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之星】让温商回归成为新常态

来源:温州网作者:2015-10-21 09:08:00
核心提示:只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才能真正留住回归温商,也才会吸引更多的温商回归,让回归成为一种常态,而不是昙花一现。
查看评论

  近年来的“温商回归”工程,造就了一大批“龙湾雅林”、“泰顺文祥湖”等落地回归项目,回归温商带来的发展新思路、转型新点子、创新新意识正在慢慢转化成推动温州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

  温商回归不难。“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道尽了游子思家恋家的心情,家是游子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富而思源、回归发展、反哺家乡、落叶归根,也是众多温商内心的想法。当市政府推行“温商回归”工程时,赤子乡情就成为了温商回归的重要推力。

  情能动人,用血脉亲情维系温商,用真情真意打动温商,固然是一种手段。但就资本趋利性而言,如何留住他们、长效发展,使回归成为一种常态,才是真正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回归容易长留难。须知,只有回归温商长期发展,才会为温州经济健康发展添砖加瓦。回归的温商,特别是大企业,它们的思维方式、运作体系往往和本土企业存在差异,所需求的服务也大有不同。温州的整体产业结构、人才结构和服务体系相对来说确有不足,因此,创造一个和谐的经商环境势在必行。这不仅是温商回归的基础,也是全市经商者们的心声。

  创造良好的经商环境,在于一软一硬。温州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土地指标紧缺、基础设施跟不上需求等一直被人诟病。但随着“五水共治”、“美丽乡村”、瓯江口围海等项目的推进,硬环境也在不断改善。

  在硬环境跟上的同时,投资环境等软环境的优化才是影响温商企业长期存在的基石。市政府虽出台了审批制度改革、高新科技人才引进、产业聚集整合等政策措施来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但还应重视企业回归后,政策的持续推进性、服务的持久性、信息的上通下达。不能引进之后,服务大打折扣,既凉了温商反哺的心,又失了转型升级的机会。

  建议继续审批制度改革,简化项目审批环节,引入动态跟踪服务,全程为回归温商保驾护航;建议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类型,设立专人专办,为回归企业解决本土发展中遇到的水土不服;建议优化企业投资服务,引进全国性乃至全球的一流服务机构,满足回归温商各种经营诉求;建议畅通沟通机制,加强企业间、行业间交流,企业创新的新思路、转型的新方法能够畅通传达。

  只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才能真正留住回归温商,也才会吸引更多的温商回归,让回归成为一种常态,而不是昙花一现。

  风正起,回归正当时!(文/周婷婷)

  评委点评:

  “新常态”是福

  评论《让温商回归成为新常态》,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新问题,也提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温商回归,并非一时的救急之措,而是长期的战略之举,不仅要抓一年两年三年,而是要年复一年十年廿年地坚持下去。回归容易长留难,一时回归长久难。只有各地温商能长期回归长期在温发展,才能真正成为温州经济社会长期蓬勃发展的生力军。这就要让温商回归成为“新常态”。只有成为“新常态”,才能让温商回归工作长期坚持下去,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才不会“昙花一现”。否则,不成为“新常态”,恐怕回归就难以长期地坚持下去。

  让温商回归成为“新常态”,并不是降低了对温商回归的要求,更不是要放松温商回归工作,而是要把温商回归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一个工作常抓的新阶段,一个自觉回归的新阶段,一个效果大显的新阶段,一个千军万马年年回归的新阶段,真正成为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要让温商回归成为新常态,并不是讲一句话就能做到的,而是一个全新的战略提升,要在思想上有一个相应的转变,在政策上有一批相应的新规,在工作上有一个相应的开拓,把“一时回归”变为“长期回归”,从“突击式回归”的轨道转向“常态式回归”的轨道,并且把传统的“招商引资”转为更科学的“招商选资”。

  “常”之善哉。共同努力吧,政府部门要努力,温商也要一起努力,尽快让温商回归成为新常态。这是温州之福,也是温商之福。

  评委简介:

  胡方松,全国晚报学术委员会委员,温州日报原副总编辑,温州晚报原总编辑,温州书局文化策划有限公司总编辑。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陆向东|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