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之星】“指尖”过节亦有人情味
核心提示:只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让年轻人“回归现实”,陪伴父母在团聚中找寻乐趣的同时,趁过节手把手教会父母使用手机的各项新功能,使传统节日过得既有心意、又有新意。
诗人余光中有一句妙喻:“当你的爱人已经改名为玛利亚,你还能赠她一首菩萨蛮吗?”世异则事异。当传统节日邂逅“互联网+”,在“指尖”上过节,给“亲情”插上网络的翅膀,亦能让传统佳节过出人情味。
节日本身是一种文化形式,无论古今,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功能,就是调节民众生活。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如何让“人为”的传统节日文化更好地“为人”造福生活,就要使其化真正回归人们的生活。而传统节日的“回归”,并不是复古、不是复制过去的模式,而是在永葆节日文化内涵不变的前提下,让它随着时代的脉搏在更新、在变化。
都说“2G”思维适应不了“4G”时代,机械化的“车票”登不上信息化的“列车”。传统节日也一样,如果不与时俱进,就难以跟上年轻一代的思维节奏和文化心理需求。“科技与文化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实现更大的发展。”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曾强调,传统文化要想走出去、传承下来,需要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特徵的新兴载体做“引擎”,才能使传统文化传播更快捷、更广阔,文化情感体验效果更佳。因此,依托网络将传统节日从线下发展到线上,不仅可以让节日更契合时代的要求,也能让网友们更好地重温传统节日的历史,体会传统节日不一样的情怀。
要问2015年过年最流行什么,“抢红包”无疑居于榜首。从春晚的摇一摇抢红包,到微信红包、商家红包,“抢红包”成了男女老少过年的“新风俗”,“红包低头族”也成了春节的新代言人。春节假后首日,全球领先的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和整合营销机构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发布了《指尖上的春节——2015年中国手机网民参与“春节红包”活动调查报告》。报告数据显示,随着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2015年各大互联网平台纷纷加入“春节红包”大战,中国手机网民参与“春节红包”的兴趣明显提升。
“月饼搭上传统电商,月饼企业钟情微信公号,私人定制月饼传遍朋友圈……”刚刚过去的传统中秋节,不仅让传统的月饼市场通过“互联网+”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各种“线上过中秋”的创意网站,也点燃年轻人庆祝节日的热情,为中秋节增添了更多庆祝方式。而随着智能手机普及,以及“互联网+”概念推广,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开始主动接触网络新技术,这也使得中秋佳节的亲情传递发生了变化。比如,用“互联网+”新习俗表达祝福,正与“赏月”“看灯”一样,成为中秋的文化内涵。
少了家人陪伴的“网络过节”失之亲情,离开网络的传统过节又少了些许趣味。只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让年轻人“回归现实”,陪伴父母在团聚中找寻乐趣的同时,趁过节手把手教会父母使用手机的各项新功能,使传统节日过得既有心意、又有新意。如此一来,“指尖”过节也可以拥有浓浓的人情味。
评委点评:
有人情味的创新
传统的过节方式因时代变化必须创新,而“指尖”过节为什么非常的流行,那是因为它有人情味。这是《“指尖”过节亦有人情味》立论的合理和巧妙之处。文章的论述也很顺畅:开头引余光中话说一个“世异必须事异”的道理,再用中宣部长刘奇葆的话引出指尖过节流行的理论根据。再举2015年过年抢红包和线上过中秋的例子,说指尖过节的可行性。最后指出如今过节不可团聚的现状,但指尖一动网络可以迅速沟通且能面对面说话,这就做到“既有心意,又有新意,更拥有浓浓的人情味。”这样顺理成章地论述“‘指尖’过节亦有人情味”的论点,就自然很感人很容易被人接受以至渐渐地流行了。作为抽象思维的议论文,是很难得也很难巧妙地运用形思维的。该文能做到这一点,确实是成功的、难能可贵的。
评委简介:
刘文起,男,浙江温州人。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发表文学作品300多万字。曾任温州市文联主席、温州晚报总编辑,系中国作协会员、第六届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