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昱丞在指导小朋友体验木活字印刷技术
潘昱丞展示木活字印刷技术相关文创作品
木活字印刷技术制作的婚书
木活字印刷技术与瑞安早茶相结合
木活字印刷技术制作的温大录取通知书
温州网讯 “毕昇,以前是一个做雕版的工匠。做雕版印刷的坏处是什么?同学们都知道,它不方便使用。于是,这个毕昇很聪明,他做了一件什么事呢?他拿了一个锤头把雕版砸开了……”当记者看到潘昱丞的时候,他正戴着麦克风跟观众生动讲解。
一坐下来聊天,潘昱丞就强调:“我还不是非遗传承人,我只是一个木活字印刷技术青年传播者。”
“很荣幸,能来首都北京跟全国观众介绍我们的非遗文创作品!”在2024岁末的“青年文化跨年夜”中,中国木活字印刷展示馆的00后讲师潘昱丞,展示了一份温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和一张婚书,这是潘昱丞团队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木活字印刷技术制作的文创品。他笑称自己是一个青春“话筒”,希望能用新媒体传播温州非遗好声音。
受家里人熏陶
与木活字结缘
2024年11月,视频创作者李子柒回归首次“出差”就选择了在温州瑞安,她被聘任为东源木活字印刷文化研究院文化传播大使。因为自带“流量”的李子柒,也让更多人看到了温州非遗——木活字印刷技术。
“我现在做的工作也是跟李子柒有些相似,我们都是为了传播好木活字印刷技术。”潘昱丞拿出了一个自己团队做的瑞安早茶伴手礼,用木活字印刷技术刻的“天瑞地安”茶罐,并且上面还有仿造瓷活字刻的瑞安地标。
潘昱丞与木活字印刷技术的结缘,始于父亲的“引荐”,以及受家里人的文化熏陶。
2010年,中国活字印刷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尽管如此,公众对它的认知度依然不高。出于保护和推广这项非遗的迫切愿望,潘昱丞的父亲潘胜南于2019年从瑞安市区来到东源村,成为位于村中的中国木活字印刷展示馆的馆长。
在父亲的影响下,当时还在读大学的潘昱丞,就开始接触这门技艺,并且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母亲也在从事瑞安文旅相关工作,希望他也能多多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潘昱丞跟随瑞安市木活字印刷文化研究院院长吴小淮,系统学习了木活字印刷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又拜木活字印刷技术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魁兆为师,研习技艺。
毕业后,潘昱丞就直接回到了东源村中国木活字印刷展示馆工作,成为馆内讲师。他表示,自己接触木活字以后慢慢喜欢上,再加上父母的职业,自己又是瑞安人,天时地利人和,成为展示馆讲师与木活字印刷技术青年传播者是很自然的事。
刻苦学习技艺
发挥专业特长
木活字印刷技术包括书写、镌刻、捡字和印刷等一系列工序,难度很大。没有底子的潘昱丞刚开始接触木活字,觉得最难的就是要写老宋体的反字。
“正着把老宋体写漂亮也不容易,更何况是反字!”但是,潘昱丞也没有被困难吓退,而是反复练习,想象写老宋体反字是享受的事,而且从自己喜欢的字写起。
以前要用毛笔在长宽约一厘米的小木块上写,现在为了方便上手,毛笔改成了水笔,同时采用“以画代写”的方式,把反字“画”出来,轻松了许多。潘昱丞觉得既然要传播好非遗,自己也要多少懂一点技术,才会更好地去传播。
捡字工序是要迅速地在上万个字块中把所需要的字挑出来,就必须从熟记“捡字诗”开始。“捡字诗”有32句160个字,用来帮助记忆不同偏旁部首的字块在字库里的排列位置。“捡字诗”要用瑞安方言记诵,潘昱丞觉得这个虽然有难度,但是非常有趣。
潘昱丞的大学专业是播音主持,讲师的身份对他来说,也是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当讲师的时候,他每讲一次故事,就是练习一次非遗故事。所以他珍惜每次讲解机会,而且每讲一次故事,就会对非遗的感悟会更深。
有些素材故事可能是枯燥的,尤其对小朋友来说,可能难以理解。他就会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改写故事,比如毕昇的故事,他加了一些细节,让故事充满画面感。毕昇拿了一个锤头把雕版砸开,变成一个个小块,后来就有了木活字的发明,类似这样的表述就会让人觉得更有趣。
建立传播矩阵
让非遗大众化
潘昱丞打开了现在流行的几个社交媒体,输入了“木活字印刷”关键词搜索,“你看,现在几个视频平台上面去搜,发现与木活字印刷相关的视频内容,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模板,“今天来这里印刷了。怎么印刷?纸放了就好……”
在潘昱丞看来,对木活字印刷的视频拍摄内容停留在表面,这种表面东西看多了,大众的反馈出现了质疑:“这种非遗有什么好传承下来的。”所以,潘昱丞团队就在拍摄新的非遗视频,想让大家知道非遗这种古老技艺并不是脱离现实生活,想让非遗大众化,走进寻常百姓家。包括现在潘昱丞团队所做的文创礼品、研学活动、非遗展演,都是用新的传播方式来弘扬老技艺。
通过研学活动,将东源村的木活字传承人集聚起来,可以让大家近距离跟非遗传承人接触,开发和制作木活字印刷术的文创作品,让木活字印刷技术在更广泛的场景里被应用,发现这项古老技艺的新活力。
温州的大家族每隔15-20年就要重修一次宗谱,他们通常会请修谱先生一家老小带上木活字,入住家中,一待就是半个月,直到宗谱重新修印完成。然而,随着铅活字印刷术的普及,特别是电脑软件的出现,木活字印刷技术也逐渐没落,甚至一度面临消亡的危机。
来到中国木活字印刷展示馆工作后,潘昱丞愈发感到了肩上的责任:“我要让木活字印刷术不只存在于课本中,而是走入大众生活。”
潘昱丞透露,接下来,他计划在更多新媒体平台开设账号,要建立一个属于木活字印刷技术的传播矩阵,要全方位讲述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历史和传承人的故事,并通过线上渠道让东源村的传承人们获得更多收入,以后木活字的元素还可以与短剧、网络文学、数字动漫等结合,真正地让大家发现它的更多魅力。
学了播音之后,潘昱丞比喻自己就是一个"话筒",无论是温州各种文旅活动当主持人和讲解员,还是木活字印刷技术传播者,这位年轻的00后,用青春的声音,在为传播温州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00后潘昱丞:青春“话筒”传播温州非遗好声音
记者 戴卓蕾/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