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濒危植物“回家” 乌岩岭2100株人工繁育种苗重返山林
连日来,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比往常热闹了许多,2100株人工繁育的种苗和900粒优选种子,在植树节来临之际分批重返山林。3月11日上午,茂密的森林中晨雾还未消散,在保护区工作人员的“护送”下,精心培育7年的蛛网萼扦插苗被“回归”野外,种在泰顺县司前畲族镇西峰谷,阳光轻落在颤动的锯齿状叶片上,显得生机勃勃。

共享联盟·泰顺 冯亚斌 摄
作为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四五”期间规模最大的珍稀濒危植物回归行动,连日来在当地双坑口保护站、司前镇西峰谷等7个适宜生境,2100株人工繁育种苗与900粒优选种子分批重返山林,涵盖蛛网萼、泰顺杜鹃等9种国家和省重点保护植物。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珍稀濒危植物都来自保护区上芳香智能繁育基地。

乌岩岭管理中心供图
早在2017年,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启动珍稀濒危植物繁育基地建设,攻克泰顺杜鹃扦插生根难、浙江雪胆组培雌株成活率低等关键繁育技术难题,突破泰顺杜鹃、浙江雪胆等物种的大规模繁育瓶颈。目前,保护区野外保存着13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其中17种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形成“种子库—温室—野外”三级保护链条。

乌岩岭管理中心供图
走进上芳香智能繁育基地384平方米全自动智能温室,科研团队对温度、湿度和光照进行全天候调控,泰顺杜鹃扦插苗生根率可提升至82%,远超传统育苗水平。科研团队还通过3-7年不等的苗龄培育,结合遗传多样性研究,确保回归植株具备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乌岩岭管理中心供图
“保护区不仅要守绿,更要不断增绿。”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科技手段和数字建模,保护区还为每株植物定制生存方案。此次回归行动首次运用了高精度3D植被区划技术,对回归区域开展网格化分析。以短萼黄连为例,科研人员通过降水量、土壤pH值、腐殖质厚度等12项指标建模,精准锁定双坑口保护站溪涧林下0.5亩阴湿坡地作为最佳野外回归区域。针对福建观音座莲对光照、温度及水分的特殊需求,团队在雅阳镇氡泉保护区划定温泉微气候带,利用微型气象站实时监测生境情况,确保植物在野外回归后能正常生长繁衍。

乌岩岭管理中心供图
珍稀濒危植物“回归”野外,也备受当地村民照顾。司前畲族镇等保护区周边7个乡镇推行“公益林补偿+生态管护”机制,引导村民在专业培训后参与日常巡护。在司前畲族镇西峰谷回归点,村民采用毛竹筒滴灌装置为浙江雪胆块茎提供缓释水分,使幼苗成活率较传统灌溉提升40%。
来源:潮新闻
原标题:珍稀濒危植物“回家” 乌岩岭2100株人工繁育种苗重返山林
记者 尤建明 赖淼莲 吴经磊 冯亚斌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
温州电厂二期配套码头进入主体结构施工
社会03-11
-
温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业务新突破 缓解企业近1400万元资金压力
经济03-11
-
打造文旅IP购物新业态 乐清湾保税购物中心开业
经济03-11
-
乐清电气产业迎来无线电合规“及时雨”
社会03-11
-
温州去年1.7亿元“温暖”孤困儿童 2025年继续多举措关爱儿童
社会03-11
-
预计年底全线通车!瑞苍高速最新进展!
社会03-11
-
女子欲买49张千元购物卡 超市员工识破真相紧急报警
社会03-11
-
六旬老人踏青突发不适 七旬老人挖笋误触野猪夹
社会03-11
-
本周温州天气阵雨雷雨唱主角
社会03-11
-
在钢架雪车混合团体项目第二轮滑出最快成绩 温州小伙助力中国队夺世锦赛奖牌
科教文体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