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棋城铸棋魂

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作者: 马真正 2015-07-24 09:26:43
核心提示:二十年来,温州的筑“城”者们不遗余力,让国际象棋这项风靡于欧美的智力运动,在瓯越大地铸就出新的灵魂。
查看评论
温州青少年学棋之风盛行,年轻棋手迅速成长。 陈翔/摄
温州棋坛四代人(上排左起陈力行、黄希文、叶荣光,下排左起林烨、诸宸)。 资料图片

  温州网讯 今年是温州被命名为“国际象棋之城”二十周年,我市自上周开始推出了系列庆祝活动。温州体育有数张金名片,如“游泳之乡”、“象棋之乡”、“武术之乡”,但有一张名片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国际象棋之城”。1995年9月,时任温州副市长陈莲莲从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手中接过“全国国际象棋之城”的铜匾,从那以后“棋城”这个称号就被温州独享。二十年来,温州的筑“城”者们不遗余力,让国际象棋这项风靡于欧美的智力运动,在瓯越大地铸就出新的灵魂。

  建城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棋城”的诞生也历经了温州几代国象人的共同努力。

  接下来就要说一说“建城那些事儿”。

  温州的国际象棋历史起源于1958年。1956年国家体委将国际象棋列入我国正式体育竞赛项目。两年之后,温州市体委举办了我市历史上的第一次国际象棋比赛。

  陈力行当年就读温二中,对国际象棋的认识仅限于学校图书馆的一本书——《国际象棋自学法》,听说全市比赛正在举行,便兴冲冲前往观看。

  当他小心翼翼地推开赛场大门时,眼前的情形着实让他大吃一惊。陈力行回忆说:“空荡荡的赛场只有两位棋手在捉对厮杀,而我是唯一的观众。”忽然间比赛发生了争执,因为对规则理解不一样,两人各不相让。更有趣的是,连裁判也压根不懂“吃过路兵”规则,他只得说两位请暂停,我去找规则,于是匆匆离开赛场。站在一旁观看的陈力行不敢多嘴,心里嘀咕着:原来市赛也这么差劲……

  这么“差劲”的比赛却打响了棋城的第一枪。当年对弈的两位棋手,一个叫陈永华,另一个叫冯炳荣。后者是温州市国际象棋协会首届主席,2009年被协会授予终身成就奖。当年唯一的观众陈力行,现在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大象爷爷”,50多年来一直为棋城发展尽心尽力,是真正的身体力行者。

  国际象棋在温州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文革期间,棋类活动被打入冷宫,甚至于连市体委的棋赛用具也被没收。然而,我市业余棋手钱吉孚、王家权、黄希文和施星云等都依然恋着“64格”。黄希文住在朔门李家村的一户大宅内,这里是他们的练兵场。在这里,不管春夏秋冬,他们自学俄文、研究棋谱、切磋棋艺,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说起艰苦年代的学棋往事,黄希文肚子里有说不完的趣事:第一次与外地棋友见面,约定的暗号是各执一副棋子;第一次与外地棋队对抗,地点在当时最豪华的灯光球场;在文革期间举办的八城市邀请赛,赛场外站岗的是端着机关枪的民兵……

  温州市少年宫堪称温州棋界的“黄埔军校”。从1975年开办首期培训班以来,这里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位男子国际级大师叶荣光,国家级大师姜春、朱定龙、王苗、诸春晖、王骋……

  历经三十多年艰难发展,棋城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1995年9月19日上午9时,温州市府小礼堂内,人头攒动,气氛热烈。时任温州副市长陈莲莲从中国棋院院长、国家体委棋类活动管理中心主任陈祖德手里接过“国际象棋之城”的铜匾之时,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守城

  建城难,守城更难。20年来,为了捍卫“国际象棋之城”的荣誉,温州的筑城者们可谓“费尽心机”。

  关于守城,得讲几个和“钱”有关的故事。

  “棋后”诸宸在成名之后可以靠赢得比赛收获奖金,但青年时期的诸宸却常常因为缺少盘缠而无法参赛。她的首次世青赛之旅差点因为旅费问题夭折。

  当年棋手出国比赛都是自费,世青赛是在巴西一个连地图上都找不到名字的小城。旅途经费贵得惊人,粗略一算要十万元,这对诸宸的家庭是难以承受之重。于是诸宸妈妈诸爱良奔走呼吁,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希望得到热心人的帮助。功夫不负有心人,八十高龄的诗人马骅先生出面,与时任市政协副主席林毅先生一道,利用他俩的威望多方筹资,终于得到各界响应,从集团公司到乡镇,热心人纷纷解囊相助,38家单位和个人共捐出9万元,让诸宸1994年的巴西之行顺利启航。

  诸宸在她的自传《落棋无悔》中这样描述:“手里攥着厚厚的人民币,那是故乡对我的信任。”

  从某种程度上说,诸宸是棋城“众人托起的太阳”。

  创办于1989年的“希望杯”是我市历史最悠久的少儿比赛,至今只因为非典和甲流停办了两届。“希望杯”的历史上,曾经数次因为没钱而差点停办。

  让陈力行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五届。眼看着棋赛将近,原定的赞助商因为工厂不景气,取消了赞助。这让陈力行急坏了,无奈之下只能在家长会上宣布将停办。这时,一位名叫包建国的家长,挽着另一人来到讲台前说:“为了办比赛,我捐200元,意思意思。”接着他又介绍说:“我这位朋友是老板,也表示意思意思。”这一说,让“老板”潘方弟有点尴尬,因为他事先根本不知情,没带多少钱,他从口袋掏出500元,还一直说对不住,对不住。他俩一带头,其他家长纷纷响应,掀起了捐钱的热潮,不到10分钟,捐款就超过了6000元,办比赛绰绰有余了。

  “希望杯”前11届比赛,其中有6届都是家长众筹办赛,这项赛事如同“明星的摇篮”,诞生了丁立人、陈官祺、陈立天等一大批希望之星。

  如今,在热心企业家、市国际象棋协会主席徐炳兴的资助下,棋城各种办赛参赛几乎已经“不差钱”了。徐炳兴对国际象棋有着独特的感情,他出资十万元办了棋城杯,又花大价钱请来了“以色列棋王”盖尔凡德,为棋城发展投入了大量物力财力。对此,他总是很实在地说:“我终归只是出了点钱,更重要的还是要感谢那些踏踏实实做事情的人。”

  攻城

  有守土有责的,就有攻城略地的。自古就有“绍兴出老酒,温州出棋手”一说。温州培养的大批优秀棋手在国内外各项赛事中摧城拔寨,为棋城扬名立威。

  说到攻城,就不得不提棋城的三员大将——叶荣光、诸宸、丁立人。

  此三人的“英雄事迹”已无须赘述。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几乎是一脉相承,成功的幕后推手是一批默默奉献在基层的教练,从陈力行到黄希文、瞿维新再到王骋、林烨……其实他们才是攻城的策划者。

  在棋城20周年之际,年轻的丁立人站在了阵前,这个沉默寡言目光沉静的小伙子,是在棋城里成长的一个典型例子。1995年棋城成立,谢军与科尔奇诺依在温州举行“性别大战”,彼时丁立人年仅4岁,才刚刚接触国际象棋。20年之后,他已经是中国男子国际象棋攻城大军中的先锋。从棋城开始,又成为棋城的新标签,丁立人于温州的意义,颇类似于梅西成长于巴塞罗那青训营。

  不可忽视的是,除了几员攻城大将,棋城的“集团军”优势也是得天独厚的。丁立人的启蒙教练王骋说:丁立人在成长阶段,和他一起出道的有一批非常有潜力的小棋手,如贾昊翔、陈立天、陈柏涵、陈官祺等。他们在良好的竞争氛围中互相促进,共同成长。丁立人固然是第一个登上城墙的人,但在他下面架设云梯、擂鼓助威的小伙伴们同样功不可没。

  从建“城”到守“城”再到攻“城”,棋城的年轮随着岁月而递增。

  如今,温州已经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目前正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象棋运动置身其间,与温州城市文明一起前行,在无声的对弈中,丰富着我们城市的文化构成,提升着温州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成为这个城市文体板块中的靓丽风景,成为“国际象棋之城”的内在灵魂。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诸葛之伊|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