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当沉默的大多数

来源:温州网作者:2015-10-13 15:41:25
核心提示:读龙应台的文章《台湾是谁的家?》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惊醒。不当沉默的大多数应该是被我们检讨过多次的痼疾。
查看评论

  台湾作家龙应台的《野火集》里有一篇文章《台湾是谁的家?》,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四十年又怎么样?淡水河是条发臭的毒沟,观音山是长了脓疮的病狗。婴儿喂假奶粉,小孩吃馊水油,大人喝用过的宝特瓶,老人把毕生的积蓄交给十信……”当时读了这篇文章,印象特别深刻。一则,我想,善于观察的读者定会和我一样感叹于其中某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二则龙教授写这篇文章是在1985年,这或多或少也让我们审视到自己的差距。而更让人纳闷的是,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成长的烦恼”?这就是不能绕过去的得失困惑?可无论如何,先破坏后修复,把你先打成了骨折然后用膏药给你接上。这种痛苦岂不让人感到痉挛、窒息?!

  回看我们的一些的情况,染色馒头、僵尸凤爪、毒胶囊,企业从以次充好、以假当真演绎到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一次次考验我们的躯体。一步步触碰我们的底线。我们想说“不”也能说“不”,可我们却不知道怎么说“不”,也没人教我们如何说“不”。一直让沉默占据了我们的心灵。

  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为了金钱可以伤天害理。膨胀的私欲、物欲充斥着行行业业。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种种愚蠢行为比比皆是。企业的良心、道德、信誉可以一次次被典押出租,甚至是遗弃抛却。而社会的评判标准依然是只要一个企业能赢利、能源源不断地纳税那就是一个好企业。行业发展异化为只要能做大就可以有所牺牲,只要能树立品牌就可以通行无阻。而这样的氛围又渗透到各个领域,思想里无形衍生出可以上位就是有才华,可以捞钱就是有本事,可以出名就是有智慧。对与错变得模糊不清,是与非也不再是那么重要。“卑鄙成了卑鄙者的通行证”。似乎所有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只要我们能把蛋糕做大,所有的问题也都能迎刃而解。“急功近利”这就是典型的成长的烦恼?“唯利是图”难道就是不可绕开的发展阶段?反而,那些静心干实业的成了被人奚落的不识时务者,那些酷爱着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也只能在成功的个人传记里才会被人们膜拜。

  资本天生带有逐利性。在利益面前,企业的良心、道德、信誉还能保持多重的分量?一个企业,如果连良心、道德都可以抛弃的,那信誉又算个什么东西?撇开掩耳盗铃式的自我抚慰,是啊,扪心自问,良心、道德都已沦陷,那“信誉”还能坚守?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幌子,也就是我们信誓旦旦的一块遮羞布罢了。

  信誉是金。从企业长远发展来说,一个拥有良好信誉的企业,无论是效益还是未来发展道路都是目光短浅者、假冒伪劣者无法比拟的。似乎良币驱逐劣币理论再次得到应验。可现实是,一边是低成本高回报;一边是高投入低产出。一边是胆大妄为,捞金吸筹无所不干、无所不能;一边是宽容的心态纵容假冒伪劣,甚至是善良的百姓在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而难以判断孰是孰非。这样一边倒的“热捧”岂不让企业发展更是迷失方向,成熟的市场需要理性的人们。对于企业的信誉我们要倍加呵护。同样,对于唯利是图,不惜出卖信誉的,我们不仅仅是口诛笔伐,不仅是道德的谴责,更应该毫不留情地拒绝他、排斥他、驱赶他,让他在市场上寸步难行。

  读龙应台的文章《台湾是谁的家?》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惊醒。不当沉默的大多数应该是被我们检讨过多次的痼疾。虽然行文早已时过境迁,但她对台湾的反思对我们大陆今天的发展建设还是挺有借鉴意义的。“在月光笼罩的海滩上看见卡车盗沙——你熟视无睹呢?还是恨恨骂一声,继续钓鱼?还是打个电话给警察局就算了事?有多少人会穷根究底的,要求政府制止盗沙的行为:通知警察局,无效;再试环保局,无效;再试海防局部队,仍无效;好,那么从头研究法令。到底海滨的沙地由谁负责。”事情就怕较真,如果都是这样的心态,不做沉默的大多数,加之好的制度保驾护航,我们还怕卑鄙者遁形隐身?还担心无信誉者通行无阻?邓小平曾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在人人都较真的社会,才会有日趋完美的制度。而对于我们的企业,也只有在人人较真的社会里才会倍加爱惜自己的信誉,因为毕竟那是他的脸面。(文/潘圣国)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陆向东|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