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发展中坚守传统

来源:温州网作者:2015-10-13 15:42:00
核心提示:解铃还需系铃人,想要兴复传统,不妨着重从手机、互联网使用方式、人们网络生活习惯的变革做起。
查看评论

  中国人的忙碌方式与外国有所不同。中国人的每一天都陷入无尽的工作中,哪怕是法定节假日,也会换个方式继续忙碌。

  古人可不是这样。逢年过节,或呼朋唤侣游山玩水,饮酒喝茶,赏花弄月;或到大街小巷闲逛,赶庙会,听戏曲,看杂耍;或亲邻们互相拜访串门,一家子老少们做各种游戏,其乐融融。白天任南北特产缭乱双眼,晚上看夜空腾放簇簇烟花,多么喜庆而富有诗意的节日!

  现代人呢?逢年过节所需的食物礼品,不出门就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上的淘宝购得,街市少了车水马龙、门庭若市的热闹景象。亲戚朋友间的串门也越来越少。点开微信上的红包,“恭喜发财!十元红包请笑纳”——这拜访的程序也就算完成了。

  国人大多勤奋,平时起早贪黑忙活,趁着节日轻松一把也是天经地义。这几天又是喜迎国庆,可惜大家误把国庆节当成了“国庆七天乐”,一家家或红灯绿酒,或驰车远游,工作或学业上的任务倒是暂时推开了,可游罢归来,还是得开始补任务,补作业。生活节奏的劳逸失衡带来的不适先不说,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常忘了一个节日的意义,和它在这个世界上理想的存在形式。

  有多少人会在国庆当天特意打开电视听主席的节日问候?有多少人会观看纪念国庆的晚会?有多少人会在这天,想起我们民族和祖国悠久而苦难的历史、缅怀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元勋功臣?殊不知,这才是“国庆节”设立的初衷,而非一个带着浓浓的商业气味的“七天长假”。

  如果说类似国庆这类现代节日内容的贫乏还可以用缺少历史文化积淀来勉强解释的话,那么同样的理由显然无法解释中元节、重阳节这类无假期的传统节日早被多数人遗忘。元宵、端午、中秋的气氛也越来越差,很多人宁可忙于网购粽子月饼,却从不看龙舟或赏月。主要原因,其实是在其附带的假期里,有更多比纪念节日更诱人的事情。而像西方的舶来品情人节也好,完全出于商人杜撰凭空创造出来的光棍节也好,甚至是既与儒释道毫不沾边、也不见得比传统鬼节更贴近现代文明的复活节,这些既谈不上什么文化内涵更无法定假期可享受的节日反倒能过得红红火火,个中原因就更值得我们深思了。

  不得不承认,科技的发展对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文化的冲击是巨大的。如短信、QQ、微信等现代通讯方式的盛行,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其实也疏远了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传统之间的关系。难道这几天我们多数人不是忙着发短信、刷动态、晒图片、点赞评论,或在一个个群里抢发红包、道谢不迭吗?

  然而,科技本身并不必然有反传统的基因。这类网络社交工具的兴起,本该像推动社会物质财富的繁荣发展一样助推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并且是有办法为传统节日助兴的。现在一种很常见的做法是,每逢佳节,各种网络工具页面改成与节日主题相关的背景板,再奉上一张有关这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卡片(百度在背景这方面做得很好,国庆时在搜索框旁边涂红画上天安门与国旗)。就连最“没品味”的游戏网站也会趁机推出种种活动,虽然脱不了浓厚的铜钱味,但多多少少也能营造出一种节日的感觉。最简单的,人际交流可以借助互联网打破时空的局限,比如可以很方便地做好约定,再亲自登门拜访,免了古人远道奔波却访友不遇的遗憾。

  现代文明与传统节日本不冲突,只是传统的脚步跟不上现代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化而已,尤其是互联网和手机像一张巨大无比的网,在提供便利和自由的同时,也在束缚着我们的自由,制造笼罩人心的隔膜。解铃还需系铃人,想要兴复传统,不妨着重从手机、互联网使用方式、人们网络生活习惯的变革做起,变“害”为利,让这道人间情谊的鸿沟,成为心心相通的桥梁,让我们在分享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坚守传统节日的那一份闲适与温馨。(文/刘云电)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陆向东|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