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创新不创伤
核心提示:温州是一个符号,一个标杆,它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为经济发展导航。期待,植根在温州的土壤里的“双创”能发芽开花。
被誉为“一招妙棋”的中央决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稳增长、扩就业、促转型的重要抓手。“两创”升温下,一批温州人纷纷走进公众视野:“90后”周元凯,暂停博士学业,带着清一色的“温州合伙人”,推广由温州人设计的智能家居产品minik智能微插。上线46天,吸引了近35万人参与、筹得近2115万元支持资金。王晓东,小马达做出大事业,他花了千万元“学费”,抓住“机器换人”的机遇选择智能化、节能电机拓展境内外市场。唐展凡,在温州首家免费创客空间里日夜折腾,想为众多制造业企业找到一条解决仓储自动找物的新途径。
这些骨子里流淌着“创新”血液的青壮年,就如父辈一样,努力用创新的思维打破旧有模式,寻找新突破。“不创不温州”,“创业是最主动的就业。”创新创业激发了社会活力,创造了更多的社会价值。
“第一桶金”是来之不易的,提升“企业竞争力”靠的是创新。《上帝让温州人发财——温州创业文化启示录》作者、复旦大学教授吴松弟说,温州模式没有什么秘密,之所以取得成功,不过是人们将深藏在心底的创业致富的欲望充分释放出来,并成功地弄潮于市场经济罢了。虽然创新路上不免磕磕碰碰,但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践行,温州这座城市,才因此活力无限,为世人瞩目。
然而,也应看到,因为鲁莽,因为作秀,因为扭曲,一味追求非正能量的“创新”,扭曲了价值观,带来了诸多的“创伤”。
在校园,一些教师有“创新”教法,可面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偏误,应有义务“出手”而不引导,忽视了新课程理念,关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一些“绩效”扭曲了教学本质,让教师们看不到“成绩”与“效益”,反而挫伤了积极性。
在商海,曾出现一些“伪创新”,以创新之名,图投机、炒作之实。如“互联网地产众筹项目”,其所谓的众筹,即融资卖楼,把没卖出去的烂尾楼卖掉,着实令人啼笑皆非,这跟“婚姻经过创新,就变成了婚外情”有何区别呢?有投机炒作之嫌的伪创新对社会和公众不是造福,而是创伤。
在金融,几年前冒出了一个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创新”,断贷围城,老板跑路,事主跳楼,令人痛心疾首。在监管失控之下,银行资金、民间借贷合谋纠缠,酿出局部金融事端。温州钱殇,亦为神州之伤。
扭曲是创新的“冤家”,与创新理念背道而驰。此“创新”,说白了就是丢了原则性,违反道德底线,甚至违反法律约束,一些民众常常看不清其危害而容易为之蒙蔽。
当然,真正的创新并非排斥“失败”,要想“两创”有成果,政府得有定力,得有允许失败的环境,让创新者“零顾虑”: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然而,如果创新者、决策者自己失去了判断力,或者盲目挪用他人东西改头换面,或者以市场调研数据当做拐杖,那必定是要摔跤的;如果个人、组织、公司和国家为了眼前利益而掩盖质量问题,那会催生一种扭曲的“创新”工作方式——非为解决问题而创新,却为逃避问题而“创新”,其带来的创伤是沉痛的。
零创伤,新突破,乃创新的品质。创新者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正如改革初期的温州人,面临生存压力,穷则思变,大胆创新,眼光独到,缔造了一系列在外界看来“不可能”的奇迹。……温州人的创新精神让众多产业“无中生有”,创造出专家所称的“零资源现象”,也创造了温州经济持续数十年的辉煌。
习近平说:“温州这个金字招牌,是创新的结果,并以创新为最大内涵。失去了创新,温州也就失去了特色和活力。……希望温州把这部创新史继续写下去,探索新的规律,创造新的业绩,总结新的经验,为全省带好头,也为全国作示范。”
温州是一个符号,一个标杆,它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为经济发展导航。期待,植根在温州的土壤里的“双创”能发芽开花。(文/徐洪迪)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