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发绣亮相世界舞台 欲走“爱情路线”赢好感
核心提示:10月18日,温州大学温州市发绣研究所掌门人孟永国,带上26幅发绣精品,应邀参加在东阳举办的“2014世界工艺文化节”。
温州网10月20日讯(记者 张湉) 10月18日,温州大学温州市发绣研究所掌门人孟永国,带上26幅发绣精品,应邀参加在东阳举办的“2014世界工艺文化节”。该文化节专为庆祝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成立50周年而特别举办,也是“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有史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有全球影响力的 工艺美术盛会。
温州发绣,扬名海内外,更是在中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此次参展,孟永国精心准备,梳理了从单色发绣、彩色发绣到做底补色三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品,涵盖了各种题材内容,在50多平米的独立展区作展示。“我们希望让更多的国内外业界人士来关注温州发绣,了解温州发绣。特别是我们近年来新创的‘做底补色法’作品,十分期待业界的检验。”
孟永国清楚,要想赢得更多人的喜爱,发绣工艺也必须讲究“与时俱进”。所以去年起,他尝试以发绣爱情题材内容作为走向市场的探索。“我们以新娘的头发作为材料,绣成鸳鸯、燕子等图案,给新人作为爱情的信物,寓意白头偕老,幸福圆满。”据介绍,这样一幅直径为32cm的作品制成需要一个多月,价位在一万五至两万不等。这种创意推出以后,市场反响不错,目前已有许多人前来预定。
相关链接:发绣是怎样出炉的?
发绣生产制作过程十分严谨,从搜集头发到筛发、选发、分档、分色、软化、退脂、加工处理等有一套完整的科学处理程序。由于头发有油性,因此在使用之前要用醋浸泡,使其柔软,然后用香波、洗发液洗涤,除去污垢。经特制后的各种头发不霉、不烂、不蛀、不褪色。
制作每一幅发绣作品,都尽可能采用自然色,也称原色,特殊色发,则用补色来弥补,但要求达到相当的固色牢度。然后,用上等塔夫绸面料绷在木架上,将选好的稿样细心描绘上去,这叫上绷勾样。
绣制时,一般先绣面部,面部最有吸引力,面部绣得好与坏,也是一幅作品成败的关键。一开始,选择面部的中间色部位绣起,从左至右,层层施加。不论绣肌肉、内衣或背景,要依物体结构的纹理运针,才能形神兼备地表达。因此,制作一幅肖像之前,首先要经过一番针法设计和思考。
从设计、勾样到刺绣的结果,要花费几十乃至于数百个工日,也只完成了一大半,还要装裱、嵌锦、配架,经过严格的检验,方能算全部完工。
以下为孟永国的论述:
《论温州发绣在传承中的创新》(内容有作删减)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发绣只有不断地创新,才有可能发展而不被淘汰。
创新,既不是改头换面的彻底颠覆,也不是对传统技艺的物理性搬移,而是进行时代性融合的文化艺术创造,是推陈出新,是对传统基因的现代性延续。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创作观念需要适时转变。不能抱着已经固守了半个世纪的程式规范不放,凭经验继续再现重复过去。要去重新认识人像制作套路,学会质疑,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见解。如发绣作品《爱因斯坦》的创作,当时笔者受到绘画色彩和画面肌理的启发,一反往常的针法程式化约束,消除了在对象形体特征上的纠结,创造新的用针方法,使语言更贴切形象的精神表达,同时增强了语言节奏。
发绣艺术家除了要及时了解文化艺术信息、不断更新知识外,还必须深入社会生活,了解、体验当今的社会创造,及时掌握社会信息,为创作服务。
第二,内容与形式需要创新,孟永国将精髓归纳为八个字:应物施针,法随心意。
发绣艺术创作是凭靠艺术家施针度发来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发绣的针法不能死守陈规或套用古人的技法,理应“应物施针”,在遵循造物规律的同时提炼针法的可能性,物质坚则针脚硬,物质软则针脚柔,物异针变。
法随心意。创作者的人生修养和艺术智慧都在没有约束的状态下得以自然发挥,不造作、不拘泥,打破了“以法为法”的僵化程式,情之所至,艺之所生,操针弄线即是思想情感的表达。这也是传统发绣和现代发绣在技法上的分水岭。
第三、创新是艺术家自我提升和为对他人的超越。创作者需要在某一领域深入下去,做深、做透,形成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为他人所不能及,并提高自身修养,及时吸收新的艺术养分。
自2010年以来,温州发绣转型发展,从单一的人像绣中走出来,发绣创作人员根据自己的擅长来选择创作研究方向,发挥自身长处,在自己比较有兴趣,拿捏得住的领域去研究探索,使创造智慧得到价值体现。如万升平,他有很好的山水画基础,在笔墨的理解、画面气势的把握和意境的塑造方面都能得心应手,绣了几幅带有明显个人语言特色的发绣作品,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拓展,是对发绣本体语言的有效探究。
温州发绣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它离不开三次“质的飞跃”。
1. 温州发绣第一次创新,单色发绣。把素描的明暗规律运用于发绣创作中。
2. 温州发绣第二次创新,彩色发绣。以不同人种的天然色泽头发合绣,遵循色彩规律制成。
3. 温州发绣第三次创新,做底补色法。绣前做底色,形成绣面色调。实现“应物施针,法随心意”的创作理念,发绣创作进入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