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之星】中华民族因“历史”而绵延不息

来源:温州网作者:2015-10-20 16:54:00
核心提示:中华民族的历史,既有正史也有野史,既有断代史也有地方史、家族史与个人史,既有书面史也有口耳相传的舆论史。
查看评论

  南宋理学家吕祖谦说过,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不息,是因为有一部“历史”。历史因民族的延续而得以书写,民族因历史的书写而得以延续。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一脉绵延不息,这跟我们有一部绵延不断的“历史”,可以说关系甚大。

  “历史”可以寓褒贬。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乱臣贼子为什么惧怕《春秋》?因为《春秋》有了褒贬的功能,历史有了审判的权力。上至帝王,下至平民,不管是谁,都有可能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遭到“历史”的审判,历史所“褒”的名垂千古,历史所“贬”的遗臭万年,概莫能外。清朝乾隆年间的状元秦磵泉来到岳飞墓前,面对秦桧夫妇的跪像,挥笔写下了一副对联,“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是褒贬历史观使然;文天祥一腔浩然正气震撼古今,是因为他深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道理。多少帝王将相,因为惧怕历史的褒贬功能,而不敢胡作非为;多少文人骚客,因为敬畏历史的审判权力,而选择血荐轩辕。

  “历史”可以明得失。“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什么是“人心向背”,什么是“得道失道”,什么是“得失兴替”,历史都有明明白白的记载,这是经验,更是教训。历代开国之初,统治者都深谙历史之道,历经繁华之后,却渐渐至于麻木,正应了《诗经》之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延安的“窑洞对”中,毛泽东同志对民主人士黄炎培说:我们已经找到了跳出历史兴亡周期律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就是共产党人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与教训,它必将指导我们将社会主义道路走得更好更长更久。

  “历史”可以聚人心。同一个祖宗,同一部“历史”,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之所以能够迅速形成“枪口一致对外”的抗日统一战线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局面,全有赖于同宗同源。“欲灭其国,先去其史”,这话说得够阴险,但也够深刻。没有历史,就等于没有祖先;没有祖先,就没有了“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华儿女就有五千年的情感,无论身在何方,只要祖国有需要,这份情感就会变成坚不可摧的凝聚力。

  “历史”可以成精魄。哲人说,“历史是一个时代发现另一个时代价值的记录”,历史通过褒贬而去粗存精,通过审判而扶正祛邪,逐渐形成一个民族的精魄,这就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每一个“个人”的民族魂,是我们复兴中华民族的力量之源。

  中华民族的历史,既有正史也有野史,既有断代史也有地方史、家族史与个人史,既有书面史也有口耳相传的舆论史。正如中华大地上的水系,既有大江大河,也有小溪细流。小溪细流汇成大江大河,大江大河润泽万代江山。(文/金粟)

  评委点评:

  从历史的作用说历史

  说民族和历史有许多种说法,如历史的真实性、全面性或虚无主义之类的。但如果从历史对一个民族所起的作用上来说,自然是抓住了本质、且一针见血了。此文从历史能使中华民族绵延立意,更是非常站得住脚的。作者提出“历史因民族的绵延而得以书写,民族因历史的书写而得以绵延”的观点,并从历史对一个民族发展的四个作用来论述。即历史的寓褒贬作用、明得失作用、聚人心作用、成精魄作用。因了这四个作用,历史的书写能让一个民族吸取经验教训、凝聚坚不可摧的力量、形成民族灵魂,这就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无疑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不用说,这样的推理、结论,自然是很有说服力的。

  评委老师简介:

  刘文起,男,浙江温州人。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发表文学作品300多万字。曾任温州市文联主席、温州晚报总编辑,系中国作协会员、第六届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陆向东|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