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阳光”,不能总在“风雨”后
核心提示:每个人都不传谣信谣,不给低俗留余地,网络空间中又怎会出现“风雨”,我们都阳光了,又何惧风雨?
网络阳光,关键是人的心理阳光,要让这缕阳光常态化普照我们的心田,让网络空间更加清朗。网络阳光,更要加强日常监管,不能让“阳光”总在“风雨”过后,要及时发声、第一时间发声,驱逐网络空间里的雾霾、扫清污浊,让网络空间少些“风雨”,“阳光”常在。
现实生活中,由于监管的滞后和“发声”的不及时,往往是事件在被舆论弄得“满城风雨”之后,有关部门才想到抓紧补救,而这样的补救根本赶不上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往往是“亡羊补牢为时晚矣”。所以,我们务必要把“功课”做在事件发生之前,把机制完善和日常监管做在“风雨”来临之前,试问一句,当政府部门的“旧石器时代”的管理方式遇上“互联网+”的大众监督,“网络阳光”又怎能照进现实,怎能温暖“风雨”中的人心?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负面的声音,对于某件事,大家总是众说纷纭,这当中有好声音,也势必会有“刺耳”的噪音,对于它们的分辨我们更要慎之又慎,因为不少所谓的“噪音”中也有逆耳的忠言,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分辨能力,我们才能真正让“阳光”照进网络、照进内心。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我们才能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声音,厌恶什么样的声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论是在虚拟、多元化的网络世界,还是现实生活中,好的声音犹如阳光、空气和水,得知不觉失之难存。只有让这样的声音唱主流,网络空间才能每时每刻都阳光普照,换言之,只要这样的声音成为主旋律,谣言、谎言才会不攻自破,在阳光的照射下灰飞烟灭。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日常的管理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问题,也会出现不少错误,把自己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让网络“风雨”悄无声息地产生,波及所在的群体,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尽量少犯错误,少制造“风雨”。同时,我们在面对网络“风雨”时也不能畏首畏尾、吞吞吐吐,期盼着以沉默换取风平浪静,要主动出击,把问题讲明白、说清楚,让“网络阳光”驱散风言风语。
综上所述,“网络阳光”关键是制度、监管的阳光,关键是人的阳光,倘若每个制度都得到优化,都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每一项监督都牢牢抓好落实,真正抓出成效;每个人都不传谣信谣,不给低俗留余地,网络空间中又怎会出现“风雨”,我们都阳光了,又何惧风雨?(文/陈祥磊)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