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创业因“灾”返贫 泰顺能人池昌法的二次出山
核心提示:池昌法试图靠山吃山,挖掘山里资源走种养殖的创业之路,却屡屡因“灾”返贫,成为他心中道不尽的憾事。
百丈镇在珊溪水库库周,毗邻水库形成了一个特别适宜各种水果生长的小气候。池昌法试图靠山吃山,挖掘山里资源走种养殖的创业之路,却屡屡因“灾”返贫,成为他心中道不尽的憾事。刘伟摄
温州网讯 碰到池昌法前,百丈镇里的干部告诉我们,池昌法要去越南了!
这个消息好像在情理之中,似乎又在意料之外。
池昌法的家在泰顺县百丈镇阳山村后花坪自然村,镇政府到他家,要走约30分钟的山路。此前我们采访过他两次,一次是2014年的开春,再一次是去年的农历年后,这次相见,其实是对上一年的“续约”。
闲聊中我们追问池昌法“去越南的哪里?”他愣了好一会,突然想到:“那个国家应该是三个字的,不是越南,但离中国也不远。”
“柬埔寨吗?”“对对对,就是柬埔寨。”他尴尬地笑了笑,说,护照搞好了,和妻子一道,投奔儿子去。言语中有几分自豪,儿子在当地办了家一次性塑料杯的加工厂,预判的前景还不错,他希望自己的注资,能把企业搞大些。
但“越南”和“柬埔寨”都还没有弄清楚的池昌法,年过六旬之后再次出山,真不知道前景如何。
因“灾”返贫的池昌法
池昌法在阳山村乃至百丈镇,都算得上是个能人。
20多年前他离乡外出,到广州倒腾服装。十余年间的打拼积累,俨然成为了阳山村最早富起来的人。赚了钱后,他先是在苍南钱库买了店面房,算作长远投资,再就是兜里揣着一笔钱,等待服装领域之外的其他机遇。
2008年,他转让了广州的店面,领着一家人回乡创业,在政府鼓励下办起了养猪场。除了把自己所有积蓄押上去,还向亲朋借了一笔钱,生猪存栏数短时间就达上千头。可谁也没有想到,因为养殖技术跟不上,2009年,他的养猪场有800多头猪得病死了。池昌法说,那个打击简直就是一次灾难,让全家人都懵了。但他没有放弃,次年,他又向亲戚朋友借了100多万元,让养猪场重新恢复生产。
捱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养猪场渐渐有了收成。可刚刚偿还了部分债务,2013年接到镇里通知:为了保护珊溪水库,库周所有养猪场都得关门。权衡再三,池昌法在全镇第一个启动了拆迁,就连103头怀仔的母猪,都给贱卖了。他本来指望再养几年,能把债还上,现在这个设想彻底泡汤。池昌法说,这个时候叫停,就像走在平稳路上的急刹车,意味着那100多万元的债务,将就此无着无落,自己也不知道要偿还到何年何月。
池昌法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他思路没有被这些意外打乱,也没有被债务压垮。他相信,自己的“运气不好”,总会有转运的一天。坚守这样的信念,2014年,他谋划着转行种植黑木耳,东借西凑了近30万元钱,备足10余万筒黑木耳的料。但就在这年,他遭遇了两次车祸,在医院住了整整5个月,黑木耳也错过了最佳培植期,亏了。
池昌法不怀疑自己的能力,但是,因“灾”返贫且屡战屡败,却在动摇着他留守的信心。
迫于无奈的再次出山
试图靠山吃山的池昌法,从回乡那一刻起,就认定了山区发展的潜力,资源被不断挖掘,也得到了合理利用。回乡之后的几年间,他种了几百亩毛竹,种了十几亩茶叶,种了杨梅、蓝莓……如果不是养猪造成的重创,池昌法相信山里会有很多机会。但如今,所有种植收益,只能帮他还清巨额债务产生的利息。
百丈镇在珊溪水库库周,毗邻水库形成了一个特别适宜各种水果生长的小气候,这些年全镇逐渐种植了7200亩茶叶、7000亩各类水果、7800亩毛竹、 3400亩板栗。2014年,百丈镇创成国家生态乡镇,生态产业优势日益凸显。百丈镇副镇长李永进告诉记者,这样的优势,显然可以形成山区能人回流的“洼地”,特别是随着镇里打造“时尚体育小镇”,更能吸引外出的人回乡创业。
可事实上,像池昌法这样选择回乡的能人不多,成功的则更少。
李永进认为,当地的“有钱人”,往往都很脆弱,一旦遭遇灾难、大病等不测,就有可能返贫。因为没有山外扎实的产业根基,回乡后再出山,一切还得从头开始。所以,一般人不会轻易放弃山外的行业选择回乡,因为山里能为他们提供的空间太小。这些年真正待在村里的能人,通常是村干部,而这个群体的人数不多,对当地百姓的引领作用也很有限,只有越来越多的“池昌法”回乡,才能集聚起一股改变山区贫困现状的力量。
可是,回乡多年的池昌法,终究在遭遇了一场“灾难性”亏损后,选择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从事自己完全陌生的行业。
池昌法说,如果不欠债,凭自己的能力,还是多多少少能在村里赚些钱。61岁的人,其实没有必要再去奔波了。但这么几年折腾下来,事情干了不少,债务不见少,反倒是增加了些,出去再闯荡:“也是迫不得已。”毕竟,二次出山对他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在他看来,山外的世界,已经不再是他的世界!
记者手记
“能人”的舞台
池昌法的二次出山,可以说是“被逼无奈”。
外出经商务工,曾经是贫困地区选择脱贫致富的最常见路径、也是唯一路径。但在今天,这种出走未必是最佳选择,理由有三:
其一,城里的生意不好做、打工也不容易,“吾乡吾土”的情结得以激发;其二,摆脱贫困后,对孩子的抚育和对长辈的照顾,成为大多数的责任和意愿;其三,山区生态资源、乡村旅游资源以及各种文化遗存和风俗民情被不断热捧,回乡创业因此成为可能。这些年,山区打生态牌,吃生态饭,成效明显。特别是民宿、农家乐、种养业的品牌化、规模化以及来料加工点的建立,让我们感受到山区发展的美好前景。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不是所有回乡创业者,都能够找到自己的舞台。特别是一些交通、信息相对闭塞的区域,能人回乡可以施展手脚的空间太小。他们作着力所能及的努力,但愿望与现实之间还是存在不小的落差,最终,原始积累消耗殆尽后,他们不得不考虑新的方向,一切从头再来。
为能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舞台,是政府在扶贫工作中应该担当的责任。我们应该看到,能人回乡带来的不单单是资金、胆识,还有他们的引领作用,以及集腋成裘的群体力量。总之,让能人留下来,我们的扶贫工作就能多一份造血功能。
本文转自:温州网