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天”要效益,纽顿公司打造了全市阀门业内首座智能立体仓。 受访者供图
“工业上楼”让汽车上楼变得越来越普遍,图为浙江名瑞机械有限公司的屋顶停车场。受访者供图
工业用地,寸土寸金。如何让“寸土”生“寸金”,为新旧动能转换、未来产业发展拓宽新空间?温州给出了自己的解法。近日,由温州市经信局与温州设计集团下属温州市工业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业院”)联合编制的《温州市分行业“工业上楼”指引》正式发布,向天空要空间、以立体促发展。
什么是“工业上楼”?“工业上楼”作为新型工业发展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单层工厂生产模式,而是将生产、办公、研发、设计等功能整合到多层或高层建筑中,形成新型工业楼宇。值得注意的是,“工业上楼”并非简单地将工厂搬上楼,而是一个生产空间从平面到立体转变的系统工程,企业向上要空间,通过提升亩均产出,让土地资源得到最高效的利用。
为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工业上楼”实施路径,温州市经信局与工业院组成专业课题组,深入电气、泵阀、鞋服等传统行业,实地走访了48家企业,细致梳理各行业特点、火灾风险、仓储需求、生产工艺及设备特性等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为不同行业量身订制了厂房推荐参数,为企业提供了清晰明确的操作指南。
“工业上楼”模式的推广,不仅有效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用地成本高昂的难题,更成为盘活存量工业用地、创新工业发展模式、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引擎。温州各市(县、区)的积极探索初显成效,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的典型案例。
以去年11月投产的纽顿总部工业园为例,在这座智能化的标准厂房内,电梯可轻松承载10吨货车,高空中的生产设备运转如飞,自动化锻造车间绵延数百米,机械臂挥舞间,车削、铣削、钻孔、攻丝整个加工过程一气呵成。产品一下线AVA机器人迅速将产品精准运送至立体仓储仓库,运输至楼上组装车间进行最后的组装……值得一提的是,这座投资1000多万元打造的智能立体仓储,系全市阀门业内首座智能立体仓,总高24米、直通4层厂房,设有3000余个库位,能容纳物料约3600吨。只需在电脑系统输入物料编码,无人轨道车几秒内即可精准送料,大幅提高空间利用率和作业效率。如今纽顿年产10000吨高参数特种波纹管阀门及蒸汽系统,产品合格率却达到99%以上。
纽顿流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孙娒感慨:“不到20亩的地却发挥了200亩地的效用,不仅降低了用地成本,还大幅减少了产品调配成本。工业上楼大大释放了我们企业的产能。”
在温州,像纽顿这样实现“上楼”转型,向上要空间的场景越来越多。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位于苍南县灵溪镇的耀弘塑业也面临着生产规模扩张的迫切需求。“原有厂房已无法满足需求,额外租赁的2万多平方米厂房,每年仅租金就达500多万元。这不但增加了财务成本,管理还得两头跑。”耀弘塑业董事长、总经理姜集慎算了一笔经济账后决定实现生产上楼。耀弘塑业原拆原建,不增一分地,建起了六层的立体产业楼,建筑面积增加近10倍;容积率从0.33增加至3.19,提升近10倍,实现了企业的“增资扩产”和高效发展。
一幢大楼,就能形成一条生产链;一个园区,就能打造高品质先进制造业生态圈……工业上楼也正让这样的理想化场景成为现实。
在中国鞋都前京鞋业智造基地项目现场,一幢幢高楼正拔地而起,这个总建筑面积达10万余平方米、总投资5.2亿元的高端创新型制造基地,集鞋业生产制造、设计研发、商务办公、服务公寓及全方位生活娱乐配套于一体,是温州全市容积率最高的立体工厂。项目建成后,园区将实现让企业生产车间、研发中心、展销中心统一“上楼”,真正实现“一栋楼就是一条产业链”,构建上下游企业“上下楼”合作的工作新场景。
为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工业上楼”,政府正在积极推动。《温州市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鼓励“工业上楼”,并要求各属地政府根据本地产业特色,制定详细的产业导向目录。为了吸引企业“应上楼尽上楼”,温州市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包括“高容积率、高税收、低地价”等优惠措施,通过经济杠杆,引导企业向高层工业楼宇集聚,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促进产业升级和动能转换。更为值得关注的是,《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工业上楼”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据纲要测算,到2035年,温州市需新增工业用地高达23万亩。然而,实际本轮国土空间规划期限内(2035年)新增的工业潜力空间仅为14.13万亩左右,存在近9万亩的缺口,仅依靠新增土地远远无法满足未来工业发展的需求,提升存量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工业上楼”等方式增加工业空间,成为了温州市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访谈>>>
“工业上楼”是必然选择
“工业上楼”将给温州产业带来哪些变化?哪些行业适合将生产车间“搬”到高楼上,企业在“上楼”的过程中又该如何保证安全与效率?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市工业设计院建筑所副所长胡书野。
记者:“用地难”长期以来都是温州制造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工业上楼”是否代表着温州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胡书野:我市工业用地存量少、增量缺、利用低效、地质条件差等现象突出。全市工业用地仅22.72万亩,平均容积率低至1.3,老旧工业区多达207个,面积4.22万亩,多为2000年建成,存在容积率低、建筑密度小、规划配套缺失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工业上楼”应运而生,成为破题的必然选择。
“工业上楼”通过构建“垂直工业”新布局,从横向转向纵向发展,向天空要空间。这一模式不仅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导入,还加速了企业内部空间的优化重组,实现了企业从外在形态到内在结构的全面升级,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更加多功能、高效率的产业形态,助力温州工业焕发新生。
记者:近年来,国内很多城市也在推动“工业上楼”,和他们相比,温州的“工业上楼”有什么不同?
胡书野:相比深圳、上海、广东等地,温州产业偏“实”偏“重”,因此不能照搬照抄外地的发展经验,我们提炼出“大开间、高承重,便上楼、智能化、保安全”的十五字要诀,根据温州自身产业结构情况,因地制宜推动“工业上楼”。譬如电气、泵阀、汽车零部件等对层高、减震、承重要求高,如鞋业服装产业属于人员密集型产业,对物流、垂直交通要求高等。
记者:在《温州市分行业“工业上楼”指引》中,我们注意到“安全”是一个高频词,所以我们也并非鼓励所有产业都“上楼”?
胡书野:安全是工业上楼的底线要求。并不是所有产业都适合“上楼”,“工业上楼”有一定的匹配性,并非所有产业、所有区域都适合,要避免一哄而上的问题。对于部分重工业来说,要进行减震隔振评估才可上楼。对于企业,一般要求生产的火灾危险性≤丙类,且建筑消防设施、安全疏散设施、灭火救援设施等配置和火灾危险性相匹配,危化品<丁类,如企业无法满足安全环保要求,则“一票否决”。
记者:企业如何自我评估是否符合“工业上楼”标准?
胡书野:为了进一步方便企业使用指引,我们课题组开发了一款厂房设计模型小程序,该小程序集成了温州传统厂房设计参考数据,帮助企业测算建设规模数据,实现土地与车间的高效利用。企业可以通过小程序,选择自身行业,输入拿地规模和政府部门提供的用地规划设计条件,以及企业自身产业的特色和需求,获得定制化的厂房设计数据。此外,该模型还能帮助企业根据自身产业特色和需求,实现土地与车间的高效利用。“精准定制”的模型运行模式允许企业输入符合自身产业特色和需求的数据,以及自定系数,从而得到更加个性化的空间布局方案。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用地不增,如何助产业更上层楼?
《温州市分行业“工业上楼”指引》给出解法
记者:邓帆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