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布”一样的新生

“布”一样的新生

温州宣传 2024-09-11 10:13:00

  从古至今,布艺创作都将自然之美和人类智慧定格在方寸之间。

  到了现代,在新型绿色理念的倡导下,人们将生产出的额外废旧布角料加以优化处理,通过二次生产,废旧布角料从此获得“新生”。

  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量从2015年的260万吨增长到2022年的544万吨,呈逐年倍增趋势。

  直观的数字背后是人类的智慧与努力,而一个个让废旧布料走向“新生”的小故事,也串联起这一工艺发展的重要纽带……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这首诗出自《诗经·南周·葛覃》,记录夏商时期古人利用葛藤作为原料纺织布匹的生产过程。

  质朴而古老的布艺,曾流传于民间各大装饰制作中。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千年之前,一位采摘蓝草的少女在庭前漫步,用蓝草制作染色料,在蓝白交织的纹理间诉说布艺的精妙。

  而今,传统的蓝染织品——蓝夹缬延续千年技艺,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王河生是蓝夹缬的第十代传承人,其家族世代经营染坊,从事蓝夹缬染料的炼制和印染,曾在温州百里坊开设商号。蓝夹缬的制作从制靛到制作雕版再到印染,程序繁琐,工艺精细。王河生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出符合当下年轻人审美的服饰和蓝夹缬主题四件套用品,将传统图纹和现代面料相结合,融合夹缬与扎染的技艺。

  从周朝的“刻绘为雉翟”再到汉朝的乘云绣,布艺逐渐成为民间工艺中营运广泛的制作方法,并出现手摇纺车、脚踏纺车,以及香袋、荷包、扇带等,成了当时文化和身份的象征。

  20世纪初,中国纺织业迎来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时代。

  如今,在拥有世界第一大纺织品生产大国美誉外,我们国家兼顾经济和生态效益。极具民族特色的刺绣工艺以文创形式得到新发展;通过新型绿色理念,将生产出的额外废旧布角料加以优化处理,达到二次生产的“再生棉”……

  

  布艺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文化的传承。

  山河辉映间,苍南的“纺织布艺”历史,也印刻着岁月的痕迹,至今已有450多年。

  明清时期使用的摇纺纱车和织布机,抗战期间引进的多筒纺纱机,新中国成立后的平阳县望里和平纺纱点等,都是当地“再生棉”的前身。

  玉苍山下,你会看到数十家再生棉工厂正忙碌着。这里既没有棉田也没有半斤棉花,凭啥年年以200万吨的废旧布角料生产出大量棉纱工艺品?这里并非服装生产基地,为何能成为“再生棉”生产的代表地?

  大约20年前,许多个体商户散落在这一带开工生产。开松、除杂、除尘、混合、梳理、并条、牵伸、加捻而混成纱线……再生棉的处理过程繁琐复杂,极考验生产制作者的耐心和细节掌控力。这些多余且合格的面料作为基本制作原料,经过高技术处理和重新利用,才“变”成让人放心的可循环环保再造纤维。

  殊不知,这些废旧布角料,曾经的“下场”是焚烧丢弃、污染环境,而今依托新型技术和智慧,转变为再生棉纱并广泛应用于各类终端纺织品领域。

  布艺发展经历千年,呈现“布”一样的精彩和蝶变。

  

  古老的技艺里留存着历史的痕迹,废旧纺织品的循环利用焕发新的生机,经典和创新的文化元素借助布艺的传承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强化教育普及,培养布艺传人。通过开设兴趣班、工作坊等形式,激发年轻人对传统布艺的兴趣与热爱。同时,设立专项资助奖金,鼓励有志青年深入学习并传承传统布艺技艺。建立“师徒制”传承体系,让经验丰富的老艺人与年轻学徒结对子,手把手传授技艺,确保技艺精髓得以延续。

  融合创新元素,赋能传统技艺。鼓励设计师和艺术家将传统布艺元素与现代审美、科技和绿色环保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文化底蕴又符合市场需求的作品。比如,将传统蓝染、刺绣技艺应用于现代服饰、家居装饰、文创产品等领域,让布艺以更加时尚、多元的面貌走进大众生活。同时,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渠道,拓宽布艺产品的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加强政策扶持,构建产业生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因此,对于绿色系循环再生产业,政府要介入,协会要发力,民间要发声,学会利用新媒体、新平台拓宽传播渠道,联动构建宣传矩阵,普及“资源有限、循环无限”理念,让产业发展新气象飞入群众视野,全力寻求传统技艺和绿色再生的契合点,重塑新共识,再创新文化。

  深化文化挖掘,讲好布艺故事。要深入挖掘布艺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通过文字、影像、展览等多种形式进行记录和传播。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手段,既要讲述布艺技艺的精湛之处、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也要体现环保再生、不断创新的新时代布艺产品的独特魅力,增强公众对布艺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并且,加强与旅游、教育等行业的跨界合作,将布艺文化融入旅游线路、研学课程等,让更多人亲身体验布艺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温度的同时,也看到现代布艺文化的新发展。

  来源:温州宣传

  原标题:“布”一样的新生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