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星光熠熠,叶嘉莹的温州情缘

星光熠熠,叶嘉莹的温州情缘

温州宣传 2024-11-27 09:45:00

  11月24日下午,中华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在天津去世,享年100岁。她的离世引发了社会各方的追思和缅怀。

  “石城小聚太匆匆,后约相期雁荡中”。早年,她曾和温籍友人、翻译家、学者赵瑞蕻许下雁荡之约。在叶嘉莹的人生历程中,她曾和多位温籍名家有过文学往来,诗词唱和,结下师友情谊。

  赵瑞蕻:后约相期雁荡中

  赵瑞蕻次女赵蘅收藏有叶嘉莹给其父亲的赠书和珍贵书信。这些首次公开的珍贵史料记录了两人鲜为人知的文学往来。

  1979年,56岁的叶嘉莹利用假期,开始应邀自费回国讲学。久在海外讲学的她此后与国内多所高校师友结下情谊。1979年5月10日,叶嘉莹受邀抵达南京。在南京大学任教的赵瑞蕻和程千帆、郭维森一同迎接。

  “未曾见面已书来”,在这次见面之前,两人已书信往来。赵蘅保留了两封叶嘉莹不同时期寄来的书信。信中,叶嘉莹竖体繁体字书写,字迹潇洒,遣词造句文言白话夹杂,甚至中英文夹杂。

  叶嘉莹写给赵瑞蕻的书信。赵蘅供图

  赵蘅感慨,“在信中,叶先生细述拖延赴宁的原因,足见她很看重和家父的会面,两人十分投缘。也说明家父的礼节和热情感染了叶先生。可惜父亲的回信尚未发现!”

  赵瑞蕻不仅是一位翻译家,比较文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古典诗词上也颇有造诣。或许正因为此,久在海外讲学、深谙中西文化背景、深耕古典诗词的叶嘉莹先生和赵瑞蕻一见如故,并有诗歌唱和。

  赵蘅所藏的遗存中,还有一首赵瑞蕻赠送叶嘉莹的诗作,上有赵瑞蕻亲笔修改的痕迹。

  而在叶嘉莹所著的《迦陵诗词稿》(2007年中华书局出版)中收录了两首赠给赵瑞蕻的诗歌。

  赠南京大学赵瑞蕻教授绝句二首(1979年)

  叶嘉莹

  未曾觌面已书来,高谊佳文眼顿开。

  青草池塘誇谢句,轩辕妙解释灵台。

  石城小聚太匆匆,后约相期雁荡中。

  已去犹蒙珍籍赠,开缄感愧满深衷。

  作为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对谢灵运颇有研究,诗中她所用的“春草池塘”典故,正是出自谢灵运在永嘉任职时所作的《登池上楼》。

  中国古诗如何从很简单的自然的写作,演进出后来这么繁复的形式?对于这个问题,叶嘉莹正是借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做了非常精彩的讲解。叶先生认为, 这首诗里句法章法的繁复,影响了后来唐诗的发展。

  从“春草池塘”到相约雁荡,均可见叶嘉莹对温州的诗意了解。

  夏承焘:开继宗风一代尊

  赵蘅的大姨杨敏如是叶嘉莹的同门师姐,均师从名家顾随。杨敏如同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精于唐宋词研究。巧合的是,1982年,正是杨敏如促成了叶嘉莹一场心心念念的拜访。

  1982年初,叶嘉莹(右一)、杨敏如(后排右一)、叶嘉莹侄子叶言材(前排右一)登门拜访夏承焘夫妇  图源:网络

  叶言材曾撰文回忆,姑母叶嘉莹本善讲诗,当初她主动申请回国教书,本就是想为祖国培养人才。因当时国内善讲词的人不多,所以姑母就主动讲词。

  温籍学者夏承焘被誉为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一代词宗”。叶嘉莹一直想去拜访夏先生,于是拜托同门师姐杨敏如打听到夏先生在北京的住处,终于在1982年初的一天晚上实现了这一愿望,三位词学者相聚一堂。叶言材记得,当时叶嘉莹将已经出版的《迦陵谈诗》和《迦陵谈词》送给了夏承焘。

  夏承焘先生在杭州留影

  这次会面的4年之后,夏承焘逝世。叶嘉莹特撰《挽夏承焘先生二绝》。诗中提及,她的友人、中国台湾著名散文家琦君也是永嘉人。

  挽夏承焘先生二绝

  叶嘉莹

  词林大业忆强村,开继宗风一代尊。

  西子湖边留教泽,永嘉山水与招魂。

  先生高弟吾知友,每话师恩感旧深。

  一夕大星沉不起,沧波隔海最伤心。

  注:友人潘琦君女士亦为永嘉人,曾从先生受学,现为台湾著名散文家,写有怀念夏先生之文字多篇。

  琦君(1917—2006),温州市瓯海区人

  琦君原名潘希真,所以,叶嘉莹在诗中称其为潘琦君。琦君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在悼念夏承焘的这篇诗作中,叶嘉莹写道:一夕大星沉不起。

  这份珍贵的情谊延续多年。2020年,《夏承焘致谢玉岑手札笺释》修订版编者、温州学者沈迦在该书出版前夕联系96岁高龄的叶嘉莹。“我请她做此书的推荐人,写大名在腰封,她听闻是夏承焘的书信,就一口应允了。”

  南怀瑾:促成首本诗集出版

  叶嘉莹在中国台湾的温籍友人除了著名作家琦君,还有国学大师南怀瑾(1918—2012)。

  两人不仅曾是中国台湾辅仁大学的同事,而且此后也颇多交往。叶嘉莹经常在各种讲座提及与南怀瑾的交往。

  在一篇根据录音整理,于2018年10月21日定稿的口述稿中,叶嘉莹称南怀瑾为南老师。据她回忆,1967年,他们同在辅仁大学任教,“每个礼拜在辅大上课时都见一次面”。

  叶嘉莹和南怀瑾合影  图源:温州南怀瑾书院公众号

  口述原文:

  1967年暑假我回到(中国)台湾,又回到台大、辅仁和淡江教书,那一年,在辅仁大学跟南老师碰见的,他当时也在辅仁大学教书。辅仁大学在台北市郊区,我们都住在台北市区,所以辅仁大学就派一个车去接我们来上课……我们都是中文系的老师,在一个休息室,南老师对于诗词很有兴趣,我们在一起就聊诗词。南老师偶然从学生那里看到一本我的打字的诗词稿,他说你出版了吗?唉呀,我说这是小的时候随便乱写的习作,不值得出版。南老师他说,我觉得你写得很好嘛,你不出版太可惜了嘛。所以他就拿了一本学生打字的稿子,他很热心地说,我要交出版社给你出版。我跟南老师从开始认识到谈话、同事只有一年时间,我就又出国了。出国后,1969年底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这本书。

  短短一年的相识,南怀瑾不但帮叶嘉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还帮了另一个忙。时值叶嘉莹第二次出国任教,南怀瑾为她介绍了一位友人占卜,结果十分灵验。

  叶嘉莹回忆,南怀瑾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知识方面也非常渊博。“南老师那会儿跟我谈话,大致都是讲诗词,他对于文学很有兴趣。”正因为此,南怀瑾促成了叶嘉莹首本诗集的出版。

  朱维之:促成叶嘉莹结缘南开

  “叶嘉莹在南开大学时,和温籍学者朱维之亦有交集。”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方韶毅介绍,1979年,叶嘉莹首次在南开大学中文系开课,当时年逾七旬的朱维之任南开大学中文系主任。著名学者、翻译家朱维之(1905—1999)是温州苍南人,毕业于浙江省立十中师范部(温州中学前身),是朱自清的学生。

  叶嘉莹先生与南开大学的缘分,始于那一次讲课。此后,四十余年间,她在这里教书育人,建立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捐出3600万元积蓄设立“迦陵基金”。

  1979年4月,叶嘉莹先生第一次到南开讲学时,与时任校长杨石先(前排右二)、时任外文系主任李霁野(前排右一)、时任中文系主任朱维之(前排左一)等人合影  图源:迦陵学舍公众号

  朱维之是促成叶嘉莹结缘南开大学的牵线人之一。据南开大学资深教授鲁德才回忆,1979年,叶嘉莹先生寄给南开大学外文系李霁野先生一封信,告知回国教书的申请已经得到教育部批准,教育部安排她到北京大学去教书。

  李霁野邀请她来南开大学讲课。因南开大学外文系不设古代诗文专业课,李先生将信转给时任中文系主任的朱维之先生。朱先生极重视著名学者的来访,当即表示邀请叶先生。

  在叶嘉莹所著的《迦陵诗词稿》(2007年中华书局出版)中,除了赠诗南京大学温籍学者赵瑞蕻之外,还有赠诗朱维之。在《天津纪事绝句二十四首(1979)》中,开篇两首赠李霁野,第三首赠朱维之。

  天津纪事绝句二十四首(1979)

  叶嘉莹

  余勇犹存世屡更,江山百代育豪英

  笑谈六十年前事,五四旗边一小兵。

  (赠朱维之先生)

  在《掬水月在手》文学纪录电影同名书籍中,叶嘉莹谈及:“当年的课,除了学生还有很多老师也来听。不但中文系的老师来了,最难得的是中文系系主任朱维之老先生每堂必来。我很遗憾的一件事情,是我临别那天,朱老先生讲了很长一段话,讲得非常好,可惜没有录音下来。”

  据当时听讲学生谷羽的笔记,朱维之致欢送词:

  叶先生的讲课本身就是一首诗,充满了感发的力量,达到了一种很高的意境。她的讲课贯穿着一种感情,就是爱国的热情。她住在国外,利用假期回国讲学,离祖国越远,热爱祖国的感情越深。她讲课旁征博引,基本功很深。她自己说是“跑野马”,我看是奔放。她工作认真刻苦,去南京讲学,也不误我们的课。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百年诗魂陨落,随着叶嘉莹离世而渐渐消逝的那个时代,曾是群星闪耀时。这片跨越百年的灿烂银河中不乏温籍学者的点点星光。追思叶嘉莹时,我们也在共同追忆那一代的学人风骨,共同守护代代传承至今的中华文脉。

  来源:温州宣传

  原标题:星光熠熠,叶嘉莹的温州情缘

  作者:尤豆豆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