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学堂NO.173丨佩戴的银饰变黑,说明身体在排毒?真相是……
在古装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节:主角在吃饭前,都会掏出银针在饭菜中试毒,如果银针变黑了就证明有人下毒。一些人甚至会直接使用银质的筷子吃饭,就为了全方面避免中毒。
图源:《甄嬛传》剧照
很多人也正是受到这类情节的启示,认为佩戴银镯子也可以用来吸出身体中的毒素。而如果银镯子变黑了,就是身体里的毒素排出来了。
但实际上,无论是银针试毒时的变黑,还是我们佩戴银饰时的变黑都跟毒素无关。
银镯子吸毒的传言
究竟是怎么来的?
我们先来说说,所谓的银针试毒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中国的历史上,确实存在着银针试毒的做法。比如宋代时大名鼎鼎的法医宋慈,就在《洗冤集录》中记载了当时著名的“淮安奇案”,破案之法即是“银针验毒”。
古代人用银针能试出来的毒,主要是砒霜。砒霜,以及大名鼎鼎的鹤顶红都是古代常用的毒药,而这两种毒药的主要成分其实都是三氧化二砷。
在古代,古人主要通过从天然含砷的矿物,比如砷黄矿、雄黄矿、雌黄矿中提取砒霜,这些矿物也被称为砒石、信石。
但这些矿物并不是由砷单质组成的,由于砷不稳定,在自然界中都是以跟其他元素共同形成的化合物的形式出现的。而硫元素和砷元素,就是一对模范 cp,在很多矿物中都是成对出现的。比如许仙给白娘子喝的雄黄,就是四硫化四砷;而与之对应的雌黄则是三硫化二砷。
图源:《白蛇传》剧照
为了将他们分开,古人通常会用加热的方法。在《天工开物》中就记载了当时的制备方法:将砒石打碎,然后放到土窑中加热。在窑上方的烟囱上倒扣一口大锅,一段时间后三氧化二砷就会在锅上形成一层结晶。因为形如一层洁白的霜,所以人们就给它起了砒霜这么个名字。
当然,这么个简单粗暴的提纯过程也决定了成品砒霜中必然会有不少的硫化物残存下来了。而银针试毒时,试出来的也正是这些硫。银和硫接触后,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银针自然也就变黑了,所以古人用银针试毒,确实是能试出饭菜中的砒霜。但如果是其他不含硫的毒物,那就没办法了。
所以银针试毒,纯属工艺不发达时代的误打误撞。如果我们现在用银针去试砒霜,就会发现一点儿变化都没有。这是因为现代的提纯手法已经能做到彻底去除砒霜中的硫化物,而纯的三氧化二砷是不会与银产生反应的。
既然银本身就不具备“试毒”的功效,用银镯子来吸人体内的毒素自然也是无稽之谈了。但长时间佩戴的银镯子变黑也是不争的事实,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银镯子变黑,其实是氧化了
我们去逛博物馆的时候,经常能看到一些地下出土的古银器通常都是银中带黑的,这些银器表面黑主要是由银氧化形成的氧化银。
尽管银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但如果长时间放置在空气中,银依然会缓慢地发生氧化反应,形成氧化银。而这也正是我们佩戴的银饰变黑的真正原因——不是银吸收了我们身体的毒素,而是与空气中的氧反应形成了氧化银。
不过,此时你可能想问——古银器是在空气中放了上百年才变黑的,为啥我们带的银镯子却没多久就黑了呢?
当然是因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加速”了银的氧化。首先,咱们就是人体也会产生硫化物。在我们的身体分泌物,比如汗液中,就会有一些硫化物,而银与硫的亲和力强,银变黑的速度自然会加快,除了促进银的氧化,硫还会和银形成硫化银,它同样也是黑色的。
硫化物是汗液的正常组成成分,但通常含量都是比较低的,但如果我们一段时间内吃了比较多含硫的食物,比如葱、大蒜、洋葱等,那么汗液里的硫就会变多。
除此之外,我们佩戴银饰时接触的各种化学物质也有可能加速银的氧化过程。比如一些酸性物质,也可能加速银的氧化。环境也会影响到银变色的过程,高温高湿的环境,或者是空气中硫化物含量高或空气污染较重的地域,银饰氧化的速度也会比较快。
想要银饰变白,这么做就行
在日常佩戴中,银饰氧化变黑是很难避免的。那么我们要怎么才能让已经变黑的银饰重新变回银白色呢?
比较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直接把表面变黑的氧化层抛光打磨掉。比如采用牙膏来摩擦银饰让其变白的小窍门,其实就是利用了牙膏中的小颗粒来完成这个抛光打磨的过程。像我们购买银饰时,经常会送的擦银纸其实也是类似的原理,去掉表面黑掉的部分,露出内里的还没氧化的银,自然就变白了。
不过这样简单粗暴地把变色的银丢掉,多少有点心疼。咱们也可以采用还原大法,让已经氧化/硫化的银给变回去。市面上常见的洗银水中,主要的有效成分其实也就是还原剂,这种方法可以避免银饰越洗越少,清洁后也不会掉克重。
如果嫌隔一段时间就要清洁银饰很麻烦,其实现在市面上也有不少银饰保护剂,它们的原理就是在银的表面形成一层透明但不透气的保护层,避免银与我们的汗液以及外部空气接触,就像是给银穿了一件防护衣,自然也就能防止银饰变黑了。选择做了这种防氧化处理的银饰,或者购买产品进行防氧化处理,也可以避免银饰太快氧化。
来源:科学辟谣
原标题:佩戴的银饰变黑,说明身体在排毒?真相是……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