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代,我们如何“搜索”?

来源:温州网作者:2015-10-28 10:25:18
核心提示:越是纷繁驳杂的信息流,越需要我们拥有与大数据相适应的大搜索能力,让便捷高效的搜索真正回归其本身的应有之义。
查看评论

  马云说:“‘互联网+’已从IT时代到DT时代。”过去的十年,可以说是信息革命的十年,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全球的信息总量,并降低人们获取的门槛,消除了信息之间的鸿沟,最终使得人人都能从中获益。搜索作为信息筛选获取、数据综合运用的前提,始终是“互联网+”纵深发展中不可绕行的一环,也是现代公民拒绝网络暴力、共塑清朗空间首要做起的一步。

  然而,一幕幕由搜索衍生而来的闹剧接连不断地上演: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突现“反转”,舆论矛头迅速转向被打女司机;高考作文新闻原型遭“人肉”,考生们留4万条评论讽刺;爆料“何炅吃空饷”的北外副教授乔木个人隐私均被公布,收到辱骂私信近280页……近日,上海地铁“吐痰男”正戏剧性地经历着电影《搜索》中“墨镜姐”的遭遇,孰是孰非的网络声讨仍在持续发酵中,这不禁让人想不明白了,本是“人人都可作道德评价”的舆论正能量,怎么就在一场又一场近乎私刑的“人肉搜索”事件中消失殆尽呢?

  搜索引擎沦为“人肉”工具,催生形形色色的网络暴力事件,实质上是高风险环境下集体的社会心理在作祟。当前经济社会得到迅速发展,但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消解了人们期望共享发展成果的获得感。网络恰恰给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心有郁结的被损害者提供了自由发声的机会,而相似的境遇和体验也引发了更多弱势群体的共鸣,在虚拟空间中汇流成一股底层抗争的力量。可是,当无数的人们从无数的远方,向这片舆论广场蜂拥而来时,集体言论开始变得非理性、情绪化甚至极端化,毫无顾忌地谩骂、肆意公开他人隐私,对他人造成“生命难以承受之重”的舆论压力。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网民作为无名的绝大多数,无须为自己的话语承担任何责任,众声喧哗之后只管哄散而去,留下当事人承受难以痊愈的伤痛。

  要在根源上整治网络暴力现象,需在现实和虚拟的双重空间里齐下力气。一方面,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事业发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短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以及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畅通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通道,让每个人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孕育平和理性的社会心态。另一方面,虚拟空间里的网民主体亟需提升话语责任意识,即言论自由既不能突破法律规定,也不能超越道德底线,更不等于豁免社会责任,自觉抵制侵害他人隐私、构成人身威胁的网络暴力行为,共同营造一个清朗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事实证明,越是自由开放的舆论场,越需要我们具有恪守公共边界的意识,不让无节制的搜索在现实中造成二次暴力;越是纷繁驳杂的信息流,越需要我们拥有与大数据相适应的大搜索能力,让便捷高效的搜索真正回归其本身的应有之义。尤其是在“互联网+”从IT时代进入DT时代的伊始阶段,公正理性地搜索有价值的数据,营建良好的互联网生态环境,是我们必须具备的时代禀赋和现代品质。(文/黄海敏)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陆向东|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