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两山论”落地生根
核心提示:转变政绩观,在保护环境上多建尺寸之功,在破坏环境上真正防微杜渐。像惩治腐败一样,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零容忍。
几年前,笔者在参加一个征求意见会时,听到一位政协委员痛陈发展带来的弊端,诸如河道污染、土地荒芜、村庄废弃、疾病多发等等,提出“不发展、慢发展也是发展”,结果发言者当众受到批评。在GDP作为考察指标,决定官员升迁的背景下,这样的言论自然不受欢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振聋发聩,眼睛一亮,保护生态就是发展,保护生态就是财富。然而,理念落地生根,却还任重道远。
重拾敬畏感,对自然爱惜保护。先哲孔子早就告诫我们:“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首先应敬畏自然,遵从规律。敬畏者,先敬后畏,必须带有几分敬重。“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人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感知万物之神圣,才能有内心的庄严与自知,才能爱惜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类可持续的长远发展目标。再也不要一方面把河流称之为“母亲河”,温情脉脉,一方面又随意排放、随意污染;这样只会自食其果,自受其害。恩格斯曾公开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对自然生态的态度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近年来浙江开展“五水共治”,向污染宣战,还河以清,还河以静,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只能打赢。
转变政绩观,抓早抓小。习近平主席访美演讲中引用了基辛格博士在其著作《世界秩序》中的话:“评判每一代人时,要看他们是否正视了人类社会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也可以说,当前正处于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的最关键点上。 “做对的事,任何时机都是好时机。”再也不能以单纯的经济发展指标为评价标准,再也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得眼前利益,再也不能走先发展再治理的老路,再也不能只顾眼前毁了子孙的生存空间。中国传统文化儒道思想中体现了先进的生态观点,天人合一,中庸之道,无不成为人们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遵循。转变政绩观,在保护环境上多建尺寸之功,在破坏环境上真正防微杜渐。像惩治腐败一样,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零容忍,“抓早抓小、动辄则咎”。严格立法、执法,对破坏环境行为依法处置,对属地官员终身追责。
管教结合,转变生活方式。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他还说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内心也愈充满敬畏”。让生态知识进课堂,生态教育从学生抓起,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理念植入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如此,才能播下生态文明的种子,并代代相传。“大道至简”,既是一种治国方略,也是一种值得倡导的生活方式,去繁就简,放弃对物质、对浮华的过度追求,回归生活的本质。在生态文明的引领下,积极倡导绿色消费观,建立起物质享受与精神生活、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的良性互动,从而找寻人类真正的幸福感归属感。
灿烂的文化与古老的智慧启迪着我们,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人们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人们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我们常说天地之间有大爱,爱自己、爱同类,还要爱天地自然。“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让我们以天地自然为师为友,认识规律、遵从规律,让我们一直走在文明发展生态发展和谐发展的大道上,愿水常绿山常青。(文/任泽建)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