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莫把“禁区”当“景区”

莫把“禁区”当“景区”

温州宣传 2024-10-27 10:37:05

  近日,博主“苗疆陈朵朵”发布视频记录了国庆假期在云南哀牢山搭帐篷露营2天1夜的经历,引发广泛关注。

  该博主只是奔赴哀牢山的“直播大军”之一。随着某美术博主深入大山探寻天然颜料的视频广为流传,披着古老神秘面纱的哀牢山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猎奇探险心理。国庆期间“哀牢山堵车”“哀牢山旅游来了一亿人”等话题相继登上热搜。

  “禁区”摇身一变成“景区”,背后不仅是游客对“小众秘境”的天然好奇,更离不开流量的推波助澜。近年来,互联网流量大规模向小众旅游倾斜。网红博主通过探访奇伟瑰怪或人迹罕至的小众目的地,收获了经济利益,屏幕外的网友得到了探索未知的满足感,地区文旅也得到了宣传推广。然而惊险刺激背后往往伴随着高风险,现实中的小众打卡地,远没有镜头里数倍美颜“滤镜”的加持。

  比如哀牢山地理环境就极为复杂、气候变化多端、磁场不定,不仅核心区“生人勿进”,外围景区都存在不可预知的危险。然而这样一个连当地村民都不敢深入的区域,却在互联网博主“博眼球”的包装下,成为了超级出片的“南疆秘境”,吸引了众多缺乏户外经验的游客自蹈险地。

  这样的案例近年来屡见不鲜,秦岭鳌太线被誉为“行走在中华龙脊”上的顶级穿越线,5年来有46名穿越者死亡或失踪;云南哈巴雪山被徒步圈捧为“人生第一座雪山”,只要“有腿就行”,本月初两名年轻男子在攀登途中身亡……当游客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让步于跟风猎奇心态,心存侥幸、擅入禁区,很有可能将自己置于不可预料的高危境地。

  莫把“禁区”当景区。相关部门和景区要加强宣传、警示,通过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牌、标明已开发区域的路线等,尽可能将擅闯行为拒之门外,事后则要善用惩戒机制、提高违规成本;社交平台和发布者需承担监管、审核的义务,应当对包含危险行为或不安全因素的内容添加明显的安全提示及说明;游客则需遵守官方公告、禁令、警示,自觉抵制到“野景点”“无人区”打卡的行为。

  归根结底,游客对“禁区”“秘境”的追捧,本质依然是旅游市场供给不足、业态和产品老化等问题。需要聚焦旅游细分群体和完善产业链条,不断扩大旅游市场规模,创新研发“新奇特”旅游产品,打造消费新场景,增强市场主体的获得感。

  来源:温州宣传

  原标题:莫把“禁区”当“景区”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