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应有现代时尚元素

来源:温州网作者:2015-10-13 15:42:43
核心提示:原本让人期待、念想的传统过节,已渐渐淡出一些人的生活,在最有活力的青少年中间,其吸引力却日渐式微,确实值得深思与探讨。
查看评论

  原本让人期待、念想的传统过节,已渐渐淡出一些人的生活,在最有活力的青少年中间,其吸引力却日渐式微,确实值得深思与探讨。

  植根于中国土壤的传统节日,是古人根据四季物候的变换,确立了二十四节气,又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定为“节日”。多具有农耕时期的色彩,注重饮食、注重亲情、注重回归自然等,贯穿着热爱生命、追求健康、尊老爱幼、团结和睦、平安吉祥、爱国崇德等精神追求。还承载了诸多的地方民俗风情、美丽传说,值得国人去挖掘、传承节日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你站在历史的云端看,为何一些节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亡,一些因发展而留存?

  如正月三日为田生日,农民视农田为根本。正月五日为开市日,众商家祭神便开市大吉了。正月晦日为送穷日,有以芭蕉船送穷鬼。二月二日迎富日,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我亦为。宋代,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并加入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

  科技的进步、时代的演进,传统节日怎样焕发魅力?我以为,加入一些现代时尚元素,更充满着“青春与活力”,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选择。追逐时尚是人的天性,古今如此。

  唐代追逐“胡食”、“胡服”、“胡舞”、“胡姬”之风,一些节日带有这些特点。曾几何时,短信拜年,风靡全国;可如今,快捷方便的微信、微博、视频电话拜年又成了首选。这些波及面广,影响大,是不可忽视的“新民俗”现象,值得人们关注。元宵节,时尚科技元素的花灯,不用点蜡烛,勿须电源,每到夜晚可以自动发光;外形现代,却又装饰的很有古典元素的韵味儿,更增添了节日的魅力。春节走出家门,“动起来的时尚” ,滑雪游最受市民喜欢。清明节祭祖,种一棵树,既绿化有文明,传承孝道,并让青少年懂得祖先安排清明节于春天,登山踏青,感悟自然,“生的灿烂,死亦必然。”珍惜生命。这些都值得点赞和提倡。

  时尚,是一个时代的晴雨表,是一个时代活力的象征,追逐时尚是社会发展的推进器。人们时尚的多元化、个性化,是当今社会充满活力的象征。

  然而,在当下,一些节日被“扭曲”变味。

  亲情团圆文化的中秋节成了“月饼节”、“美食节”,留给青少年没有多少深刻的文化记忆与传承。扫墓祭祖寄托哀思的清明节,充斥“时髦”祭祀用品,少数“孝子”竟雇人在亲人墓前痛哭。其他一些非全民性的节日,如“教师节”成了某些领导的“作秀节”,“护士节”成了护士的“伤心节”,“劳动节”变了“劳动劫”。节日旅游,垃圾遍地,文物乱刻,恶习依然,年年抨击,岁岁吐槽。出国旅游除了行为不良,还有抢购产地为国内的日本天价大米、马桶盖;今年十一黄金周,狂扫感冒药,令人啼笑皆非。不雅行为上“头条”,令国人颜面扫地。少数人“害群之马”,有钱就是“老爷”。带上“银子”,却总忘了带上“文明行囊”。

  过节,要与现代文明对接,要“时尚”,并非丢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只有“壳”而无“魂”,那是扭曲。80后、90后性格独立,善于反思,他们并不全盘接受传统,而是有所保留的改变,这是好事。有些“旧俗”慢慢消失或演变,这是历史的选择,我们需要做的是不遗余力的保存传统节日中有益的部分,如端午节的“赛龙舟”、中秋节的“团圆饭”等习俗,这些传统得以延续是因为其内在不变的“情”,将随着时间的淘洗历久弥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国家间竞争的“软实力”。如何通过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青少年“爱”、“会过”传统节日,并过“门道”和“内涵”,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大课题。守护并延续传统文化,就要用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传统文化,而不是因循守旧。

  过节,既要“回归传统”,又要“现代时尚”,两只脚走路从容又稳重。(文/徐洪迪)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陆向东|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