现代艺术风格等。父子的合作不仅让陈善树的企业焕发了新的活力,也让陈义伟的设计理念得到了实践和认可。在儿子的建议下,他也将用了近二十年的公司名字从伯伦明亮商贸有限公司改成横竖撇捺眼镜公司。一提起这个事,陈善树是满脸的自豪。

  热心公益,回报社会不舍乡土情怀

  随着在北京的事业逐渐稳定,老陈的心中却始终有一份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每当他踏上归途,看到那些熟悉的路标和指示牌,尤其是那“天瑞地安”四个大字,总能激起他心中最柔软的情感。这不仅仅是对家乡的思念,更是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怀念。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陈善树的故乡马屿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马屿,不仅环境优美,生态宜人,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农业观光旅游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尽管不少亲戚搬迁到了市区,陈善树却始终偏爱那片充满回忆的土地。

  他喜欢在老房子里静坐,回忆起年轻时的点点滴滴,感受那份宁静与祥和。每当夜幕降临,他还会和村里的老人们一起,围坐在村头的大树下,谈天说地,享受那份难得的闲适。老陈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有着更大的梦想和抱负。他希望能够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开始和伙伴们一起谋划在家乡投资项目,计划利用马屿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开发一些旅游、休闲、农业等多元化的项目,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这样既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能为村民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陈善树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财富积累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梦想、坚持和勇气的故事。他用自己的经历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他相信,只要坚持信念,勇于奋斗,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人物名片

  陈善树,1966年出生于马屿马南村,北京横竖撇捺眼镜公司董事长,瑞安北京商会常务副会长。

  来源:天瑞地安客户端

  原标题:陈善树:诚信与创新,书写北京眼镜城的“瑞安印记”

  记者 潘凌峰 编辑 潘益慧 责编 苏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