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两山论”要勇于担当
核心提示:从纵深看,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从横向上看,生态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无不积累于一个个小的破坏。
在9月28日进行的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再次用“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来向全世界阐明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发展一条不能逾越的底线,中国将坚定地走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在国内国际很多场合,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来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为美丽中国指引方向。
中国人自古就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但现代工业的发展,却让很多国家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惨痛阶段,以至于全球化的今天,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和解决的困境。作为以“为人类谋福祉”为宗旨的社会主义中国,必须响亮地回答如何解决工业文明与自然和谐之间的矛盾,这一关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命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但含义深远。如何实践“两山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实实在在考验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智慧与担当。
工业化、城市化本身具有的某些特质,决定了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似乎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若用长远的、发展的历史眼光看待,这种矛盾都只是暂时的。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破坏环境发展,眼前得利,终将还债,而且可以肯定地说,结局必将是惨痛的;而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短期内似乎看不到效益或效益不大,但长远来说,却一定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
这就要求我们的执政者,始终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发展、制订政策,果断勇敢地肩负起领导干部所应具有的历史担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矛盾时,毫不犹豫地把保护生态放在首位,而绝不可再走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的老路。
无规矩不成方圆。“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嘴上说说不行,心里想想更不行,必须要有一整套制度进行保障。这就需要我们的执政者,科学、完善地肩负起发展所必须拥有的制度担当。
从纵深看,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从横向上看,生态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无不积累于一个个小的破坏。面对破坏行为,共产党人必须鲜明地亮出自己的态度,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对于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绝不能手软,不能搞下不为例,要防止形成破窗效应。”这就需要我们敢于制定、创新制度,用科学完善的可持续发展奖惩制度、考核制度保发展,以制度做明镜,让人心中有数,一目了然。
“两山论”无疑对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粗暴、低效、高污染的发展模式,早已不适用。这需要执政者们更有智慧担当。破坏环境求发展不行;但只要山水不要金山银山,“不求有功但求无错”的懒政思想更不行。让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求时时刻刻将两者协调统一、统领全局、合理布局地进行科学的规划、建设,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拆东墙补西墙。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众多场合均坦然地表示,“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国的历史欠账很多”。而要让科学发展真正深入人心,真正“从我做起”,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让人民来参与、监督,也唯有如此,实践“两山论”才能真正成为全民共同向往的事业。这是执政者,尤其是一心为公的共产党人所应具有的舆论担当。坦然面对监督、曝光,才能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让我们欣喜的是,坚持“两山论”已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自觉行为。以浙江为例,近十年来,全省广泛开展了“五水共治”“四换三名”“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乡村等一系列行动,既营造了优美的环境,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青山似水,发展如舟,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坚定不移地按“两山论”的要求走下去,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必将成为百姓生活富足、社会文明发展的最大靠山。(文/刘曜)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