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晚,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3·15特别节目以“水龙头里的秘密”为题,就温州家庭作坊生产的水龙头做了调查。报道中称,温州家庭作坊生产的水龙头锌含量超出国家标准10倍,铅含量超出国家标准81倍,对人体健康构成巨大危害。在废旧电器中拆除的铜,连带诸多不能确定的金属,经过粗糙的加工,便进入了千家万户……报道引发广泛关注。
事发:央视报道温产水龙头有“毒” |
|
央视曝毒水龙头铅超标81倍 为钱不择手段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被称为“中国五金洁具之乡”,3月上旬,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来到了这里,在这的海城水暖洁具市场,聚集了大大小小上百家的水暖商户,能见到各式各样,品牌不一、价格更是相差悬殊的水龙头。 废旧电器中拆出的铜,垃圾站里回收的铜,也许还有种种其它记者暂时还不能确定的金属,就在记者见到的作坊里,经过简单粗糙的加工,变成了每个家庭每天都要使用和接触的水龙头。 记者将从水龙头制造厂采集的铜样本送到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进行检测。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所副所长崔健勇:为模拟用户,一夜不用水的情况,我们对水龙头的材料进行了12个小时浸泡,结果表明,浸泡样品水中,铅、锌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自来水中铅、锌的含量。锌最高达到了1193微克(每)升,铅达到了405个微克(每)升。对比国家颁布的《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其中明确规定了饮用水中,锌含量不得超过每升100微克,铅含量不得超过每升5微克。而在样品做完12小时浸泡实验后,锌、铅等有害金属元素也严重超过饮用水安全标准,其中锌含量超标10倍,铅含量超标竟达到81倍。【详情】 |
记者调查:温州海城“毒”水龙头风波引发行业震动 |
|
“毒”水龙头阴影下的海城水暖洁具市场 |
温州海城“毒”水龙头风波引发行业震动24日下午,一场由温州市五金卫浴行业协会主办的海城街道水暖行业整治工作座谈会举行。会上,温州市五金卫浴行业协会会长管鸿升表示,针对此次水暖洁具质量存在的问题,将在行业内开始自查自纠,提出整改意见,引导企业加强产品质量管控,全面规范行业整合提升发展。 “这次央视的曝光打压给温州水暖产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这同时是淘汰落后产能,提升整个产业,实现产业转型的有利时机。”座谈会上,一位与会代表如是说道。 采访中,温州市五金卫浴行业协会会长管鸿升说,此次龙湾海城经历的质量危机,不由让我想起了杭州武林门的那把火。这把火刺痛了所有温州人的神经,是一把“耻辱之火”。也正是这一把大火,及时烧醒了温州人质量意识。【详情】 |
温州在行动:温州经开区重拳整治非法加工点 |
|
高清图集:海城重点整治伪劣产品水龙头作坊 |
温州经开区重拳整治非法加工点3月22日,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各相关部门、单位立即成立专项工作组,对无证无照、贴牌伪劣水暖洁具非法加工经营点开展联合执法。【详情】 102家加工点被查 查封2家限期整改14家共有102家水暖洁具生产经营加工点被查,16家存在问题,其中查封停业整顿2家,被责令限期整改14家。【详情】 凡是无证照的非法加工点一律列入黑名单对违法犯罪“零容忍”,凡是构成犯罪的一律移送公安、司法部门查处,凡是无证照的非法加工点一律列入黑名单。 经开区水暖洁具行业又整治 查处61家非法生产点25日,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区范围内,展开以水暖洁具行业为重点的非法生产加工经营点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一天内,全区共出动执法人员420多人次,查处非法生产加工经营点61家,其中拆除30家,取缔8家,限期整改23家。【详情】 |
延伸:上海也曾出现毒水龙头 |
|
上海检出“毒水龙头” |
【瞭望东方周刊】水龙头之毒:含多种重金属元素“净铅”成为市场“新宠”。然而,“无铅”或者“净铅”二字对于国内的铜制水龙头而言却是一个“伪命题”。 2013年7月14日,上海电视台《七分之一》披露:通过对13个水龙头样品进行实验,发现 9个品牌的水龙头浸泡水铅含量超国标。 其中,美标、申鹭达、朝阳卫浴少量超标,恒洁卫浴、得而达、摩恩超标数值在2?6倍,而九牧和高仪水龙头的铅超标量达到了18倍,最严重的乐家品牌铅析出量为173微克/升,超标34倍之多。 中外知名水龙头大品牌的悉数上榜,一时间搅乱了国内的水龙头行业。 5个月之后,面对愈演愈烈的水龙头“毒铅门”,央视《是真的吗?》再次对市场上的14款不同品牌的水龙头进行了检测,这一次名牌水龙头安然过关,只有来自建材市场的星丰洁具与五林卫浴两个厂商的水龙头存在铅超标。【详情】 |
深一度观察:曝光多次 “毒水龙头”为何仍泛滥? |
|
曝光多次 “毒水龙头”为何仍泛滥?水龙头的铅超标隐患,已是数度曝光,舆论有过多次讨论。网络检索可发现,在各地质检部门对水龙头的抽检中,合格率普遍不高。去年第二季度,温州工商局抽检20批次的水龙头,结果全部不合格。可为什么有了前车之鉴,温州“毒水龙头”还是这么泛滥? 据了解,涉事商家增加锌、铅等金属的比例,是为降低生产成本;而合格水龙头的订单,反倒不考虑,是为了打“价格战”。这足见竞争的低水平和失序。值得拷问的是,为什么这些劣质商品能流入市场? 说到底,还是监管没能下沉的问题。水龙头“含毒”,早就被曝光,可它迄今仍存在。虽然当地已启动专项整治,可这是否有些后知后觉?值得追问的,还有行业标准和相关法规的缺失。据央视报道,水龙头行业标准却“软”得很。铅含量和铅析出量只有推荐性标准,而没有强制执行力。此外,水龙头不属于强制性检查的合格类产品,很多企业生产出产品,自己印个合格证贴上就直接上市,乱象可见一斑。没有靠谱的“他律”,仅靠企业“自律”,效果能好吗?【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