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抗战故事:“厦儿团”的“林妈妈”

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作者: 邱国鹰 2015-05-15 09:22:26
核心提示:
查看评论
2006年1月,陈淑静带家人在江心革命烈士纪念馆(前为陈淑静,后排左起林黎明、林愚、林海舵)。
1938年9月,邓颖超(后排右五)看望“厦儿团”,后排右二为林环岛。

  温州网讯 日前,洞头县筹办回顾解放历程和60年巨变的洞头“红色印迹馆”,林黎明被特邀前往,核对展览中有关她父亲林环岛烈士的史实。林黎明面对父亲抱病疾书的遗照、邓颖超接见“厦儿团”的留影,抚摸父亲生前编辑出版的报纸、刊物,不由得百感丛生——母亲70多年的萦怀,自己20余载的苦寻,儿孙辈几代人的追思,一齐涌入脑际。

  作为海岛洞头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教育、文化、新闻和华侨统一战线作出卓越贡献的革命家,林环岛烈士是百岛人民的骄傲,更是家人心中永远的丰碑。

  陈淑静(林环岛夫人):

  “环岛开导我,为了救国,要舍得小家。”

  刚刚过完106岁生日的陈淑静女士,安详地静卧在床。在去年10月一场大病昏迷50多天后,她又挺了过来,话语虽然少了,可对先夫的思念,却依然强烈。她常会与女儿林黎明念叨在上海的经历,80年思念绵绵,最难忘“一二八”上海的打浦桥边。

  1931年4月,林环岛回到家乡洞头,与陈淑静举办了不挑彩盘不坐轿、不示嫁妆不拜堂的新式简约婚礼之后,双双来到上海。按照党组织的安排,林环岛以报社记者身份参加上海左联、社联的活动,并以笔名“林东山”为发行人,注册创办了革命刊物《现实周报》。他在周报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揭露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阴谋。

  “那时,我在周报社里帮助收集、剪贴资料,有时也跟着你爸爸外出,到剧院佯装看戏,趁演出中途熄灯时,散发抗日传单。”说起往事,陈淑静很自豪。

  《现实周报》仅仅办了两个多月就被当局查封,林环岛遭追捕,夫妇俩躲避到打浦桥打坊五号一位老太太家的三楼。一个星期后,“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林环岛不顾已经被追捕的危险,和战友们印发传单、小报,呼吁广大民众支持抗击日寇保卫上海的斗争;又带领进步青年为英勇抗战的十九路军送慰问品、抬伤员。

  就在忙碌之际,2月5日,陈淑静临产。林环岛整天埋头抗战工作,没法照料妻子。在医院尚未同意出院的情况下,他将妻儿接到房东老太太家,请她帮助照料。未料,体虚的妻子和衰弱的老太太无法护理好孩子,3月7日,出生才一个多月的儿子不幸夭殇。

  陈淑静悲痛不已,连日流泪。这时,上海激战犹酣,林环岛安慰爱妻:“不要哭。国家正处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为了救国,要舍得小家。”

  这句话,成了陈淑静日后坚强生活、教育儿孙的传家格言。

  时隔70年之后,陈淑静在诗作《怀林环岛》中写道:“珠泪纷纷落素衣,含辛弄笔断肠时。忆君折柳昂然去,何日妆前来画眉?”

  林黎明(林环岛之女):

  “爸爸的战友说,为了抗战他舍出了性命!”

  “洞头民间有个习俗,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家家户户会把绒衣呀、棉被呀拿出来晒。我们家呢,晒的却是书报、信件。妈妈告诉说,这些是你爸爸传下来的,是我们家的宝!”林黎明说。

  当年,身处险恶斗争环境又辗转各地居无定所的林环岛,把自己编写出版的书籍、报刊和一些来往信件,陆续寄回家保存。林黎明没见过父亲,是在翻阅这些书报信件中逐步认识父亲的;也正是从这些书报信件中,她循着“厦儿团”和越南“中共南委”的红线,两次南下,到厦门、泉州、漳州,追寻父亲在抗战中的艰难经历。

  “厦儿团”成立于1937年9月,由30多名少年儿童组成。这些孩子,小的只有7岁,最大的也不过17岁。他们穿草鞋,睡稻草,喝泉水,每天一个人8分钱的伙食费。林环岛从思想教育入手,带他们看望抗战将领,重温淞沪抗战经历;用自己在缅甸、香港看到的帝国主义压迫华侨的实例,启发爱国热情。特别是在广州,林环岛通过党组织,向时任中共南方局妇女工委书记的邓颖超做了工作汇报之后,邓颖超特意来驻地看望“厦儿团”,勉励他们说:“你们小小年纪,就那么热心爱国,真是我们的国宝!”这一切,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宣传抗战救亡的热情。

  林黎明曾在厦门找到“厦儿团”的干事梁开明,梁开明加入“厦儿团”时才13岁。他说:“云涛同志(林环岛的化名)待我们如子女一般亲切。他发挥每个人的所能,白天编写、排演节目,晚上为我们盖被子;外出联系演出,他让同去的孩子吃饱饭,自己不吃,推说是胃痛,事实是钱不够,宁愿饿肚子。看到有的孩子浮肿,就设法煮红枣赤豆汤。他这么疼爱我们,我们都爱叫他‘林妈妈’。”

  林环岛为“厦儿团”编写了不少节目,其中有一首闽南语歌曲,梁开明和其他健在的“厦儿团”成员现在还记得:“滚滚滚,大家一起打日本。阿兄做先锋,小弟作后盾。打得日本鬼子变作番薯粉。”

  “厦儿团”孩子小小年纪就为抗日救亡出力,在演出途经的闽、粤各地民众及柬埔寨、越南的华侨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但募集到了五大卡车的药品、衣物和一批慰问金,更是极大唤起了民众和华侨的抗日救国热情。这也引起当局亲日派的恐慌,千方百计阻挠。“厦儿团”于1939年6月从越南撤回国内,继续进行抗战宣传,至“皖南事变”后解散。

  而林环岛则继续留在越南。由于工作环境险恶,居无定所、食难饱腹,加上超负荷的工作,他的肺病已经很严重。同期在越南西贡做华侨工作的周永权后来在来信中告诉林黎明:“你父亲是拖着病体坚持工作的。我去他的住所看望,只见他用布巾扎着头,咳出的血溅了一地,还伏在桌上不停地写文章。为了抗战,他把命都舍出去了啊!”

  林海舵(林黎明之子):

  “我们要像外公一样,为国家为民族出力。”

  1964年5月,国务院追认林环岛为革命烈士之后,浙江、温州的革命烈士纪念馆,都陈列了他的生平介绍和相关史料;洞头烈士陵园也刻立了他的墓碑。

  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二医外科工作的林海舵说:“小时候,每逢清明,妈妈带我和哥哥、姐姐到县烈士陵园,把我抱到陵寝的最顶层,给外公献花圈。那时我就隐约知道,我的外公和别人的外公不一样。懂事以后,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帮妈妈晒外公留下的书籍、报刊,知道外公是为国家、为抗战献出生命,是革命烈士,心里很敬佩。”

  林海舵经常翻看外公留下的报刊、书信,了解到了平时不知晓的抗战救亡中另一条战线的斗争。林环岛以笔为刀枪,揭露日本侵略者的阴谋,与亲日派、投降派展开论战。他撰写的政论、杂文,甚至诗词、戏剧,都那么尖锐犀利,鞭辟入里,嬉笑怒骂,皆成利器。林环岛先后创办、主编了近10种报刊,足迹遍及浙、沪、闽、鄂、香港以及缅甸、越南、柬埔寨,到了哪里,就把那里当作宣传抗战救亡的阵地。

  2008年,林海舵和姐姐林海珊协助母亲搜集整理了外公的资料,交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和洞头县委党史办公室,编辑成《林环岛文集》,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林海舵自己动手,设计了文集的封面,他觉得,这是对外公爱国精神最好的纪念。

  林海舵说:“妈妈经常教育我们,学习、继承外公的革命精神,在和平年代,就是要一心爱人民爱国家,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出力。在这点上,我哥哥海帆做得很好。”

  林海帆是著名的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家,美国耶鲁大学终身教授,耶鲁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他身在国外,心系祖国。作为中国科技部的国际顾问,他经常回国,帮助国内院校建立干细胞基因移植研究机构;他组织在美的华裔博导,为祖国建立“科技希望工程”,培训高科技人才。从2012年起,由他任统筹,开展“与大师同行”项目,又名普罗米修斯计划,邀请美、英、德等国的顶尖科学家来中国,与100名经过层层选拔的高中生对话,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到今年已进行了三届。

  林愚(林海舵之子):

  “奶奶教我们,要做像曾祖父一样的人。”

  林愚是90后,正在读大一。上幼儿园时,学校在清明节组织孩子们做白花祭奠先烈。老师告诉他:“烈士陵园墓寝最顶端那个墓牌,就是你奶奶的爸爸,很了不起的。”从此,了不起的“奶奶的爸爸”,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到烈士墓祭拜时,他曾天真地问奶奶:“你的爸爸真的在里面吗?”

  其实,陵园里的只是林环岛的衣冠冢。当年他病逝西贡,党组织派人把他安葬在一福建义祠,并立有碑刻。林黎明遵母亲之意,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向相关部门提出到西贡迁坟的请求。鉴于当时越南的局势,未能成行,后来又曾托人前往寻找,得知几经动乱,这一义祠已不复存在。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如今,在省市的烈士纪念馆、洞头县的烈士陵园和“红色印迹馆”,林环岛事迹常展,英名长铭,也足以慰藉。

  林愚渐渐长大,他接替了父亲,攀爬上陵园墓寝,和姑表姐妹杨彬、杨卓熺向外曾祖父献花圈,同时也献上崇敬之情。

  (照片由林海舵提供)

  【抗战事迹】

  宣传抗日病逝越南

  林环岛,1904年出生于温州洞头。他大学时加入共产党,不久受党组织指派,参加北伐。“四一二”之后,他辗转缅甸、广东、武汉、上海等地,办学校、编报刊,进行革命宣传。“一二八”淞沪抗战,他舍家纾难,组织、发动民众支援十九路军。1938年6月,受中共闽西南特委指派,到“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儿童抗日救亡剧团”(简称“厦儿团”),担任总领队兼支部书记。他带领剧团辗转香港、越南、柬埔寨等地开展义演,宣传抗日,为抗战募捐到大批药品、衣物和款项。1939年5月“厦儿团”回国后,他奉令继续留在越南,以教师、编辑身份为掩护,在华侨中进行抗日救亡的组织、宣传工作,因积劳成疾,1940年12月26日病逝于越南西贡,年仅36岁。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诸葛之伊|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