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师张素:从一朵花读懂世界 打破框架的花之绽放

温州网讯 有人说,花艺师是离春天最近的人。他们用双手触摸着季节的脉搏,在花开花落中捕捉自然界最鲜活的瞬间,感悟着人生。
与花艺师张素的相见,是在乐清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可楼。她正悉心指导一位80后的三胎妈妈插花,阳光斑驳地穿透她们手中的大飞燕与黄玫瑰,耳畔回响着她们轻柔的话语:“春天已至,我愿做万物生长的记录者。”“在这绚烂的春日里,这些花朵仿佛拥有治愈人心的魔力。”
感知四季
插花犹如绘画
张素,70后独立花艺师,毕业于国美,擅长将东方花道与传统美学进行融合。5年前在可楼创建了自己的个人工作室“素也·花植空间”,每天都用手中的植物讲四季最美故事。
“自美院毕业选择从事花艺师这个职业,亲朋好友说找我很容易,不是在工作室教插花,就是上山观察采摘植物。”张素打开手机里的相册,让记者看她上山拍下的各种植物。


她一年四季不间断地上山观察采摘花朵,站在季节的交界线上,手持的仿佛不是修枝的剪刀,而是一支“画笔”。边闻花香,边与四季同频,每一件作品,都是触摸时光、凝固经典的画作。春天,以“生长”为主题,迎春花、油菜花等为主角,表达万物萌发的诗性语言;夏天,以“绽放”为主题,夏叶为主角,解读炽热绽放的情感密码;秋天,以“丰收”为主题,果实为主角,呈现沉淀时光的隐喻艺术;冬天,则以“斗寒”为主题,梅花为主角,展现寂静孕育的生命哲思。


“为什么说‘植物花材’造型艺术与插花不同。插花注重的是赏花,突出‘花团锦簇’再现大自然美与生活美,‘植物花材’造型艺术,则宛如绘画,既讲究空间感的营造,又注重留白的艺术,需巧取花材,更需蕴含哲思。记得有一次,我在创作时运用了本土花材乐清石斛花。渐变色的石斛花在盆中缓缓铺展,颠覆传统平衡,带来强烈视觉冲击,让欣赏者深切感受到释放生命的力量。”张素现场举了创作石斛花造型这个案例。
创作哲学
接受各种“不完美”


目前,张素的工作室已有数十名学员,她在培训课上,听到学员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便是:学习“植物花材”造型艺术有哪些难点?
她总是看着花,慢悠悠地答道:“难点在于,学会在卷的时代,静下心用花花草草,精准表达细腻的感情,深刻的思想,以及生活的态度。”
听完她的回答,很多学员,开始从接受“不完美”的素材,转而接受“不完美”的生活。课上,他们或手捧晒得卷边的花球,或紧握被风折下的树枝,直至将这些材料化为艺术品,慢慢体会着:这些看似万物的“瑕疵”,实则正是等待光芒渗透的缝隙。
课后,张素最喜欢与学员坐在可楼的小院子里,沏上茶,细品作品,慢慢交流,特别有成就感。大家都有一种共鸣:或许学习其他课程很难坚持,因为容易感觉到枯燥,但学插花则不同,每天都能感受到“新鲜”,感受到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色彩。
身处“快时代”
玩转“慢花艺”

张素爱花,爱“花植空间”,也深知一个全能的花艺师不仅要有插花的技能,还要掌握更多的附加技能才能去传播多样的美。于是,她开始拿起相机不断学习与尝试新的拍摄手法,尽量“还原”作品在人们眼中最真实的美貌,甚至,以摄影的表达方式在花艺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
除了摄影,她也很喜欢阅读和书法。阅读和书法都融入了日常。她喜欢阅读与花艺与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在她看来,这些书籍有助于她修养身心;练习书法也很重要,书法中的“计白当黑”,能助于花艺的“留白”,有助于捕捉自然形态的韵律美。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张素很喜欢哲学家王阳明写的这几句话,仿佛道出了创办“素也·花植空间”的初衷。插一枝花、品一杯茶、看一本书,通过“自然参与感”和“创作松弛感”,传递“慢”背后的生命哲学。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从一朵花读懂世界 打破框架的花之绽放
记者 潇瑜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
东西部协作一项目获“国家认证”
社会02-28
-
三问县域医疗龙港模式为什么行
社会02-28
-
高龄菜农告别流动摆摊 “爱心疏导屋”内安心卖菜
社会02-28
-
龙港印刷产业细分领域跨界融合 文创频“出圈”
社会02-28
-
立足中国眼谷链接全球资源 用“小技术”撬动“大健康”
社会02-28
-
苍南地名文化云展馆上线啦!马上体验→
社会02-28
-
门窗完好暗格无损 8万元现金黄金神秘失踪
社会02-28
-
日薪300元!温州南麂列岛又开始招“守鸟人”,这个要求很关键……
社会02-28
-
“戏从温州来”又一重要成果!瓯剧演员叶媛媛获第33届上海白玉兰奖新人配角奖
科教文体02-28
-
树与岛的共生!江心屿的“看云者”和“听潮儿”
社会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