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野生动物“狭路相逢”?别慌!避险“秘籍”来啦!
今年6月,一名游客在四川省眉山市一景区徒步时遭遇野猴群围攻,导致腿部受伤;11月,黑龙江省勃利县一位村民在喂牛时遭遇一只野生东北虎袭击而受伤;近来全国多地发生多起野猪伤人、致害事件……每一次意外的发生,都在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与野生动物相处的智慧。在此,“真真”教您如何在遇到野生动物时,走出行为误区,变身“避险小能手”!
行为误区大起底
误区一:惊慌失措,拔腿就跑?
真相:遇到野生动物,尤其是猛兽时,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尖叫着转身就跑。但这样做只会让动物感到威胁,或者让动物误以为是猎物,从而激起动物的追捕欲望,增加其攻击的可能性。记住,首先要做的是保持冷静,然后慢慢后退,避免直接对视。
误区二:装死可以避开危险?
真相:有人说被猛兽攻击时可以采用装死的办法逃生,因为很多野生动物是不吃死掉的猎物的。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野生动物攻击人的行为本身可能不是为了捕猎,也就不存在是否吃死物的问题了。部分野生动物是杂食性动物,即便倒地装死,它们在饥饿难耐时也会拼命攻击人类。
误区三:用食物或玩具引诱就可以躲过一劫?
真相:千万别以为用一根胡萝卜就能让野兽变温顺。这样的行为只会让动物误以为是潜在的威胁或猎物,引诱的动作极可能诱发其攻击性。
误区四:机会难得,赶快拍照留念?
真相:NO!在野生动物面前,生命安全比任何自拍都重要。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不可放松警惕,时刻牢记安全第一,切勿错过最佳避险时机。
误区五:模仿动物行为能跟它做“朋友”?
真相:别以为模仿它们的叫声或动作就能“打入内部”,这反而可能引起误解或激怒它们。保持人类应有的姿态,尊重它们的领地。
避险“秘籍”来啦
一、保持距离,尊重领地
野生动物有自己的生活规律和领地意识,保持安全距离,不擅自进入它们的领地,是避免冲突的首要原则。如果野生动物闯入人类生活区域,首要原则也是及时撤退,保持安全距离,切勿尝试接近或挑衅。若是距离很近,务必保持冷静,寻求正确的避险方法。
二、缓慢移动,避免直视
遇到野生动物时,首先提醒自己不要慌乱,沉住气,尽量缓慢、平稳地后退,避免突然的动作或直视它们的眼睛,这可以减少被视作威胁的可能。
三、想办法让自己看起来更强大
用双手撑起衣服,或者将外套撑成大披风,通过人声或器物的声音制造出“巨人的响声”,同时大幅度地摆动身体,让自己看起来“强得可怕”,以震慑野生动物。然后慢慢后退,寻求掩护和脱逃机会。
四、使用物品防御,但不主动攻击
可以利用背包、外套、长棍等作为临时防护,但切勿主动攻击野生动物,以免激怒或吸引它们。一旦发生正面冲突,正面朝向它们,保持直立,用石头、棍子等攻击它们的眼睛、鼻子等脆弱部位,同时保护好自己的脸部和喉咙。
五、露营夜宿一定要保留光源
在野外露营夜宿要妥善处理食物垃圾,减少吸引野生动物的概率。很多野生动物夜视力好,可以察觉人的存在,但它们普遍怕光,所以夜宿期间,应当要打开手电筒或生篝火,加以防护。
六、求助专业人士
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之中,立即拨打当地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的电话或报警,寻求专业帮助。如不小心被抓伤、咬伤,要及时就医和接种狂犬疫苗。
不论是野猴伤人、东北虎进村还是野猪“肇事”,这些事件不断凸显出加强野生动物保护与人类安全协调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而这无疑是一项需要长期深入探索的重大课题。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提醒广大网民,我们应始终怀着敬畏之心,通过理性科学的认知与引导,树立尊重自然、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观念,以此构建一个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局面。
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原标题:与野生动物“狭路相逢”?别慌!避险“秘籍”来啦!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