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为何要养一块石头

为何要养一块石头

温州宣传 2024-10-21 09:51:00

  近日,年轻人养石头当宠物成了新潮流。在小红书上搜索关键词“养石头当宠物”,有相关笔记超过44万篇。可见,这一爱好不算太小众。

  在这群年轻人看来,养石头和养宠物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会给宠物取名字,洗澡、遛弯、搭建小窝......甚至给石头过生日,一起去旅行。

  为何要养一块石头?

  石头不需喂食,不需洗浴,不会生病,也不会死亡,也不会背叛,给你一种稳稳的幸福感。

  这样看似不可思议的行为,却让这些年轻人找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更让他们在养石头的同时,养好了自己。

  社交平台上,网友分享石宠。图源:网络

  一

  在中国古代文人中,一直存在赏石之风。“赏石鼻祖”陶渊明醉卧“醒石”,他给钟意的石头起名“醒石”,称得上是最早的“宠物石”了,与其酣眠、作诗,极具雅趣。

  白居易提出“丑石观”,他在《咏双石》中写道“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间有”,将“丑、怪”作为赏石的标准。

  据《宋史》本传记载,米芾曾向奇石行叩拜之礼,还称其为“石兄”,成为一时笑谈。米芾还创立了“相石四法”,即瘦、透、漏、皱,至今仍被后人广泛使用。

  文人赏石,挖掘奇石,既是个人审美情趣的外在显露,也是文人精神内核的体现。苏轼写道:“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这种巨大的空间转换让诗人的豁达胸襟和超然物外的心态展露无遗。

  而现代的宠物石据传来源于国外一位叫加里·达尔的人,更像是灵光一闪的发现。1975年4月,他与朋友在一家酒吧聚会时,偶然听见他人抱怨自己的宠物。他当时对朋友说,“最完美”宠物应该是石头,不需喂食,不需洗浴,不会生病,也不会死亡,也不会背叛。

  最初这只是句玩笑话,达尔随后决定将此创意付诸实施,“宠物石”由此诞生:“宠物石”装在一个纸质宠物盒内,附一份宠物训练指南。为保证“宠物石”舒适,纸盒内还放置稻草,带通风口。仅投入市场第一年上半年,“宠物石”便为达尔带来1500万美元收益。

  但无论是中国古人赏奇石,还是达尔的奇思妙想,都还是将石头视为外物,不同于现在把石头视作“精神伴侣”。

  在一个养石头交流群里,网友分享各自的石宠。图源:网络

  二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B. Tylor)在他的著作《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 1871)中正式提出了“万物有灵论”。他认为,人类在宗教发展的早期阶段通过赋予自然界中的事物以灵魂来解释周围的世界。

  在现代,这样的理解也并不少见。儿童最初理解的存在就是人类自身,由此出发认识世界,在孩子们的眼里看来,桌椅板凳和小猫小狗没什么分别,都受到个人意志的驱动,似乎有“灵魂”或“生命”。

  当你决定“养石头”,实际上是在赋予这个石头某种灵性,通过照顾它、关注它,与其建立一种隐秘的关系。一位网友分享:“我带它晒月亮,跟它说话,给石头涂抹的白茶油十几块钱一大瓶很经用。”

  也许会有人质疑,石头无法像正常动物一样给予主人爱的反馈,如何能称得上是“宠物”?

  这种质疑忽略了人与非生物之间情感联系的复杂性。在人类的情感世界里,给予和接受并不总是需要对等的回报。许多人通过照顾植物、宠物,甚至无生命的物品,来体验到一种责任感和满足感。这种情感的投入,虽然可能不会得到直接的回应,却能给人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愉悦。

  石头作为一种无生命的物品,是“耐脏耐油耐摔耐裂的天使级宠物”,不会给主人带来压力和焦虑,“你死了,石头还在”,让人感到安心、放松。因此有网友评论:“我的石头,是我的精神寄托,会默默聆听我的心事,日日夜夜陪伴着我。”

  还有些人可能在出租屋无法养宠物,也可能没有时间精力,或者单纯就是跟风或是觉得有趣。

  养石头的理由可能五花八门,但是在选择养石头那一刻起,他们真正要追求的就已经不是普通宠物能带来的互动和反馈,也许正是这种缺乏互动性所带来的那种放置的快乐。

  既然苏东坡能在一块普通的石头上想象出东海的波澜壮阔,那么一个普通人也能在石头这样细小的事物上深刻感知生活。

  不必为消费主义绑架,不必为追求分享社交的意义,与其把喜怒哀乐全部寄托在别人身上,不如给自己留下一块自留地,建造一个稳定的、专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这些小石头将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外化”。

  图源:网络

  三

  近来,有关年轻人“重养自己”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上被热议。年轻人开始当起自己的“理想父母”,把自己当作新的生命体,做到满足自己、疼爱自己、为自己的成长而开心。

  图源:豆瓣

  在自我关怀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学会了倾听内心的声音,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外在的认可和成功。

  养育一块石头,产生不了任何社会价值,也对他人没有任何意义。唯独对于自己,它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这块石头提醒我们,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自己,给予耐心和关爱。它教会我们,即使在最孤独的时刻,也能找到一种与自己和解的方式。

  最终,这块石头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静默的见证者。重养自己,是一场现代人的积极“自救”。

  英国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有一篇著名的演讲《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今天读来依然让人澎湃。她说,一个女人如果要写小说,那么她必须拥有两样东西,一样是金钱,另一样是自己的房间。一个女人得动用英语里的全部词汇,把它们硬凑在一起,才能说出她走进房间时发生了什么。

  这些房间截然不同:有的安静,有的电闪雷鸣;有的通往辽阔的大海,有的通往监狱的操场;有的挂满洗好的衣物,有的装满宝石和绸缎;有的像马鬃一样坚硬,有的像羽毛一样柔软——只需走进任何街道上的任意一个房间,错综复杂的女性力量就会扑面而来。

  在笔者看来,养育自己就是在这个属于自己的房间里,我们可以尽情地探索自我,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培养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满足物质欲可能是大多数人养育自己的第一选择,但这不能成为你的唯一选择。童年的缺失,比如缺乏安全感、被忽视或过度保护,都可能在无形中限制了我们探索世界和自我认知的能力。

  好比爬山,没能爬过的山坡就在那里,它不会变为平地,相应地,那些没能形成的人格和能力会因此空缺,被搁置在一旁,直到需要调用的时候,通过一种让你感到痛苦的方式提醒你:缺失依然存在。

  真正的“再抚育”,需要深度觉察和修正。在“内在小孩”成长的同时,那个“内在父母”也要经历自我审视与成长。以同样的真挚,同样的不计得失,去看世界。见过鬃毛与宝石,才能装进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不封闭世界,去创造世界,拓展房间的边缘。

  借用一位网友的话:“终于在平凡里活成了自由的、松弛的、不拧巴的自己。她变得敢于发声,敢于表达,勇敢地面对世界,这一刻我才发现,我真的重新把自己养好了。”

  来源:温州宣传

  原标题:为何要养一块石头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